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使臣眼中所见的中国文化形象,包含与中国科举制度有关的形象

引言

越南使臣眼中所见的中国文化形象,包含与中国科举制度有关的形象——越南与中国虽然同处儒家文化圈,越南本身也认同朝贡等级世界观,但越南毕竟是不用于中国的“异国”,在文化观念上会有所差异。越南在用“他者”的眼光审视中国的朝贡等级秩序的时候,不可避免的会带上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

比如阮偍,他对于越南自身文化地位的看法是:“我国南交地,凡圣贤之所与衣冠礼乐志所,典章文物之所,著经籍之所。

越南对朝贡的独特理解

北宋黄河南徙人才尽产于南,而大儒朱子出于建我,于是乎称文献之邦”,他认为,越南自古以来就是交州地方,受到了诗书礼乐等儒家文化的熏陶,宋朝黄河流域的儒学人才南徙越南传经授典、大儒朱子的儒学经典世代濡染之下,越南于是一跃成为“文献之邦”。

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越南将自己放在“正统”的位置上,觉得自己在接受儒家文化的程度上,丝毫不亚于中国,因此可以与中国一并称为“文献之邦”,如今中国为满清所统治,这样的看法,透露出越南对自己文化的极度自信,也表现出一种文化上与满清统治者“分庭抗礼”的独立意识。

越南使臣在攥写中国游记的时候,经常使用诗歌,而不像朝鲜或中国文人那样使用长篇文言,这样做的依据,就如潘辉益在《星槎纪行》中所说:“其中能兴起人,能感发人,莫妙于诗”,认为诗歌才是描写事物表现情感的最佳体裁,这说明越南使用汉字书写千年以来,逐渐产生了对汉文学的独特看法。

潘辉益认为:“我越为文献立国,诗自丁李,至于陈,大发扬于皇黎洪德间。一部全越诗,古体不让汉晋,近体不让唐宋,元明尤玉敲金,真可谓诗国”。

我们由此可以看到,潘辉益口中的越南诗文的水准,已经到达了古体诗比拟中国汉晋、近体诗对标唐宋、元明时也各领风骚的地步,这样极高度的评价,反映的是越南文人对自身国家诗文水准的极其自信。

吴时任就此曾说:“盛称西南番,文字多高手”,说越南精通文化典籍的人才很多,且“不独中国右”,即与中国比起来也毫不落后,因此“幸哉生南邦”,为自己出身在文化繁盛的越南而感到幸运。

再者,越南使者对于儒家传统“夷夏观”提出过新的看法,传统的夷夏观认为,中华居于天下中心称为“夏”,周边其他小国与部落称为“夷”,“夷夏之别”主要不在种族或者地域,而在“文化”,“夷”也代表着文化的不足和落后。虽然夷夏有别,但周边的“夷”也可以通过学习中国文化而“以夷变夏”,实现“夷夏一家”。

儒家朝贡等级世界观就根据“天下观”和“夷夏观”而建立起来。但真正的朝贡体系实施起来却不是如此,对中国来说,周边国家作为自己的“藩国”,各朝各代一律将之视作“夷”,清朝也不例外。在清朝统治者眼中,越南一直是“蛮夷”。

因此,吴时任曾在燕行文集中曾就此发表看法,他说:“夷夏阴阳分,此言太浅陋”,表示夷夏并非粗暴的阴阳两分,夏就一定是好的,夷就一定是不好的,这样的看法实在是在粗浅,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哪怕是夷族,也“皆知尊君王,皆知视父母。音异声则同,见诚一情实”,中越民族都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都知道孝敬父母,尊敬君王,虽然说着不同的语言,但情感都一样真切,正因如此,越南才“天王礼义范寰区,为轸吾邦职贡修”。

才肯勤勤恳恳遵守天下观与朝贡观,当作自己的职责去朝贡。这体现出越南在西山朝时代,文化高度自信,已经将自己视作“夏”而非“夷”,且渴望得到中国的承认的心境。

科举名人

对于涉及到科举的文化人物形象,越南使臣曾有所记述,在江西期间,使臣武辉瑨曾见到江西省戴状元,他写诗一首赠之:“星槎迢遆发南洋,水色山容接远苍”。说自己对江西省状元的“仰慕”,因为功名而被四处传颂,对戴状元表示了极度羡慕之情,为何羡慕呢?

