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败转胜、由弱转强,对抗中原,南吴太祖的五大战争制胜密码

南吴太祖杨行密,是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创立者,他从一介布衣到底层士兵,再由低阶军官到一方诸侯,最后逆袭成为吴国的开国明君,并为南唐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杨行密割据江淮,遏止朱温南进步伐,成功避免全国更大范围动乱,也开创了五代十国南北方割据势力对峙的局面,开启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经济文化中心南渐先河,有“十国第一人”之誉。

作为五代时期的一方枭雄,作为十国最强大政权核心的创业领袖,杨行密先是鹰扬肥上,既而戎马空惚、叱咤风云,以一己之力对抗中原王朝,开创南北对峙局面。那么,他屡战屡败、由败转胜、由弱转强、平定江淮,他的成功密码是什么?

从杨行密一生征战的过程来看,我认为,主要有这么五个原因。

一、以人民为中心,争取民心,获得百姓支持。

杨行密生于艰苦,早年历尽磨难,割据一方后,为政较为清廉,收集里因战乱流散的百姓,发给田地,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使得江淮一带社会经济在战争的间隙有较大恢复。

杨行密在与各地军阀交战中,也非常注重百姓生计、收复民心。公元891年,“吃人恶魔”孙儒烧毁扬州城,全力向西追杀杨行密,扬州百姓多被杀并当作军粮。听说淮南第一大城扬州被屠城焚烧的消息,杨行密非常着急,心系百姓,不能坐视强敌烧杀不管。他派大将李德诚和张训救援扬州,他们冒着随时可能被孙儒军袭杀甚至吃掉的危险,迎着炽烈的火焰,带着部属潜入城中,救百姓于水火。经过不懈努力,杨行密部下不仅救下了劫后余生的扬州百姓,而且还将数十万斛存粮全部用来赈济饥民,这就为杨行密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拥护。

江淮地区相对比较稳定,这与杨行密节用安民的指导思想有关。杨行密少时孤贫,深知民间疾苦。他在淮南“招合遗散,与民休息,政事宽简,百姓便之”,“而能以勤俭足用,非公宴未尝举乐,招抚流散,轻徭薄敛,未及数年,公私富庶,几复承平之旧”。

可见,杨行密在江淮地区,行节俭之道,而且注重对人民的招揽和安抚,重视人民的生产,并起到了恢复社会生产和安定秩序的作用。

战争的核心就是人心向背,谁获得了民心谁就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二、待人以宽,以诚信治军,使众将效命军心归附。

杨行密起事之时有同乡三十六英雄,他视兵如子,待人以宽,注重对将士的抚御。史书上说杨行密“驰射武伎,皆非所长,而宽简有智略,善抚御将士与同甘苦,推心待物,无所猜忌”,“宽仁雅信,能得士心”,“行密雄豪而颇有度量”(《资治通鉴》卷二五九、《新五代史》卷六十一、《五国故事》卷上)。

大致意思是说,杨行密打仗本领中的骑马射箭、武术技艺都不是很擅长,但他有驭人之术的智慧和谋略。杨行密能与将士同甘苦,爱护士兵;对将士推诚相待,用将士所长,不轻易疑忌;治军宽简,不随意施重罚。

杨行密起自行伍,深知将士疾苦,他躬行节俭、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事迹散见于各类史料,甚至临死时,杨行密还“遗令谷葛内衣桐瓦为棺。夜葬山谷,人不知所在”《新唐书》卷一八八《杨行密传》。

杨行密自身节俭,但对部属却优待有加。如他的死敌孙儒败亡后,所部准南籍士卒多归降,杨行密精心挑选五千人作为亲军,把这些归降的将士厚养在军中,给每个人好吃好喝、锦衣玉食,精心照护,并亲自给这支军队命名为“黑云都”,后来,这支军队成为江淮精锐部队。史书有这样的记载:“选五千人,拳养于府第,厚其衣食”(《旧五代史》卷一三四,《杨行密传》)。

公元897,沙陀人李承嗣、史俨投奔江淮,杨行密对这两个人甚厚,赐给府邸宅院、安排美女姬妾,把最好的赏赐给给他们。李承嗣、史俨十分感动,为行密尽力,屡立战功。

杨行密与将士推诚相待,无所猜忌。公元889年,杨行密击败赵锽,进占宣州时,赵锽部将周本勇冠军中,行密抓获后,亲自将其释放,并且任命周本为裨将,后来周本至死效忠杨家,成为五代十国名将。

杨行密的谋士袁袭劝行密杀伐果断,对于叛将要严加防范。有次在袁袭的建议下杀人后,杨行密就深感自责,以致袁袭死时,杨行密哀外有音,“吾好宽而袭每劝我以杀,此其所以不寿欤!”(《资治通鉴》卷二五八)。意思是说,我杨行密宽简而袁袭总是劝我杀人,所以他才不长寿啊。

杨行密治军以宽,极少出现滥杀事件。对于谋叛将士,也不妄杀。前面的文章介绍过田頵反叛的故事,叛变失败后,杨行密不仅赦免了田頵的母亲,而且还要求自己和孩子以子孙之礼厚待这位“老且贤”的长辈。“赦其(田)母殷氏,密与诸子皆以子孙礼事之”。(《旧五代史》卷一三四)

