台州《嘉定赤城志》(二十)卷第四•公廨门一•先圣庙•州(续)

愚人自译版:

尚书刘爚(yuè)[1]《四先生祠堂记》记载:

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春正月,天台郡学始建四先生祠,郡侯豫章黄使来信说:“已故侍讲朱文公先生(朱熹),都说是为世世代代的老师,台州的士人在他门下传授学业有很多。

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浙东发生大饥荒,皇上下诏起用朱熹为常平使者(宋代提举常平司官别称),台州城内百姓赖以全部能活下来。而给台州百姓清除邪恶,示范道德特别好,家家户户曾经确立位次而向神明求福,何不在学宫设置祠庙呢?然而朱熹的学术思想,继承了濂溪周敦颐先生、伊洛程颐和程颢先生的学术思想,所以供奉这四位先生,差不多台州百姓有所向往仰慕而兴起儒学,希望大家因此而开始学习儒学。”刘爚只有黄侯因为百姓怀念先生的功德,而想要表达对先生的怀念之情,复推(宋代司法审讯程序之一。凡犯人在录问或行刑前推翻原来的口供,或其家属诉冤,则由有关官府再行审理,称“复推”)出自先生学道爱人,非常严厉,在于教化百姓,形成良好的风尚的信念很坚定。然而这四先生的学说,是孔子、孟子的学说。现在学者谁不说是师承孔孟,得到那些言论与得到发生那些言论的原因,不采纳清高淡泊,则淹没于粗俗浅薄,源头不正,后来发现也就更加遥远了,是因为仁义道德分不清好坏,坏习惯就养成了,读书人于是能够厌恶鄙视天下人,不再见到古代治理的盛世?然而官长为什么也回到王道上来。现在郡侯治理他的百姓,铲除残暴的人,严厉禁止培植善人,良好政策已经实行,郡侯说:“还没有达到德礼的程度。”于是建造了这些祠庙,率领诸生来拜见舍采(古代学子入学以苹蘩之属祭祀先圣先师叫舍采)。官员有顺序,气氛和谐。仪式终结,进一步说:“先生的宽容令人仰慕,先生的学问可以学习而能达到吗?”郡侯说:“赞许地询问,我曾经听说过,只有皇帝降福给百姓,这是本性使然,无无所谓不善。学者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实践中去检验其是否符合实际,实施这样家庭会比较平顺,实现的话国家就能很好治理,筹划天下如果顺应变化,随变自适,而不固执妄行,能够做到这样,自然是无处不悠然自得,无时不逍遥。于是假如追求高的名声,从耳朵里听进去而从嘴中说出来,则不是这四位先生所希望后来学习的人这样。”我既然赞许郡侯如何好好建设台州,知道事情的开始而所以能够教育别人,又明显热情而关心,同样还可以,于是记载下来。


侍郎水心先生叶适[2]《上蔡祠堂记》记载:谢良佐[3],字显道,跟随程颢和程颐学习。与游酢[4]杨时[5],都是成绩优良的弟子。谢良佐被尊称为上蔡先生。学者都是他的嫡传弟子,说是颜渊和冉伯牛又重新出现了。不幸遭到党人禁锢,还没释放就逝世了,诸子避寇逃窜,一个死在楚地,一个死在闽地,唯独克制欲念的人流落台州。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给事中(唐、宋以来,居门下省之要职,掌侍从规谏。)朱震[6]启奏天子,不久也死了。能够考虑到有儿子,同三个儿子没有衣服穿和食物吃,替人掌文书往返﹑民刑案件的通知诸事,奉养老母亲。


