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瘟神到财神,跨越千年历史,浅论武财神赵公明的成神路!

导读:

财神自宋代以财马形象出现以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时至今日,财神已经拥有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谱系,包括赵公明、关羽、比干、范蠡、五路财神等。财神群体中名气最大的莫过于赵公明,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们对财神的研究已逐渐深入,对赵公明的考察也随之进行,并且取得了可观的成果。赵公明自春秋时期的厉鬼到东晋的瘟鬼和南北朝的冥神以及宋以降的元帅神和财神,他的职司和神格已经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目前学者多着力于探讨赵公明成为财神的原因,包括《封神演义》改造说、道教推崇说、大黑天神影响说等,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这样各占立场的研究方式对整体把握赵公明的形象有所欠缺。因此利用现有资料,综合现有的说法,全方位地考察赵公明形象转变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赵公明是著名的财神,目前对赵公明的研究多集中于考察他的出身和转变为财神的原因,对赵公明的其他形象关注较少。本文结合道教典籍、文学作品、方志、随葬文书等文献对赵公明的形象进行整体把握,勾勒赵公明的形象转变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赵公明形象转变的原因。

宋以前的赵公明形象

在赵公明的厉鬼、瘟神、天将、元帅神、财神、门神等诸多形象的转变中,宋代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宋以前,赵公明主要是厉鬼、瘟神和冥神这三种形象,宋以降发生明显转变,化为天将、元帅神、财神等。因此,本文将赵公明形象划分为两个时间段研究,一是宋以前的赵公明形象,一是宋以降,即宋元明清时期的赵公明形象。

《左传•成公十年》中的厉鬼

根据现有文献记载查询,赵公明最早出现的记载当属《左传》。《左传•成公十年》载:

“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

其后注:

“厉,鬼也!赵氏之先祖也。八年,晋侯杀赵同、赵括,故怒。”

又有:

“厉鬼至, 故怒。正义曰:鬼怒言,‘杀余孙,不义’,必枉死者之祖也。景公即位以来,唯有杀赵同、赵括,故知是赵氏之先祖。赵氏之先祖其人非一鬼,不自言其名,未知谁之鬼。《世本》云:‘公明生赵夙。’

《晋语》云:‘赵衰,赵夙之弟。’则括之先祖公明是也。服虔以为公明之鬼。凡为疫疠之鬼,皆妖邪之气,未必真是彼人。故杜不复指斥。”

这里提及的晋景公杀赵同和赵括之事,发生在成公八年,《左传•成公八年》载有:

“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

意即鲁成公八年(前 583 年),晋景公冤杀赵同和赵括,实际上赵氏几近灭族,到鲁成公十年(前 581 年),晋景公梦到有厉鬼,且厉鬼有言“杀余孙”,孔颖达正义时,根据景公在位时间推论出景公只冤杀了赵同和赵括,再根据《世本》和《晋语》的记载,推论出赵夙是赵公明之子,赵同和赵括被冤杀而向晋景公复仇的大厉就是赵氏先祖赵公明。

赵公明的记载寥寥,赵夙倒是有迹可循,《左传•闵公元年》中载有:

“晋侯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还,为太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

其中注曰:

“为公御右也。夙,赵衰兄。毕万,魏口祖父。”

而后孔颖达正义曰:

“《史记·赵世家》:‘夙生共孟,孟生赵衰。’《晋语》云:‘赵衰,先君之戎御赵夙之弟也。’杜以夙为衰兄,从《晋语》也。”

服虔、孔颖达等对《左传•成公十年》进行注释、正义时,第一次提到了赵公明,这也是能从文献追溯到的关于赵公明的最早记载。但此时对他的身份,还处于厉鬼阶段!