在中国封建社会,科举作为改变人生、飞黄腾达的唯一道路,无数读书人盼望着有朝一日考取功名、跻身官场。深受儒家文化濡染的越南也非常重视科举考试,在这样的社会当中,武辉瑨作为身无功名的人,只因被西山朝意图拉拢才被迫起仕,因此他对身怀甲等功名的人产生了羡慕情绪。

武辉瑨与戴状元多有应答的诗歌,戴状元赠送一把扇子给武辉瑨,上面写有诗歌,“谁知岭北客,忽诵日南诗”,说自己作为岭北人,居然吟咏起日南(今越南中部地区,西汉灭南越国而设置、九真、日南等郡,属交州刺史部,此处代指越南)的诗歌来,武辉瑨见之十分高兴,和答道,江西“到处多名胜,斯游亦绝奇”,称赞江西景色奇绝。

同行的潘辉益也描写道,戴状元“辞色温雅”,说他举止谈吐十分温和儒雅,于是称赞道:“海邦骐骆入中原,人世星凤见状元”,潘辉益表示,“我”藩邦使团入中原朝贡,有幸见到了人中龙凤戴状元,十分高兴。

除此之外,武辉瑨还描写过彭秀才,他称自己“华连荣观上国光,归来满袖是天香”,自己有幸参观“上国”的风景,与这些中国的文人士大夫接触,回来满袖都是“天香”,受到他们的文墨熏陶。

再比如,在京城的时候,段浚碰到医士裴应绳,与他交谈甚多,段浚评价他:“儒雅风流出吉川,仁术探穷岐扁奥”,说他气质十分儒雅,且医术非常的高超,段浚跟他相谈甚欢,甚至说:“惟我独知君”。

我们由此可以看出,越南使臣眼中中国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们,是一群深受“上国”儒学影响,气质儒雅的儒家知识分子,越南使臣在构建对他们的形象的时候,评价颇高,多有羡慕和称赞之词。这也传达了越南使臣希望受到正统儒学“洗礼”的深切愿望。

科举名地

关于科举有关的地点的形象,越南使臣阮偍在《华程消遣集》中有所描写,他在写到贵县的时候,说这个地方:“三科中一元,今士多志学科名最盛”,说贵县的学子时常考中功名,是十分有名的人才大县,阮偍因此认为,贵县具有悠久的治学传统。

因此评价道:“贵县科名自古传,文榜联标龙虎上,词锋高射斗牛边。雄才定在天资美,志学寕愁地脉。到此欲寻骚雅客,同登东岭访何仙”,他高度评价了贵县的治学风气,认为贵县文脉昌盛,人才济济,正是如此浓厚的治学风气,才使得贵县能产生这么多榜上有名之士。

在河北河间,阮偍认为,河间是“古渤海之地,后龚遂为太守,教民俗,始回淳,今民务农桑,士重文学,有学舍,极广阔”,阮偍眼中的渤海之地,有礼乐教化的传统,历史上又受到过有名的官员的治理,因此如今科举之风盛行,民众事农桑种植,村子里也有学舍教学,本地文人也注重文学,是非常典型的文教之地。

越南使臣构建这些村县的形象文本的时候,总是不忘加上对它们在文教方面发达的描写,这也侧面体现出,越南使臣对于儒学文教名地关注度很高。

符合纲常伦理的中华传统人物

越南使臣构建的中国文化形象中,很大一部分比重是描述与儒家纲常伦理有关的传统人物形象的。这些传统人物形象契合了中越两国儒家文化都追求的纲常伦理要求,因此越南使臣在旅行途中拜访一些与传统人物相关的景点时,会通过结合一些有关人物的历史典故的方式,去描述这些人物在儒家纲常伦理当中的位置。

通过“引经据典”的方式构建儒家符合纲常伦理要求的中国人物形象。越南使者建构的此类形象,深刻体现了中越两国儒学在思想价值观追求上的一致性。一些著名的儒家纲常人物比如文天祥、岳飞,曾被越南使臣大量描写。

例如,武辉瑨在吉水“望文山”写下的诗句:“天怜宋泽遗丞相,庭对先资铁石肠。颠沛半生争造化,从容一死任纲常”,此山是南宋宰相文天祥的故地。

结语

总的来说,武辉瑨用诗句讲述了他颠沛流离,勇敢面对元人,最后从容赴死的事迹,并表示他这样的勇敢和不屈使得“元人惧”,就这样,武辉瑨构建了一个勇于为了家国大义毅然牺牲自己的人物形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越南   使臣   科举   中国   儒家   纲常   儒学   功名   状元   眼中   形象   制度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