而难解乎

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太守黄㽦(xún)[7]修郡志,找到旧居并探访,请求接见,对等宾客,主人间寒暄的礼数,成年了就带钱米,买田宅,祠庙供奉显学(儒学与墨学并称“显学”),在程颢和程颐之后。台州百姓都惊讶说:“自太守黄㽦以来,那些聚众淫乱的人要是不收敛,将来国家财政没有了,黄太守使他们消亡,这样就不用再用心机都来减少和节约开支,于是能用余钱来兴办小学,建造棂星门,增加太学生俸禄,用横玉来装饰服装,有祭祀盛装稻粱和酒的器具,又设置灭火器,设立供养周济,把那些无法辨认的骸骨给安葬好,政事和教化通达,百姓生死都得到很好地处理,这是我们所知道的,难道只有上蔡先生的事不可理解吗?”甚至有人讥笑说:“哪里像这样不符合实际!”心愿有远近之分,知识有难易之别,有诗句《小雅·甫田》记载:“烝我髦士(我要犒劳那些能干的臣工。),”这是近期比较能够容易达到的心愿。又有诗《良耜》记载:“续古之人(继承古人的礼仪),”这是远期的心愿。兴办小学,这是近期容易办到的。设置上蔡先生祠庙,这是遥远而难以解决的吗?知识一定要有人来施行,不施行则自然规律和社会正义不能得到宣扬,这是古今大的通病。古代帝王归附而教化百姓,不敢苛刻。然而了解到事物的真相而成为有用之材的,几乎全国都碰不到一个。所以要尊敬他,以他为贵,珍视他,重用他,为他去世而伤心。用神来祭祀他,官职才能得以延续,经历千百世还没有达到,原来是黄太守。假如使人独逞个人的私欲,反对持家,各不统一,而以自己的气血取胜者为好,那么道德败坏而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标准就消失了。解答黄㽦的应举者,宜说是独自擅长上蔡先生的知识,这是非常切合的。以前正考父[8]在鼎中煮稀粥,沿着墙行走,后来孔子出生而孟僖子[9]命令他的孩子学习礼仪。谢氏的困难在于见识浅陋很长时间了,黄㽦已经休假,在士大夫之列,怎么知道没有通达事理、明德辨义的人出现,又重新辅佐程颢和程颐的理学知识,这样才能属于老天爷的意思。然而我不符合这样的情况,不更加在乎!


又有《三老先生祠堂记》记载:学者关注历史道理的地方,做官从这里走出。有说是背离正道而从利益出发,如果使自己荣华富贵,想要恢复学习,不能接受,何况能够享祠庙呢?台州的州学,配享祠庙的有三个人:提刑罗适[10]、侍郎陈公辅[11]、詹事陈良翰[12]。罗适不追查用途,往事不明显。我听邹浩[13]说,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不在亲戚之列的帮助你的贵人视察百姓比较草野,割草放火烧恨效果不好。此时能慷慨提出建议,护理小孩一样对待天命,只有江都令罗适、弋阳令董敦逸[14]两个人,而邹浩独说是罗适,接见并满足他。然而推托不见,不背离正道清楚明白。正当靖康年间非常忧虑恐惧,惩治已经泮融解,难道不合侍郎的启发吗,内外的理论没有超过这样的。追究不合帝王的旨意渐渐远去,然后徬徨,周朝都城所在地终究酿成分裂的祸患。等到兴盛英明之君,愤怒而激动的大势,好像急速振动,詹事陈良翰这才坚守和不放弃国土的策略,最为专一。用坚定的信念来对待,俘虏时间当长了就会动荡离散,难道传种到现在吗?即使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又重新启用,而已经与大臣的意见不同了,什么都没有留下。即使乾道年间(公元1165--1173年)再进入,而已经是亲近独揽大权,始终自已自愿退出。江都令罗适和弋阳令董敦逸直言规劝,当帝王侍从官,辅佐朝廷先后次第,天下人都在述说,难道只有不背离正道而坚固地推行自己的学识,学说虽然难以实行,而不会使自己苟且荣花而停止。士人在天地之间,没有其他职业,一个是遵循学问,一个是因为已知学的学问。学识能屈能伸,生死也是这样。学习了不入仕途不得已,始终是这样。实行积善,这是学问的开头。致生命结束而停止,这是达成学问。后世地域也许能达到千里,没有学习君子之道用心愿意来实践自己所学,后辈差别大,不知道怎么办好,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后有一个功名,一个显著的善举,往往返回到学识上来。现在才能杰出、才德好的人,同类人相聚一起相处比较,早晚犹豫不决,拂拭贵夫人的礼服,就像三老所保存的《春秋》一样,祭献、熟食和酒、芬芳就像请三老享受盛宴一样,而且又仰慕他们的高远宏大的志节,俯身查看小细节,全都没有不能当老师的。有途径方法的帮助,不也多吗?有怀疑侍郎不如程公,学术好像稍有不一样,然而按程公亲自为孔文仲[15]排除弹劾,而与孔文仲党人的名籍合在一起,《史记》晏婴[16]不是孔子而我善于与别人交朋友,孔文仲和晏婴这两位都是贤人。