东晋志怪小说《搜神记》中的鬼将

除了《春秋左传正义》以外,讨论赵公明的出身不可忽略的书还有干宝所撰的志怪小说《搜神记》,该书收录有大量的神话传说,在卷五中提到赵公明,兹录于下,以供说明:

散骑侍郎王祐,疾困,与母辞诀。既而闻有通宾者,曰:“某郡某里某人。”尝为别驾,祐亦雅闻其姓字。有顷,奄然来至,曰:“与卿士类,有自然之分,又州里,情便款然。今年国家有大事,出三将军,分布征发。吾等十余人,为赵公明府参佐。至此仓卒,见卿有高门大屋,故来投。与卿相得,大不可言。”祐知其鬼神,曰:“不幸疾笃,死在旦夕,遭卿,以性命相托。”答曰:“人生有死,此必然之事。死者不系生时贵贱。吾今见领兵三千,须卿,得度簿相付,如此地难得,不宜辞之。”祐曰:“老母年高,兄弟无有,一旦死亡,前无供养。”遂欷歔不能自胜。其人怆然曰:“卿位为常伯,而家无余财,向闻与尊夫人辞诀,言辞哀苦,然则卿国士也,如何可令死。吾当相为。”因起去:“明日更来。”其明日又来。祐曰:“卿许活吾,当卒恩否?”答曰:“大老子业已许卿,当复相欺耶?”见其从者数百人,皆长二尺许,乌衣军服,赤油为志。祐家击鼓祷祀。诸鬼闻鼓声,皆应节起舞,振袖,飒飒有声。祐将为设酒食,辞曰:“不须。”因复起去。谓祐曰:“病在人体中,如火。当以水解之。”因取一杯水,发被灌之。又曰:“为卿留赤笔十余枝,在荐下,可与人使簪之。出入辟恶灾,举事皆无恙。”因道曰:“王甲李乙,吾皆与之。”遂执祐手,与辞。时祐得安眠,夜中忽觉,乃呼左右,令开被,“神以水灌我,将大沾濡。”开被而信,有水在上被之下,下被之上,不浸,如露之在荷。量之,得三升七合。于是疾三分愈二。数日大除。凡其所道当取者,皆死亡;唯王文英,半年后乃亡。所道与赤笔人,皆经疾病及兵乱,皆亦无恙。初有妖书云:“上帝以三将军赵公明、钟士季各督数鬼下取人。”莫知所在。祐病差,见此书,与所道赵公明合焉。

由上文可知,《搜神记》中并没有对赵公明进行直接描写,文中写的是赵公明的参佐奉命督鬼下界取人性命,见司马祐为官清廉又侍母至孝而心生怜悯,并提供良药救活司马祐之事。

从上文我们可以提取到如下与赵公明有关的信息:

一是赵公明的下属督鬼,那么赵公明的职能与此当有关联,可称之为鬼将。

二是下界取人性命是奉上帝的旨意,同时赵公明属于上帝所派遣的“三将军”之一,说明赵公明行瘟布疫之事有其合法性,这为后来赵公明的善恶瘟神转变埋下伏笔。

三是赵公明此时已经与钟士季并列,钟士季其人并非虚拟,《魏志》中有《钟会传》专录其事,他是三国后期曹魏的名臣,因机智聪明,时人比为张良,就连名士嵇康也是死于他所献的策略,蜀汉灭亡与他也有莫大的关系,赵公明要与钟士季齐名,且名字位于钟之前,那么赵公明必非籍籍无名之辈,从这个角度考察,目前的文献记载中,只有《春秋左传正义》中提到的赵氏先祖赵公明满足这个条件。

四是当时有“妖书”记载赵公明之事,根据汪绍楹的注释:

“妖书——《晋书》六:‘太宁二年,术人李脱造妖书惑众,斩于建康市。’疑即指此。”

《晋书·周札传》中有李脱的记载:

“有道士李脱者,妖术惑众,自言八百岁,故号李八百。自中州至建业,以鬼道疗病,又署官位,时人多信事之。”

从这里可知李脱是道士,如果这个妖书真是他所撰,那么证明至迟东晋时赵公明已经进入道教系统,且有将军之衔;即使汪绍楹的猜测有误,那么至迟东晋时赵公明已经进入宗教体系也是毋庸置疑。

《女青鬼律》等道教经文中的瘟鬼、瘟神


除了《左传》与《搜神记》记载赵公明以外,还有《女青鬼律》需要分析。《女青鬼律》收录于《正统道藏》洞神部戒律类,《中华道藏》也有翻刻。该书是道教研究学者公认的天师道早期道教戒律,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是道教内部受《女青鬼律》的规约,普通民众也深受影响,尤其表现在丧葬制度上,目前出土的考古材料中,“女青律令”和“女青诏书”在买地券、镇墓文、镇墓瓶等材料上屡屡出现,在四川、陕西、江西、湖北等多个省市都有发现,从东晋到明代均有材料发现。

