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沪明往事》看沪明情深 - 热议(三):一个独特的“时代标签”与“精神符号”

2022年12月29日,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中共三明市委宣传部、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资讯中心、三明市融媒体中心共同制作的人文历史纪录片《沪明往事》正式上线。这是加快推进沪闽文化交流和沪明对口合作的具体成果,也是一部展示沪闽、沪明交流历史的主题文艺作品。

沙溪河畔,黄浦江边。两个地理坐标间,横跨60多年的时间轴,浓缩的是一段激情昂扬的岁月,一份两地相融的深情,一座工业新城的崛起。大家观看纪录片《沪明往事》,无不感叹并为之动容。



一个独特的“时代标签”与“精神符号”

卢辉

“一江流碧玉,人在画中游”。在闽西北这片绿意盎然的土地上,耸立着一座勃勃生机的工业新城:“先有工厂后有三明”,这是三明的城市定位。三明因缘工业而立市,工业因缘三明这座“中国绿都”而壮大。是呀,一座城市曾与那么多工厂休戚与共、共融共生,背后的密码就是一个独特的“时代标签”与“精神符号”。

纪录片《沪明往事》是加快推进沪闽文化交流和沪明对口合作的具体成果,也是目前唯一一部展示沪闽、沪明交流历史的主题文艺作品,通过寻访众多三明工业立市初期的参与者、见证者,以及上海、福建两地文史专家,借助他们的回忆、讲述,真实还原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三明这座新兴工业城市建立之初的故事。

凡是看过三集《沪明往事》的人应该对三钢大门八个巨大的汉字印象深刻,那八个大字是:“工人伟大、劳动光荣”!“工人伟大、劳动光荣”:这是三明市60多年发展历程的生动诠释;这是三明市始终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生动写照;是建设三明、壮大三明、发展三明的光辉再现。60多年来,三明市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等几十项国家级荣誉称号。每一份成绩、每一个进步,无不凝聚着几代沪明人的热血与汗水、拼搏与奉献。沪明人以自己的行动一次次雄辩地证明:“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确,正是广大劳动者投身艰苦创业的疆场,勇立改革开放的潮头,奏响山海协作的最强音,凝聚成“文明、开明、清明”的强大内生动力,形成了“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时代标签”与“精神符号”。

沙溪河畔,黄浦江边。两个地理坐标间,横跨60多年的时间轴,浓缩的是一段激情昂扬的岁月,一份两地相融的深情,一座工业新城的崛起。跟随三集《沪明往事》的纪录镜头,当我们把记忆展开,在时间的褶皱里,那是一个个令人动容的故事——《城市的诞生》《青山不老》《生生不息》……如果说,一个“时代标签”与“精神符号”具有地域性的特点,那么,“沪明往事”在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孕育了许多带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具体表现形式。毫无疑问,这种“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的精神是沪明人在长期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气质的总和,是沪明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力量。这精神,其实就是创业之正气、天地之精华、人生之支柱;这精神,其实就是生命之象征,奋发之力量,文明之传承。

一张照片、一个遗址、一段光影、一件实物......时间是个雕塑家,那些镌刻在奋斗岁月里的人和事,勾勒出一座城市的发展模样。当我们把时光回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福建的工业水平是相当落后的,“手无寸铁、路无寸轨”是当时的状况。按当时福建人口计算,平均摊在每个人手里只有4钱8厘的土铁,相当于一根小铁钉的重量。因此,福建人民也都非常期盼福建工业的大力发展。1957年8月,曙光来临,国务院冶金工业部颁布了第二个五年规划中关于全国地方钢铁工业设计任务,确定在全国建设18个项目,福建是其中一个。谁能想到,名不见经传的“三明”(注:当时为“三元县”)它的命运会与国家第二个五年规划紧紧维系在一起。