注释:

[1]刘爚(1144年-1216年):原名刘诏,字晦伯,号云庄居士,建宁崇安(今福建建阳县)人,南宋大臣、理学家。师从朱熹和吕祖谦。乾道八年,中进士,授山阴主簿。累迁国子祭酒,拜刑部侍郎,封建阳县开国男,署理工部尚书。嘉定九年(1216年),卒于位,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号文简。


[2]叶适(1150年5月26日-1223年2月21日):字正则,号水心居士。温州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人,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官员。生于瑞安,后居于永嘉水心村,世称水心先生。

淳熙五年(1178年),叶适中榜眼。历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历官平江府观察推官、太学博士、尚书左选郎、国子司业、知泉州、兵部侍郎等职,曾参与策划“绍熙内禅”。

叶适对外力主抗金,反对和议。但在权相韩侂胄谋划北伐时提出异议,被改授权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叶适不肯为北伐草诏。其后又建议防江,但韩侂胄仍不采纳。开禧北伐失败后,叶适出任沿江制置使等职,节制江北诸州。因军政措置得宜,曾屡挫敌军锋锐。累迁至江淮制置使,曾上堡坞之议,实行屯田,均有利于巩固边防。韩侂胄被杀后,叶适以“附韩侂胄用兵”罪名被弹劾,夺职奉祠长达十三年。

嘉定十六年(1223年),叶适去世,享年七十四岁,赠光禄大夫,获谥“文定”(一作忠定),故又称“叶文定”、“叶忠定”。

叶适主张功利之学,反对空谈性命,对朱熹学说提出批评,为永嘉学派集大成者。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是温州创业精神的思想发源。著有《水心先生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等。


[3]谢良佐(1050年—1103年):字显道,今河南省上蔡县人。人称上蔡先生或谢上蔡,北宋学者。


[4]游酢(1053~1123):字定夫,建州建阳人。少颖悟,过目成诵。程颐一见,谓其资可适道。后程颢令扶沟,设庠序,教人召酢职学事。元丰五年,登进士,调萧山尉,改博士。以便养,求河清县。徽宗立,召为监察御史,出知和州,岁余,管勾南京鸿庆宫,居太平州。复知汉阳军,历舒、濠二州。罢归,寓历阳,因家焉。卒葬其处。酢操行纯粹,处事优裕,历官所至,民载之如父母。所著有《中庸义》、《易说》、《诗二南义》、《论语·孟子杂解》、《文集》各一卷。学者称廌山先生。


[5]杨时(1053-1135年):原字行可,后因犯友人父讳,改为中立,学号龟山先生。杨时从小聪明灵敏。他四岁开始读诗书,八岁就会吟诗作文,人称神童。治平四年(1067年),十五岁的杨时潜心研读经史,曾游学邵武。熙宁六年(1073年),杨时参加礼部考试下第,补太学生。回乡后,杨时到将乐含云寺讲学、著书。翌年,杨时作《礼记解义》一书。


[6]朱震(1072—1138): 宋荆门军人,字子发。徽宗政和间进士。仕州县以廉称。累迁翰林学士。深于经学,人称为汉上先生。有《汉上易集传》。


[7]黄㽦(1150~1212):字子耕,号复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早从郭雍、朱熹学。孝宗淳熙进士,调瑞昌主簿。历知卢阳县,通判处州。召为主管官告院、大理寺簿、军器监丞。宁宗嘉定二年(1209),知台州(《嘉定赤城志》卷九)。五年,改袁州,道卒,年六十三。有《复斋集》,已佚。事见《水心文集》卷一七《黄子耕墓志铭》,《宋史》卷四二三有传。今录诗三首。


[8]正考父:春秋时宋国的大夫,孔子的远祖;他辅佐戴、武、宣三公,地位愈高行为愈检点正考父饘粥以糊口, 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



[9]孟僖子(?—前518年):姬姓,孟氏,名貜,谥僖。春秋后期鲁国司空,三桓之一,孟孝伯之子。随同鲁昭公出访楚国,途径郑国,到达楚国皆不能以礼处理外交事务,孟僖子深以为耻,遂发奋学习周礼。前518年,孟僖子将死,嘱咐二子(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侍孔子。