《女青鬼律》现存六卷,部分篇章已经亡佚,其中列有三万六千多个鬼名,这个清单非常庞杂,其来源不一,天上地下都有,还有一部分与丧葬有关,同时,东汉镇墓文中常用的鬼名术也是《女青鬼律》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书中收录的形形色色的鬼就是被驱逐的对象,赵公明也是其中之一,现将记载赵公明的部分誊录如下:

天师曰:自顷年以来,阴阳不调,水旱不适,灾变屡见者,皆由人事失理使其然也……今遣五主各领万鬼,分布天下,诛除凶恶,被诛不得称狂,察之不得妄救。鬼若滥误,谬加善人,主者解释,佑而护之。鬼若不去,严加收治,赏善罚恶,明遵道科。

东方青气鬼主姓刘,名元达。领万鬼,行恶风之病。

南方赤气鬼主姓张,名元伯。领万鬼,行热毒之病。

西方白气鬼主姓赵,名公明。领万鬼,行注黑之病。

北方黑气鬼主姓钟,名士季。领万鬼,行恶毒霍乱心腹绞痛之病。

中央黄气鬼主姓史,名文业。领万鬼,行恶疮瘫肿之病。

右五方鬼主,诸欲著名生录为种民者,按此文书,随病呼之,知领鬼姓名,病即差矣。人人各写一通,系身读之,令罹灾害皆消。

从上文可见,赵公明与钟士季、刘元达、张元伯、史文业共称“五方鬼主”,且各领万鬼,赵公明是“白气鬼主”,居西方。

同时,这段文字以后紧接着罗列了大量的瘟鬼,为方便叙述,如下仅罗列其统称及所行之事,省略具体鬼名:

右五方温鬼,兄弟七人,合祖父母、父母十一,形能飞,随月行毒,以诛恶人。右九蛊之鬼,行诸恶毒,妖媚蛊乱天下,与五温鬼太黄奴等,共行毒炁也。右十二月温鬼,各随其月,放逸天下,伤害群生。右十二日温鬼,各各直其日。从十二时支干上来疾病民人,日月鬼蛊并顺刘元达等,毒害五方,不行道戒,皆受其殃。行善精懃,存道遵教,能知名,皆共降伏。法应去者,各自远迸,制应留者,却其凶党,更相约束,不犯善人。

由上述可知,《女青鬼律》中收录有大量的瘟鬼,包括“五方温鬼”、“九蛊之鬼”,“十二月温鬼”,“十二日温鬼”等,根据时间行瘟和根据空间行瘟的各种瘟鬼都含括在内,由“日月鬼蛊并顺刘元达等”这句话可知,这些瘟鬼其实都是赵公明、钟士季等五人的部属,同时,赵公明“行注黑之病”这也是瘟鬼的职责,所以赵公明虽是“五方鬼主”之一,其实质也是瘟鬼。

这也是赵公明化为“瘟鬼”的最早文献记载,而且此处的赵公明、刘元达等鬼主对“不行道戒”的人施行瘟疫,“行善精懃,存道遵教”之人却能降服这些鬼主,他们具有这种惩恶扬善的职能, 从上述引文可见,瘟鬼赵公明等是受祖天师张道陵的派遣,针对民间的种种灾殃惩恶扬善,可见赵公明等五瘟鬼实际上此时已经纳入道教系统,虽有“瘟鬼”之名,实际职司属于瘟神。

《真诰》及隋唐随葬文书中的冥神

陈国符是国内研究《道藏》的重要学者,他在《道藏源流考》中对《真诰》的有如下评价:

“此书实为治晋南朝道教史之要籍。”

这并非虚言,书中不仅记叙了《上清经》的出世和传授源流,还收录了上清派的方术和传记,是研究上清派历史和教义的经典。此外,对同时期或之前道教其他派别也稍有涉及。在如此重要的一个道教文献中也有赵公明的纪录,《真诰•协昌期》中有:

夫欲建吉冢之法,去块后,正取九步九尺,名曰上玄辟非,华盖宫王气神赵子都,冢墓百忌害气之神,尽来属之,能制五土之精,转祸为福。…… 员三尺,题其文曰:天帝告土下冢中王气、五方诸神赵公明等,某国公侯,甲乙年如干岁,生值清真之气,死归神宫,翳身冥乡,潜宁冲虚,辟斥诸禁忌,不得妄为害气,当令子孙昌炽,文咏九功,武备七德,世世贵王,与天地无穷,一如土下九天律令。 员三尺,犹是方员。方员之法,六边皆等,如印形也。赵公明,今《千二百官仪》乃以为温鬼之名。九功十德,事出《左传》。 夫施用此法,慎不可令人知,若云冢墓王相刑害诸不足者,一以填文厌之,无不厌伏,反凶为吉。

早期道教治病主要指“治鬼”,我们可以在早期的道教典籍中看到非常丰富的“治鬼”记载,而这些鬼往往与死人有关系,尤其是去世的亲人。

道教与儒教在如何看待死去亲人的观念上有所不同,道教认为死去的人会给在世的人带来疾病和灾难,强调生死异路的文辞就应运而生,如成桃推镇墓文中有:

“私生异簿,千秋万岁,不得复相求索,急急如律令。”

而针对死者还有厌镇之术,引用的《真诰•协昌期》就属于此类。由上文可知,早期道教规定了魇镇材料的大小,所题文字,宣明死者名字、籍里、年岁,并要求“不得妄为害气”,还要护佑后世子孙,这些文字就是奏给“土下冢中王气、五方诸神、赵公明等”,实际上这里“赵公明”和前面“五方诸神”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学者在引用时有断句为“五方诸神赵公明”,也有断句为“五方诸神、赵公明”,二者之间关系向来模糊不清,陈忠凯认为这个五方诸神:

“即‘五方土地主管神’,他们是,东方—太皞句芒;南方—赤帝祝融;中央—黄帝后土;西方—少皞蓐收;北方—颛顼玄冥。”

这是陈忠凯根据《汉书•郊祀志》和《淮南子•时侧训》的记载得出的推论,意即赵公明不属于五方诸神之一,而是土下的冥神之一。

宋以降道教文献中赵公明的神格

刘仲宇在研究财神赵公明时曾有如下评语:

“赵公明的来历,许多人作了考证,但考来考去,引用的资料都是在社会上一般流传的类书、笔记……几乎没有人想到道教的经籍中搜寻一番……关于这位神明的来历,第一要注意的是他的名号:他是赵元帅,为道教的召役神将之一,因此要找到他的来龙去脉,先得到他的老家道教中去搜寻。”

和宋以前不同,赵公明的神格在宋以降的道教经文中表现非常复杂,往往同一部道书中记载的赵公明有数个不同神格,甚至相互矛盾。总体看来,赵公明在宋元明时期在承袭宋以前的不同神格的基础上,产生了新变,既有旧有神格的衰落、消亡,也有新神格的兴起。

瘟神和冥神神格在宋以降的余绪

从《道藏》收录的道书来看,入宋以后,赵公明的厉鬼形象已经不再单独出现,往往与他的行瘟之职一起出现。时至两宋,赵公明的瘟鬼形象承袭宋以前的记载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源自《太上洞神洞渊神咒治病口章》等道书,赵公明以瘟鬼身份行瘟布疫,取人性命;二是与《女青鬼律》、《正一殟司辟毒神灯仪》同脉,赵公明被纳入道教体系,以瘟神身份行瘟,犹如天将,首先,赵公明在明以前继续以瘟鬼神格行瘟布疫,这表现在《七元召魔伏六天神咒经》、《上清天心正法》、《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历世真仙体道真鉴》等经文中。其中时代最早者当属北帝派的经典《七元召魔伏六天神咒经》,其中载有:

“奉请西方大云雷火铃神兵七亿万骑,金精大神部领奎娄强兵,步七炁之云,轮刀仗剑,来降道场,收摄五方妖魅赵公明,殟毒疫鬼,急去千里,收殟摄毒,以生人民,助道政化。急急如律令。”