三、善于用人,注重发挥属下特长,聚天下英才而聚之。

杨行密在征战的二十六年里面,他始终明白,初起事时的所谓“三十六英雄”其实是一个比较闭寨的集团,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必须招纳天下英雄以吐故纳新。

他在庐州时就招纳了一批人才,其中比较杰出的是文臣中的袁袭、高勖、戴友规等人。史书记载“袁袭运谋帷幄、举无遗算,殆良、平之亚邪?以览济宽,事非得以,盖时会有固然尔。高勖志务农桑,仁者之言蔼如也。戴友规数言决策,独探本源,可谓谋臣之杰出矣”(《十国春秋》卷十二,《袁袭、高勋、戴克规传》)。

叛将田頵属吏宣州长史骆知祥善治金谷,观察牙推沈文昌善于文词,曾为田撰写檄文,辱骂杨行密。杨行密镇压反叛后,将这两个人都进行重用,以骆知祥为淮南支计官,掌管财赋,后来成为杨行密的财政大管家,为吴国财税体系建立做出重要贡献;以沈文昌为节度牙推,居幕府右职,成为他的智囊。

杨行密不仅能够做到人尽其才,对于原属敌对集团的有才能者也加以提拔重用。比如原属秦宗衡部将的安仁义,骁勇善战,名冠军中,被称为“五代十国第一神射手”。为了拉拢原宣州军阀赵锽的谋士李德诚,在李德诚投降后,杨行密将同宗之女嫁之为妻表示看重,结果李德诚效忠于他,常从征讨,出谋划策。这批人才都对杨吴的基业起了积极的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集思广益,以谋略用兵,有大智慧。

在战略上往往处于劣势的杨行密之所以能够在逆境中逐渐转弱为强,其用兵以谋略的大智慧,是其克敌制胜的根本。

公元888年,杨行密率军进取宣州。时宣州军阀派遣部将苏塘、漆朗率军两万屯据曷山(今安徽芜湖市北临江之四褐山)。谋士袁袭说;“我们可以引兵紧急赶往曷山,然后坚壁自守,敌人求战不得,就会认为我军畏怯,麻痹他们,敌军会因此歇息,我军再择机出击,一定可破敌。”杨行密从之,结果敌军苏塘等大败,杨行密马上攻破宣州。

公元891年冬天,孙儒进军宣州,儒军十倍于行密军,屡败杨行密。杨行密谓诸将曰:“孙儒之众十倍于我,吾战数不利,欲退保铜官,何如?”大将刘威、李神福建议:“儒扫地远来,利在速战。我军宜屯据险要,坚壁清野,以此让敌军疲劳应战,时出轻骑抄其粮饷,断其粮道,夺其俘掠。敌军前不得战,退无资粮,可坐擒也!”杨行密听从部议,坚壁清野,后大胜孙儒。此次宣州之役,杨行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实缘于“以逸待劳,后发制人”战术的成功运用。

另外,杨行密还善于审时度势,借力藩镇联合对敌。

杨行密最初进军扬州时不过数千人,势单力薄,通过与原淮南节度使高骈部将高霸、张神剑的联合,并得到其谋士吕用之的支持取了扬州。此后,为取得中原朱温的支持,杨行密还遣使至大梁,向朱温“陈归附之意”,后来朱温与杨行密结盟,“即表行密为淮南留后”。

在与孙儒的斗争,杨行密除联合朱温外,又同吴越的钱镠握手言和。他求救于钱镠,钱镠以兵食助之。孙儒恃其兵强,欲先灭行密,后敌朱温,杨行密就与朱温暂时结盟,遣使与杨行密约共攻孙儒。也就是在朱温、钱镠等外援的大力支持下,杨行密没有了后顾之忧,专心对付死敌孙儒,最终大败孙儒,尽得准南之地。

五、注重后方建设,始终守牢根据地,确立了大本营方针。

在军阀割据中有一个稳固的后方,是对外发展的基础。五代之中,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等,都曾以河东地区为根据地而争夺天下。

杨行密在军阀混战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建设、巩固他的大后方。在庐州、宣州、扬州等地,都很注意安定居民、发展经济、整顿吏治,从而获得民心拥护,积聚了人力物力。

公元887,毕师锋、秦彦占据扬州,囚禁节度使高骈,杨行察率军从庐州进攻,围城达半年之久。杨行密入城时,“城中遗民才数百家,饥羸非复人状,行密辇西寨米以赈之”(《资治通鉴》卷二五七)。他不等城外辎重运进城中,就先发军粮赈济饥民,收获民心。

由于杨行密善于用人,爱戴百姓,治军严明,用兵有术,再加上注重大本营建设,所以能在残唐军阀混战中,由败转胜、由弱转强,平定江淮,建立霸业。

杨行密最后在清口(今江苏淮安西)大败朱温军队,由是遂保据江淮之间,朱温再也不能与之争锋,他也成为唐末南方最大的军事势力。应该说,五代士国的历史,北方自朱温篡唐建梁起始,那么,南方则以杨行密割据江准为基点,开始了南北方割据势力对峙的局面。

总体来说,杨行密的成功密码概括起来就是:以民为本、诚信治军、善于用人、谋略用兵、注重后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淮南   中原   扬州   部将   太祖   军阀   将士   江淮   民心   公元   注重   密码   战争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