[10]罗适(1029年-1101年):字正之,号赤城,浙江省三门县海游街道马家山人。治平二年(1065)登进士,历任桐城县尉、泗水、济阴、陈留、江都、开封县令及提点两浙刑狱,提点京西北路刑狱等。


[11]陈公辅(1076-1141):字国佐,号定庵居士,临海人,故居在城关宝城巷。政和三年,上舍及第,调平江府教授。朱勔方嬖幸,当官者奴事之,公辅绝不与交。勔有兄丧,诸生欲往吊,公辅不予告。勔不悦,讽权要移公辅越州。累迁权应天府少尹,除秘书郎。

靖康初,二府多宣和旧人,公辅言:“蔡京、王黼用事二十余年,台谏皆缘以进,唐重、师骥为太宰李邦彦引用,谢克家、孙觌为纂修蔡攸引用,及邦彦作相,又附丽以进。此四人者,处台谏之任,臣知其决不能言宰相大臣之过。愿择人臣中朴茂纯直,能安贫守节、不附权幸、慷慨论事者,列之台谏,则所任得人,礼义廉耻稍稍振起,敌国闻之,岂不畏服哉!”时吴敏、李纲不协,公辅奏:“陛下初临万机,正赖其同心合谋,而二臣不和,已有其迹,愿谕以圣训,俾务一心以安国家。”

徽宗渡江未还,人情疑惧,公辅力陈父子之义,宜遣大臣迎奉。钦宗嘉之,擢为右司谏。孟夏享景灵宫,遂幸阳德、佑神观。公辅谏不当如平时事宴游,论:“蔡京父子怀奸误国,终未行遣。今朝廷公卿百执事半出其门,必有庇之者。”诏谪京崇信军节度副使,德安府安置。又奏:“朱勔罪恶,都城之民皆谓已族灭其家,乞勿许其子姓随上皇入京。”

时有指公辅为李纲之党,鼓唱士庶伏阙者。公辅自列,因辞位,后陈三事:其一言李纲书生,不知军旅,遣援太原,乃为大臣所陷,必败事。其二言余应求不当以言远谪。其三言方复祖宗法度,冯澥不宜更论熙宁、元丰之政。语触时宰,遂与应求、程瑀、李光俱得罪,斥监合州税。

高宗即位,召还,除尚书左司员外郎。明年,始达维扬。初,李纲得政,公辅自外除郎,未至而纲罢,改南剑州,寻予宫观。

绍兴六年,召为吏部员外郎。疏言:“今日之祸,实由公卿大夫无气节忠义,不能维持天下国家,平时既无忠言直道,缓急讵肯伏节死义,岂非王安石学术坏之邪?议者尚谓安石政事虽不善,学术尚可取。臣谓安石学术之不善,尤甚于政事,政事害人才,学术害人心,《三经》、《字说》诋诬圣人,破碎大道,非一端也。《春秋》正名分,定褒贬,俾乱臣贼子惧,安石使学者不治《春秋》;《史》、《汉》载成败安危、存亡理乱,为圣君贤相、忠臣义士之龟鉴,安石使学者不读《史》、《汉》。王莽之篡,扬雄不能死,又仕之,更为《剧秦美新》之文。安石乃曰:‘雄之仕,合于孔子无可无不可之义。’五季之乱,冯道事四姓八君,安石乃曰:‘道在五代时最善避难以存身。’使公卿大夫皆师安石之言,宜其无气节忠义也。”复授左司谏,言:“中兴之治在得天得人,以孝感天,以诚得民。”帝善其深得谏臣体,赐三品服,令尚书省写图进入,以便观览。

公辅感帝知遇,益罄忠鲠,言:“正心在务学,治国在用人,朝廷之祸在朋党。”仍乞增轮对官,令审计、官告、粮料、榷货、监仓及茶场等官,有己见,许面对。时有诏将驻跸建康,公辅上疏陈攻守之策,且乞选大臣镇淮西,增兵将守要害,使西连鄂、岳,东接楚、泗,皆有掎角之形。

