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感情史有多荒唐?为爱抛弃发妻!结局凄凉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海宁县。他的父亲徐申如是清末的实业家,家里开着酱园、钱庄和绸布号,是当地有名的富商。徐志摩本名徐章垿,志摩这个名字是他来欧洲游学之前他父亲给他取的。因为在他小时候,有一个叫志恢的和尚摩过他的头,称赞他“将来必成大器”。他父亲便为他更名为“志摩”。

徐志摩是家里的独苗,从小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徐申如很重视对他的教育,很早就送他去私塾读书。徐志摩聪明好学,成绩总是班里第一名,小小年纪就显露出不一般的才气

当然,徐家的亲戚也都不是一般人。徐志摩的表叔沈钧儒,是早期同盟会成员,后来的民国政府高官。他还有一个姑家表弟,叫金庸。有一个表外甥女,叫琼瑶。这俩亲戚,一个会写武侠,一个会写言情,霸占了几十年后的中国通俗小说界。

徐志摩14岁进入杭州府中学堂念书,跟郁达夫同班。上中学期间爱好文学,曾发表论文论证小说与社会的关系。中学毕业后由家人包办,跟上海宝山县富家女张幼仪结婚。婚后不久,徐志摩就来到北方求学。先是进了天津大学预科班学法学,后来天津大学并入北京大学,他就跟着进入北大。在北大,他经过内弟张君劢的介绍,拜入梁启超门下,成为梁启超的弟子。

由于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徐志摩目睹了他们的无耻和暴力,感受到时局的黑暗,就想寻找光明。于是就来到美国学习。在美国待了两年,受国内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的兴趣从政治转向文学,因此又去欧洲找罗素。结果到了欧洲,罗素不在,他经英国作家狄更生的帮助进入剑桥大学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林长民。

林长民相貌清奇,谈吐不凡,且志向远大,进而求政事有成,退而求文章千古。徐志摩对他十分仰慕,两人很快成为知己。徐志摩比林长民小了21岁,但是两人在通信的时候,却扮成夫妻,玩起“写情书”的游戏来。林长民曾有一句诗“万种风情无地着”,最为徐志摩所称赏。多年后林长民故去,徐志摩还曾把他们的通信公开了其中一封,以示怀念。

随着两人的交谊渐深,徐志摩就经常登门拜访。徐志摩到林家做客的时候,林徽因作为东家的女儿,就会上来倒杯茶,或者沏杯咖啡。徐志摩注意到这个姑娘,她扎着双辫,模样清秀可爱,灵气四溢。徐志摩试着跟她交谈,结果吃了一惊,十六七岁的林徽因对于文艺作品的理解远远超过她的年龄,几乎与他不相上下。且林徽因口才极好,逻辑思维能力也很强,一旦两人聊到一处,她便滔滔不绝,英语和母语夹杂一起,说上一天都不会停。她的发音非常好听,徐志摩很快就被她迷住了。不知从何时起,徐志摩竟然发现,自己再来林家,不是为林长民,而是为了林徽因。

圣诞节很快来临。林长民继续频繁地出门跟各国政要会面,而徐志摩和林徽因则拥有了一个漫长的寒假。在林家客厅的壁炉旁,两人聊文学,聊艺术,愉快地度过了一个个冬日。天若不很冷,徐志摩还会带着林徽因在剑桥漫步。他们顺着河岸走,看着河里柔柔的水草在水面上招摇,波光在夕阳下荡漾。远处的教堂里,不传来钟声,打破了宁静,却也使人倍感温馨。

在这浪漫的环境下,本来就富有浪漫气质的徐志摩一下子被挑逗起来了,他感觉自己爱上了身边这个小他8岁的姑娘。所谓爱情,不就是这样的么?那么的无话不谈,那么的心意相通,她又是那么的活泼可爱。徐志摩感觉到自己的性灵被激活了,他要不惜一切去追求她,追求这份爱情,因为这不仅仅是爱情,更是美,是自由,是世间所有美好字眼的最高体现。

五年后,徐志摩在回忆那段难忘岁月时,曾如此写道:“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但是当时有一个很大问题摆在他面前,他已经结婚了,他的妻子张幼仪和幼子阿欢此时也在欧洲和他住在一起。新时代的年轻人,是不可能一妻一妾享受齐人之福的。所以为了爱情,他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跟张幼仪离婚。