在此经中,赵公明以瘟鬼的形象出现,且被“金精大神”等收摄,并命令赵公明等瘟鬼速速离去,可见此经中的赵公明形象与《女青鬼律》中截然不同,《七元召魔伏六天神咒经》中的这部分除瘟斩疫的符咒被东华派典籍《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完全承袭,只字未改。再看《上清天心正法》《上清天心正法》卷四中载有:

“太上老君敕,五方行瘟鬼刘元达、钟士季、赵公明、张元伯、史文业、范巨卿、冯混思、姚公伯、李公仲,六丁杂俗之鬼,得便要斩,不问枉罪。急急如律令敕。”

可见赵公明至迟在北宋末时被驱逐的力度远超于前,他是被道士所驱逐灭杀的妖邪。

元时道士赵道一以儒家有《资治通鉴》、释氏有《释氏通鉴》而编成的道教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该书是目前记述仙真、道士等传记最为丰富的书籍,此书与前引书最大的不同在于降服并驱逐瘟鬼赵公明成了张天师(即张道陵)的战绩之一,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此处记叙张天师降服赵公明的地点是西蜀青城山,与前文颇有不同,这个张天师青城山收赵公明故事后人继续敷演,在《赵元帅录》、《赵玄坛秘法》、《正一传》等文中赵公明在蜀为张道陵守丹炉。

在《封神演义》中赵公明也是于蜀地修炼,只是从青城山变为峨眉山罗浮洞。从《历世真仙体道真鉴》的叙述来看,赵公明的瘟鬼形象到元代仍有影响。该书的记载在明《有像列仙全传》中基本全录,此处不再重复其文字。另外,《道法会元》卷二百一十九中所载敕符咒和吞服符均将赵公明等五瘟视为瘟鬼、“五部鬼王”等,足见在元末明初之时,赵公明的瘟鬼形象仍有余绪。

其次,赵公明的瘟神神格继续发展,延续至今。这主要表现在《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注》、《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二书和元秦子晋《新编连相搜神广记》、道藏本《搜神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赵公明被纳入道教神灵体系,听从仙真的派遣,享有百姓的奉祀。《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卷一载有:

“语毕,一持旗者,领百余人入其家,俄顷执鬼使五人而出,有蒙虎皮者,冠鸡雄者,貌若人者,若乌鸦者,若驴马者,所执皆水火羽翣凿之具。予怒而叱之,将灭其形,彼(指赵公明等)乃词曰:弟子等岁运所生,岁炁所成,所游有方,所病有人,阴谴至者受其灾,天命绝者致其死,亦非弟子所敢私行。始自三官五岳上奏玉帝,呈世人罪状,由是帝命行下三官五岳行病,年王案分给牒分遣,某等一依定籍施行,若蒙真官赐以宽贷,自后愿遵约束,遇有行瘟,见真官符箓所在,即不至矣。”

这里五瘟鬼各有特色,虽不知赵公明的具体形象,但是赵公明已经从仅有名字和称号进一步拥有模糊的形象了,这是赵公明形象演变非常明显的一步。另外,赵公明等五瘟鬼在该经中最开始也被当做恶鬼执出,原意是将他们灭形,仿如瘟鬼赵公明所遭受待遇。更重要的是,赵公明等做出的辩解需要注意,他们自称是:

“岁运所生,岁炁所成”

从出身上摒弃了妖邪的可能;再称他们行瘟并非自作主张,而是依天命而行,先有三官五岳将世人罪状呈送玉帝,他们是听从玉帝派遣以行瘟,可见瘟鬼赵公明此时已经纳入道教体系。这基本本搜神类书中对于瘟神赵公明的记载鲜明地表现出赵公明转向瘟神的倾向,而从搜神类书的撰者来看,这几书映射出民间所接受的赵公明形象,意即元末到明时民间更流行的是瘟神赵公明,而非瘟鬼赵公明。