徽宗讣至,公辅请宫中行三年之丧,视朝服淡黄,群臣未可纯吉服,明堂未当以徽宗配,宜罢临轩策士。又乞权罢讲筵,事不行。

迁尚书礼部侍郎。会赵鼎言进退人才乃其职分,疏稍侵公辅,因力请祠。除集英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观,寻知处州。升徽猷阁待制,乃提举太平观。卒,年六十六,赠太中大夫。有《文集》二十卷,《奏议》十二卷,行于世。公辅论事剀切,疾恶如仇,惟不右程颐之学,士论惜之。


[12]陈良翰(1108-1172年):字邦彦,又字士楚,号塘南。浙江台州临海人,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进士。历任会稽主簿、慈溪知县、瑞安知县、衢州教授、检法官、监察御史、右正言、左司谏,建宁知府、福建转运副使、提点江东刑狱、提点浙西刑狱,兵部侍郎、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太子詹事兼侍讲等。谥号献肃,著有《塘南陈侍讲文集》二十卷、《东海塘南诗话》五卷。


[13]邹浩(1060年11月13日—1111年4月18日):字志完,元丰五年(1082)进士,调扬州颍昌府教授。吕公著、范纯仁为郡守,皆礼遇之。哲宗朝,为右正言,累上疏言事。章惇独相用事,浩露章数其不忠,因削官,羁管新州。徽宗立,复为右正言,累迁兵部侍郎两谪岭表,复直龙图阁。卒谥忠,学者称道乡先生。浩著《道乡集》四十卷,《四库总目》传于世。遇赦归里后于周线巷住处辟一园名“道乡”,故自号道乡居士,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


[14]董敦逸(1031-1101年):字梦授,江西乐安县牛田流坑村人。先后任工部侍郎、翰林学士兼侍讲,元佑六年(1091)任监察御史。绍圣三年(1096)审“瑶华秘狱”案,申述孟后之冤,被贬为知兴国军。后宋徽宗继位,出使契丹,揭发蔡京奸党行为。被贬江州知府,真相大白后,徽宗再授其为户部侍郎、御史大夫。


[15]孔文仲(1038年-1088年):字经父,今峡江县罗田镇西江村人。孔子四十七代孙,属于“临江派”。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进士,调余杭尉,转台州推官。神宗熙宁初年,力言新法不便,罢归故官。王安石罢相后,召为国子直讲。哲宗元祐初,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官至中书舍人。其弟孔武仲、孔平仲皆有文闻,合称“三孔”,黄庭坚称:“二苏联璧,三孔分鼎”之誉。元祐三年(1088年),举行贡举,还家而卒。《宋史》卷三四四有传。


[14]晏婴(?~公元前500年):姬姓(一说子姓),晏氏,字仲,谥“平”,史称“晏子”,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五十余年。他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聪颖机智,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国君主。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齐景公四十八年(前500年),晏婴去世。其思想和轶事典故多见于《晏子春秋》。



原文简体字版:

刘尚书爚《四先生祠堂记》云:嘉定五年春正月,天台郡学始建四先生祠,郡侯豫章黄使来言曰:“故侍讲文公朱先生,道为世师,台之士受业于其门者众。淳熙间浙东大饥,诏起先生为常平使者,郡内赖以全活。而于台人栉垢爬痒,为德独厚,盖尝比屋设位而祝之,盍祠于学宫。然先生之道,濂溪周先生、伊洛二程先生之道也,故祠四先生焉,庶几帮人有所向慕而兴起,愿子有以发其端。”爚惟黄侯因邦人怀先生之德,而欲慰其思,复推原先生学道爱人之所自出,以风厉之,其于化民成俗之意笃矣。然四先生之道,孔子、孟子之道也。今学者孰不曰师孔孟,得其言与得其所以言,不入于清虚,则溺于浅陋,本源不正,末流益远,是以义利不明,习俗以坏,儒者遂可厌薄天下,不复见古治盛时?然则长民者盍亦反其本矣。今侯之牧其民也,芟夷暴,强封植善,良政既行矣,侯曰:“未及乎德、礼也。”乃建是祠,率诸生而舍采焉。执事以序,雍雍如也。礼成而退,有进而言曰:“先生之容则既瞻而仰之矣,先生之道可学而至乎?”侯曰:“善哉问,吾尝闻之,惟皇上帝降衷下民,本然之性,无不善也。学者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验其实,则施之家而顺,达之国而理,措之天下无所处而不得其当。乃若趋其名以为高,入乎耳而出乎口,则非四先生之所望于后学也。”余既嘉侯之为邦,知所本而其所以教人者,又亲切而著明,可尚也已,于是乎书。

