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时候,有一种避暑的芭蕉布,可是到了现代为何这种布绝迹了

近日,安徽博物馆展出了古代服饰,从秦汉一直到明清,将我国多样的服饰文化也展现得淋漓尽致。值得一提的是,古人的服饰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却都有奥秘,或是有特殊的作用,比如蕉衣就其中之一,它可以说是最凉快的衣服,但现在却都绝迹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如果您也好奇,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每到夏日,第一要务肯定是防暑降温,尤其是在南方地区,夏季高温让人都出不了门。在如今,我们防暑降温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吹空调是最享受的方式,此外还有喝点冷饮,吃点冰镇西瓜等等,以此来消除夏日的折磨。

在穿衣方面也能降温,男同志穿起了宽松的大裤头,在家的时候甚至光膀子,而女同志也都换上了短袖和短裙,总之怎么凉快就怎么穿。然而,在古代社会可不行,因为古人的思想封建,所以他们从不露胳膊不露腿,尤其是女性最讲究,因此即便是炎热的夏天,古人穿衣服也要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

虽然古人穿得严实,但您也不要以为古人不怕热,而是他们自有妙招。您要知道的是,古人也是人,他们不但不傻,反而还极其聪明,在没有空调,冷饮和冰镇西瓜的年代,也能在炎热的夏季保持凉爽。专家们经过深入研究,发现古人夏季的衣服可都不简单。

比如,在唐宋时期,普通老百姓穿麻布,这种衣服透气性好,夏季穿在身上不闷,但是麻布衣服却容易吸汗,就会贴在皮肤上很不舒服,于是古人就发明了一种竹衣。所谓“竹衣”,顾名思义就是竹子制作的衣服,主要用竹子皮编织而成,就如同现在的凉席,古人将竹衣穿在麻衣里面,就会感到冰凉舒适,好比我们晚上睡在凉席上,只不过竹衣的价格高不适合所有人。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素纱襌衣也是夏季衣服,比如在湖南马王堆汉墓中,专家们后出土了辛追夫人的素纱襌衣,它质地轻盈,薄如蝉翼,穿在身上有一种冰丝的感觉,但可惜这也是“贵族服饰”,绝非是一般百姓能穿得起。因此,在古代的炎热夏季,想凉快一些也要以经济实力作为基础,否则只能忍受炎热,然而也有工匠发挥了奇思妙想,制作出了一种大多人都穿得起的凉快衣服——蕉衣,即用芭蕉树叶子制作的衣服。

历史研究表明,唐宋时期蕉衣就已经十分流行,当时的诗人也还留下了不少有关的诗词,比如“身暖蕉衣窄,天寒磧日斜”(唐 贾岛 《送陈判官赴绥德》),“僧虽与筒簟,人不典蕉衣”(唐 皮日休 《临顿为吴中偏胜之地陆鲁望居之因成五言十首奉题屋壁》,“短烛初添蕙幌影,微风渐折蕉衣稜”(唐 陆龟蒙 《早秋吴体寄袭美》),等等。上文提到,制作蕉衣首先需要芭蕉树,这是一种生活在热带地区的香蕉树,比如我国的广东地区就广有分布。

芭蕉树有硕大的芭蕉叶,先选择成年的芭蕉叶,然后从中抽取纤维,就如同蚕丝一样,接着再用芭蕉叶纤维成捻,最后进行纺织就得到了芭蕉布。在此过程中,其实还有复杂的程序,比如漂洗纤维祛除杂质,再进行蒸煮提高韧性,最后等阴干就可以进行纺织。在得到芭蕉布之后,大部分还都是纯色的布料,接下来要进行染印,即染成各种不同的颜色,以及印上图案和纹饰,如此一来制成的蕉衣也就变得缤纷多彩多样。

蕉衣算是夏季最凉爽的服饰,它表面丝滑不吸汗,风一吹就凉爽至极,即便全身包裹得严严实实,也如同一丝不挂。不过,可惜这种蕉衣只在热带地区才十分流行,因为其他地方并没有芭蕉树,所以芭蕉布和蕉衣卖到其他的地方价格也就自然很高,从普通衣服变成了贵族服饰。

随着社会的发展,蕉衣后来也逐渐被淘汰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生产效率太低了,只能依靠纯手工,不能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不过,如今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还有人保留了这门独特的手艺,制作出的芭蕉布也只能是艺术品,而不能是商品了。

蕉衣成为了历史,如今我们基本上也只能在博物馆中见到,对古人的智慧也可见一斑。炎炎夏日,即便是没有穿蕉衣,我们只要看一眼或许都能清凉许多。在不久的将来,小编也希望蕉衣能够重归我们的现代生活,让我们在对付夏季高温的时候也能够多一种选择,与此同时同时也更丰富了我们的服饰文化。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作者:沈从文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芭蕉   防暑降温   服饰文化   凉爽   炎热   古人   夏季   古代   衣服   服饰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