赵公明瘟神神格演变的同时,冥神神格也在发生变化。因为从《道藏》中收录的宋元明道书中尚未查找到赵公明担任冥神的记载,但是冥神赵公明在随葬文书中频繁出现,而且其书写格式与前文所引《真诰•协昌期》具有明显承继关系根据,目前所见宋代随葬文书涉及赵公明最早者见于 1998 年 6 月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的青龙村宋墓,先后共发现六座砖室墓,编号 98CLM1~M6,其中 M2~M6 的整理情况已呈现。

根据《成都市龙泉驿区青龙村宋墓发掘简报》获知,其中发掘出涉及赵公明的材料有五则,其中三则出自 M2 和两则出自 M6。M2 是同坟异葬的夫妻双室合葬墓,根据简报抄录墓中买地券的信息可知该墓确切下葬年代——为北宋嘉祐七年(1062)八月,墓主人田世中和其妻冯氏。M6 遭破坏较为严重,但根据镇墓文可辨认其墓主人是田世用,墓中没有材料标示下葬年代,简报根据宋代墓葬风俗推测,M2 的墓主人田世中和 M6 的墓主人田世用应该是亲兄弟,那么 M6 的下葬年代与 M2 相近,应该也是北宋中晚期。青龙村中这两座宋墓中有五则与赵公明有关的材料,赵公明此时都是冥神。

总之,赵公明自宋以后至明初时,赵公明的瘟鬼神格继续发展,而南宋以后到明中后叶时,赵公明的瘟神神格不仅在道教系统获得认可,在民间也获得了知名度,将赵公明当瘟神祭祀的习俗流传至今。赵公明在北宋以来继续保持有南北朝以来的冥神形象,其身份经历了一番变化,从《真诰•协昌期》中记载的职司不明的冥神变为旺气神赵公明,变为带有明显吉利色彩的冥神。而在南宋以降,冥神赵公明的记载急剧减少,至明时仅有一例变为“书券人”的记载,相比宋以前的冥神形象,赵公明在南宋以后的冥神神格萎缩得特别明显。


神霄、清微等道派奏请的天将和元帅神

宋代以降,雷法大兴,随之而来的是雷法中召役的元帅神体系的蓬勃发展,身为元帅神的赵公明就是借此东风声名鹊起。翻阅道教典籍,尤其是在集各派道法之大成的《道法会元》中可以发现,在使役神灵的道法中,往往会召请数量非常多的级别不一的神灵相助,其中有称帝号者(如前文提及的五岳之神),有称元帅者,更有使者、灵官、将军、天君、太保等称号的神灵,名目繁多。多数情况下,召请的神灵按封号的高低来依次召请,并分主法、主将和佐将等。

其中的主将往往以元帅、灵官、天君、将军等相称,并且这些主将一般都有以他们为名的元帅法,如赵公明有《正一龙虎玄坛金轮执法如意秘法》、《正一玄坛飞虎都督赵元帅秘法》等,关羽有《馘魔关元帅秘法》、温琼有《地祇温元帅大法》等等。元帅神的派系复杂,在不同的道派中地位不一,神职不一,有时候连元帅神的生平都各有演绎,随着朝代更迭,这些区别更加明显。

《道法会元》中收录有元明时各派道法,以神霄派和清微派为主,神霄派的专录有一百卷,清微派的专录有五十五卷,另有净明、天心、正一、东华四派以及其他符箓支脉的记载。该书以雷法记叙为主,也涉及各派师承、修持等。在这样一部以汇录雷法为主的道教经典中,其中对身为天将、元帅神的赵公明的记载也非常丰富。


而在《道法会元》之前有元刻本《新编连相搜神广记》中收录有“赵元帅”条目,对元帅神赵公明的出处来历叙述非常详细,该书未涉及雷法,但也是研究元帅神赵公明的重要材料。所以本章将以《新编连相搜神广记》和《道法会元》的记载为主来讨论赵公明的元帅神形象。 搜神三书中的元帅神赵公明。搜神三书中不仅有瘟神赵公明的叙录,还有元帅神赵公明的记载。《新编连相搜神广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道藏本《搜神记》中均有“赵元帅”条目,且三书记叙差别很小,仅有数字之差以及格联有无之别。三书相较,元刻《新编连相搜神广记》当为最早,以该文本为例予以说明,又因目前所见的版本部分文字不清晰,取另二书较之,呈现如下:

元帅姓赵,讳公明,中南山人。秦时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功行圆成,奉玉帝旨,召为神霄副帅。按元帅乃皓庭霄度天慧觉昏梵炁化生,其位在乾,金合水炁之象也。其服色,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者,金遘水炁也。面色黑而胡须者,北炁也。跨虎者,金象也。故比水中金之义。体则为道,用则为法,法则非雷霆无以彰其威。太华西台其府乃元帅之主掌,而帅以金轮称,亦西方金象也。元帅上奉天门之令,策役三界,巡察五方,提点九州,为直殿大将军,为北极侍御史。汉祖天师修炼大丹,龙神奏帝,请威猛神吏为之守护,由是天师上奉玉旨,授正一玄坛元帅。正则万邪不干,一则纯一不二,之职至重。天师飞升之后,永镇龙虎名山。厥今三元闭坛传度,其趋善建功谢过之人,及顽冥不化者,皆元帅掌之,故有龙虎玄坛,实赏罚之一司。部下有八王猛将者,以应八卦也。有六毒大神者,以应天煞地煞年煞月煞日煞时煞也。五方雷神,五方猖兵,以应五行。二十八将,以应二十八宿。天和地合二将,所以象天门地户之阖辟。水火二营将,所以象春生秋煞之往来。驱雷役电,致雨呼风,除殟剪祟,保病禳灾,元帅之功莫大焉。至如公讼冤抑,神能使之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之),无不如意。上天圣号:高上神霄玉府大都督,五方之巡查使,九州社令都大提点,直殿大将军,主领雷霆副元帅,北极侍御史,三界大都督,应元昭烈侯,掌士定命帐设使,二十八宿都总管,上清正一玄坛飞虎金龙敕法赵元帅。


三书明显区别有两处:

一是只有道藏本《搜神记》中在“赵元帅”条目下有“三月十五日生”

二是《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格联:

“入化出神,凛凛微光耀日。驾风鞭电,英英杀气凌霄。”

除此以外,关于赵公明的来历及职能叙述仅有数字之别,当为笔误,可见三书在元帅神赵公明的取材上有密切联系。根据上述引文,我们可以看出,其一、元帅神赵公明出身不凡,皓庭霄度天是道教三十六天之一,意即北方八天之首,其帝名慧觉昏,可见赵公明的来历非同小可;其二、赵公明是受玉帝召封为天将,后为张天师守护丹炉,张天师为之请封“正一玄坛元帅”,因天师飞升,他镇守“龙虎名山”,所以“龙虎玄坛”之称似乎得到了解释;其三、元帅神赵公明的佐将有八王猛将、六毒大神、五方雷神、五方猖兵、二十八将、天和地合二将、水火二营将。

这些佐神在此处虽未写明名姓,但在《道法会元》中全部都能找到解释,其中不乏伍员、白起这样的名将;其四、赵公明的神职多样,既包括“驱雷役电,致雨呼风,除殟剪祟,保病禳灾”这样的传统职能,更包括保护买卖公平和求财,可谓非常全能。

唐宋以来,对神灵的形象刻画日趋详细,赵公明也从一个仅有名字和称号的神灵变得更加形象,专录神霄、清微二派的前一百五十五卷中仅卷三十六中对赵公明的外貌有所描绘,且其描绘与其他符箓支脉有明显的区别,三角眼变成了圆眼,赤枣面变为黑面或铁色面,就连头冠、衣饰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而其中关于赵公明所使用的法器倒是为各派所承继,右手铁鞭,左手铁索的形象在各派保留。同时,黑虎相从这一特征更是世代因袭。

以“公平买卖求财”为职司的准财神

目前赵公明最为响亮的称号就是财神,他与关羽并称,均为武财神,在我国大江南北拥有非常多的信众。而在古代道教典籍中尚未发现赵公明被封为财神的记载,但是将他列为准财神当是无误的。赵公明是道教所崇奉的元帅神,他兼有“公平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之能,另外道教给赵公明配有天和地合二将、和合二圣等佐神,虽未有财神封号,亦能如刘海蟾和灶神一样给人们送来一些财富。