水心叶侍郎适《上蔡祠堂记》云:谢良佐字显道,受业二程。与游酢定夫、杨时中立,皆为高弟,号上蔡先生。学者宗其传,谓颜、冉复见也。不幸遭党人禁锢,未解而卒,诸子避虏迸逸,一死楚,一死闽,独克念者落台州。绍兴六年,给事中朱震子发奏官之,寻亦死。克念有子,偕三子无衣食,替人承符,引养老母。嘉定五年,太守黄子耕修郡志,访求故家得之,请见,抗宾主礼,给冠带钱米,买田宅,祠显道于学,在二程后。郡人惊异曰:“自黄太守来,他日邦赋之没于群奸者一收敛,公使之消于妄费者悉减节,遂能以其馀兴小学,作棂星门,增太学生食,服有珩,器有罍簠,又设熸火,立养济,葬丛骸,政通化达,生死润赖,此吾等所知也,惟上蔡事不可解?”甚或嗤笑曰:“奚不切若是哉!”夫意有远近,知有难易,诗曰:“烝我髦士,”近也。又曰:“续古之人,”远也。兴小学,近而易知也。祠上蔡,远而难解乎?道非人不行,不行而天地之理不章,古今大患也。先王比联闾附而教其人,不敢薄也。然其致道而成材者,几绝都旷国不一遇焉。故尊之,贵之,珍之,重之,哀其死也。尸祝以神之,禄位以延之,更世千百犹未也,盖公之也。若使人奋其私智,家操乎异说,各不相统,而以己之气血所胜者为善,则道德坏而义理灭矣。解子耕之举者,宜曰独上蔡事尤长,非不切也。昔正考父饘粥于鼎,循墙而走,其后孔子生而孟僖子命其子学礼焉。谢氏之困于庸奴久矣,子耕既洗沐之,列于士大夫,安知无达人出,复佐二程之道,斯可以占天意矣。然则余之不切,不愈甚乎!

又《三老先生祠堂记》云:学者聚道之地,而仕所由出也。或畔道从利,苟荣其身,欲复于学,弗可受矣,况可祠乎?台州之学,得祠者三人:罗提刑适、陈侍郎公辅、陈詹事良翰。提刑用不究,故事不显。余闻邹浩言,熙宁外贵人视民甚蒿莱,芟燎恨不力也。是时能慷慨建白,保赤子以对天命,惟江都令罗适、弋阳令董惇逸二人,而邹公独谓罗公,见而得之。然则推于所不见,其不畔道审矣。方靖康忧恐,惩艾已泮,岂不尚合侍郎发明,四肢心腹之论无过此矣。竟失指远去,然后徬徨,宗周卒成分裂之祸。及隆兴英睿,愤激大势,宜若遽振,詹事方守绝和不弃地之策,最专一也。使坚志待之,虏久当荡析,岂遗种至今哉?虽绍兴复用,而已与大臣异议,终不留。虽乾道再入,而既为近习擅事,迄自退。二公任谏诤,位从官,立朝本末,天下诵之,岂惟不畔道而固行道,道虽难行,而不苟荣其身而止也。士在天地间,无他职业,一徇于道,一由于学而已。道有伸有屈,生死之也。学无仕无已,始终之也。集义而行,道之序也。致命而止,学之成也。后世地或千里,无学其君子以意行道,晚进阔远,不知所从,庆历后名一功,著一善,往往复之于学矣。今其秀人美士,群萃而校处,朝夕瞻顾,拂拭象服,如三老之存《春秋》,盘荐、饔醴、芳苾如三老之飨,而又仰其大节,俯其细行,无不皆可师也。为聚道之助,不既多乎?或疑侍郎不右程公,学术若少异,然按程公亲为孔文仲排劾,而与孔公并党籍,《史记》晏婴非孔子而弟子称善与人交,两贤哉。


原文附录:


1


2


3


4


5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嘉定   台州   上蔡   赤城   太守   圣庙   孔子   绍兴   朱熹   侍郎   大夫   学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