命运与祖国相连,希望与奋斗并存。1958年6月15日,三明钢铁厂正式破土动工。包括上海在内的3万多建设大军,在亘古流淌的沙溪河畔,在千年葱郁的龙岗山峦,开始“上盖天,下铺地,餐风宿露不怕苦,流血流汗建三钢”的壮举。建设者用镐头削平座座山坡,用独轮车运送130万立方土方,用人拉肩扛,土法上马,安装了5500吨金属构件。功夫不负壮士勇,天道酬勤山门开。仅用一年零六个月时间,一座年产20万吨铁、12万吨钢、15万吨钢材的新兴钢城拔地而起,开创出全国工业建设史上的奇迹。“建设奇迹”不是天赐的,“高光时刻”不是等来的。1958年,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中,三钢建设自然成为了福建工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同年9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的号召,更是将钢铁推到了历史的“高光时刻”。国家意志和民众愿景的高度统一,成就了“三钢速度”,也铸就了“三明精神”。1959年1月2日24时,是福建冶金工业值得铭记的时刻,三明钢铁厂转炉奔泻而出的第一炉钢水,结束了福建“手无寸钢”的历史。可以说,三钢的第一炉钢水,就是“三明精神”的雏形。

创业激情点燃三明精神,奋发气势撑起三明力量。应该说,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标签”与“精神符号”的背后,是钢水铸就了沪明人的钢铁脊梁,是坚强的意志锻造出沪明人的铮铮铁骨。1964年,中央将“三线”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地处闽山腹地、茫茫林海之中的三明,因地理位置和工业基础优势再次获得了发展机遇。紧接几年,18家上海轻工企业陆续搬迁来明。三明食品厂的前身是上海三星糖果厂。那时,年仅22岁的三星糖果厂党支部书记侯水泉,带着一家三代七口人,随厂迁入三明。“党指向哪里,我们就奔向哪里……”这是他给出的答案,从容而有力量。三明标准件厂的前身包含上海傅振兴五金厂和上海中国金属制品厂,傅振兴五金厂由老建设者傅振华的祖父一手创办,他义无反顾投身到建设三明的滚滚洪流中,傅振华坚定地说,“工人阶级优秀的品质,就是为国家做贡献……”纪录片里,陈伟民、罗根美、邵成……一个个亲切的名字,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沪明故事。正因为有了一个个从上海搬迁来的工厂,生活在三明这座小城的人们,至今难以忘怀那浓浓的“海派”味道、殷殷的“阿拉”情怀;也因为上海一批公私合营的轻工业小厂接踵而至,不断发展壮大,才生产出了三明市第一批日用轻工产品,为三明甚至福建工业填补了一项项空白!   

如果说,全长694公里的鹰厦铁路从三明城区穿行而过,它就像是当年维系沪明两地的情感“脐带”和经济“血脉”,那么,当三明水陆空“交通网”的形成,注定为沪明两地再续合作前缘。是的,一座城市的文化影响了一座城市的性格,一座城市的历史塑造了一座城市的灵魂。沪明小学所在地是原三明纺织厂,曾在此矗立了五十多年的三明纺织厂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承载着这座城市不凋的记忆。“共产党做得比较好,干部带头,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群众就跟着你跑。火车跑得快,全靠火车头带。”纪录片中,余虹、陆志强、骆国清……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的责任担当让人动容。纪录片里,当年随迁到三明的沪二代、三代们,在三明这片土地上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经年累月,点点滴滴,上海建设者们留下了青葱岁月,推动了山城发展,播撒着温暖与希望。如今,三明和上海再次牵手协作,揭开了新时期三明发展更为壮阔的篇章。三明人在上海,上海人来三明。“上海所需,三明所要”,沪明两地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再续前缘。

毫无疑问,《沪明往事》传递出的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勇攀高峰”的奋斗史,它所折射出的是新中国工业探索发展道路的艰辛历程,浓缩了时代的标签与精神的符号。的确,三明是中国共产党按照自己的意志在一片荒滩上建造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一张白纸浸透艰辛的汗水,一张白纸好画最美的画。六十多年前,在那艰苦的条件下,沪明人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在艰苦中磨炼意志,在艰苦中求得生存;在艰苦中夯实基础,在艰苦中赢得发展。“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协作”,团结协作是沪明人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促进沪明两地发展进步的桥梁。我们深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之下,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必将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沪明两地正凝聚着磅礴力量,演绎更为生动的现代版“沪明故事”,绘就着更加辉煌的发展新图景。


(作者系中国诗歌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三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三明学院特聘教授,高级编辑)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

新媒体编辑:陈淑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三星   符号   钢水   往事   精神   标签   时代   艰苦创业   福建   纪录片   上海   两地   艰苦   独特   工业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