赵公明有“公平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之能。这一点在前文已经提及,在搜神类书和《道法会元》诸书中均有记载,赵公明能保护买卖公平和求财,促使“宜利和合”,这已经是财神之职,但因为这仅是赵公明神职之一,且赵公明在《道法会元》雷法记叙中除瘟剪祟和保病禳灾之能远远超过保护公平买卖,所以赵公明虽无财神封号,将他称为准财神应是准确的。


并且,赵公明拥有能招财利市的佐神确属无疑。这反映在佐神的名姓上,直白如“招财童子”、“利市郎君”、“万回哥哥”、“万回圣僧”等佐神称号就是有力的证据。除此以外,《道法会元》中记载的咒语也有助于我们确立赵公明的“准财神”之位,此处举三例以说明: 例一,卷二百三十二有“和合咒”:

“谨请和合二圣者……速速五方和合利市来”。

例二,卷二百三十五中有“如意符”,载有:

“於二圈内入天和神张竭,地和神柳通,速降灵摄。再念咒曰:唵咤波哩摄。谨请勑法赵公明,部领天和地合二大神,火速招财利市。”

例三,卷二百三十六有“和合符”,其咒曰:

“频迦夜迦相向来,和合利市来。大药叉王来,速送来。五方和合来。迦那敕煞摄。”

上述三则咒语均属于赵公明的元帅法中,这些法术所请帅班均是赵公明,这些咒语中非常明显地表现出祈财意愿,例一中的“速速五方和合利市来”、例二中的“火速招财利市”、例三中“和合利市来”等,已经明确地表现出当时道教内部认为召请赵公明可以获取财富。这些佐神都是道士为各神灵附加,地位越尊崇,其佐神越众多,能力越强大,暂不论赵公明为何会被道教赋予招财利市之职和配有招财之能的佐神,也无论后世如何演变,至迟《道法会元》编集之时,在道教内部,赵公明已拥有财神神格无疑。所以,部分现代学者认为,赵公明转变为财神之功完全在《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封神这一说法还有待商榷。

结语:

综上所述,在宋以降的道教典籍中,赵公明主要以瘟鬼、瘟神、冥神、天将、元帅神和准财神形象出现。其中瘟鬼、瘟神延续宋以前的形象,二者继续向善、恶两个方向发展,最后赵公明的瘟神形象占得上风。赵公明的冥神神格在北宋时沿用《真诰》旧例,除了吸收赵子都的神格以外,仅有部分文辞的改变,在南宋时,赵公明的冥神神格急剧萎缩,明确为“旺气神”赵公明,在南宋以降,记载赵公明冥神形象的随葬文书数量非常少,明时仅有一例,明以后暂时未有发现,意即赵公明的冥神形象从南宋开始以非常快的速度消失在冥神队列中。这是赵公明瘟鬼、瘟神和冥神神格在宋以降的余绪。

宋以降道教系统中,赵公明神格发生新变。宋代雷法大兴,赵公明成为雷法中召役的天将和元帅神,在《道法会元》和《无上玄元玉堂大法》等记载雷法的经籍中,召役赵公明的秘法并不少见;在记载赵公明元帅神形象来历的相关经籍和搜神类书中,元帅神的职司已经包含招财利市的职能,因此道教对赵公明的这一设定成为后世财神赵公明的重要来源,而在明以前道教系统内,赵公明被称“准财神”比较恰当。 值得一提的是,前人对赵公明的冥神形象了解甚少,在分析随葬文书中的赵公明形象时极易将冥神赵公明与元帅神赵公明的职司混淆,如吴会灵在《成都地区买地券道教词语研究》中所言:

“赵公明,亦称‘赵公元帅’,是道教的护法之一,其所司的职中,除了有除瘟疫、消灾的作用,还有作为武财神保公平的功能,用在买地券中充当书券人,即充分利用了这个功能,来表示土地买卖公平,表达了希望亡者不再复连生者的愿望。”

很明显,即便她所引用的材料属实,在此文本中赵公明也不会是以元帅神或财神形象出现,这不仅是没注意到赵公明的冥神信仰,也没注意到赵公明成为元帅神乃至财神的时间脉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瘟神   财神   道教   会元   神格   利市   左传   道法   元帅   千年   形象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