离婚是不道德的。因为张幼仪和他虽是包办婚姻,受父母之命在一起的,但是两人的夫妻感情尚可,张幼仪也无过错。只为自己的私欲而猝然将妻子弃之道旁,非大男子所为。何况当时张幼仪还怀有身孕。

事实上,即便是在古代,在男权至上的社会里,休妻也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所谓“七出三不去”,男子想要休妻,也需诸多条件。“七出”是指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口多言、窃盗等七大恶行,妇女凡是有这七种行为之一,男人就可以休掉。此外还有“三不去”,“三不去”第一条是“有所娶无所归”,指妻子无娘家可归,就不能逐出;二是“与更三丧”,指妻子曾为家翁姑服丧三年的,不可逐出;三是“前贫贱后富贵”,指嫁给丈夫时贫贱,后来丈夫富贵了,也不能将其逐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糟糠之妻不下堂”。

由此可见,古代婚姻制度,对待男人和女人都有规范,并不是一味地偏向男人。而且古人讲究门当户对,也是自有其道理的。现代社会自由恋爱,但是婚姻并不比以前稳定,婚后的生活也不见得比古人幸福。所谓门当户对,其实就是两人匹配度、适合度的问题。徐志摩跟张幼仪,都是富商家庭,且所受教育程度也都相差不大,如果不是徐志摩萌生异心,他们的生活应该是过得很不错的。

但是,被激情冲昏的徐志摩顾不得这许多了,他立即写信给张幼仪,要求离婚。

在信中,徐志摩是这样说的:“真生命必自奋斗自求得来……彼此有改良社会之心,彼此有造福人类之心,其先自做榜样,勇决智断,彼此尊重人格,自由离婚,止绝苦痛,始兆幸福,皆在此矣。”

可谓冠冕堂皇。

张幼仪接到信后,自然是痛苦不堪。虽然时代风气已开,离婚后可以再找一家,但是自己毫无过错,却被离婚,这跟古代的女人被丈夫肆意休掉有何区别?她想找徐志摩理论,但徐志摩根本不见她。而且她自己大着肚子,也不方便出行。父母兄弟又远在故国,无可依靠的张幼仪像是离群的一只孤雁,每日在房内哭泣。

徐志摩在逼迫张幼仪离婚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向林徽因表白了。

此时的林徽因,是一个年仅16岁的姑娘。虽然她心理成熟,见识不凡,与成年人交流无代沟。但是面对着比她大8岁的徐志摩,她还是小了些。在她眼里,徐志摩性情坦荡、率真,学识也极为渊博,有孩子一般的天真内心,跟他交流这么些天,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了许多,心灵和精神也得到了升华。但是她始终是把他当成一个哥哥来看待。徐志摩第一次来她家的时候,她差点喊成叔叔。因此,她跟徐志摩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这其中,可能的确暗含一些少女的懵懂情怀,但绝不是爱情。出身名门,从小就受到传统教育的林徽因在16岁的年纪绝对不会爱上一个有家室的人,而且以她高傲的性情,也不会做出有损家庭名望的事。

所以她拒绝了徐志摩的追求。但徐志摩依然故我。这事传到了国内,林徽因的几个姑姑听说之后,都给林长民写信,言辞十分激烈,要求林长民看管好自己的女儿。她们决不能容忍自己家族的姑娘嫁给一个有妇之夫,玷辱门庭。

而反观徐志摩这一面,掀起的风波更甚。他的一意孤行引起了几乎所有亲友的反对,其中包括他的老师梁启超。梁启超赶紧给他写信,规劝他不要离婚。信的内容言辞恳切,用心良苦:

“其一,万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与弟将来之快乐能得与否,殆荡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其二,恋爱神圣为今之少年所乐道,兹事亦可遇而不可求。况多情多感之人,其幻想起落鹘突,而得满足得宁帖也极难,所想之神圣境界恐终不可得,徒以烦恼终生而已耳。

呜呼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吾侪当以不求圆满为生活态度,斯可以领略生活之妙味矣……若沉迷于不可得之梦境,挫折数次,生意尽矣,忧悒傺以死,死为无名。死犹可矣,最可畏者,不死不生而堕落至不能自拔,呜呼志摩,无可惧耶!无可惧耶!”

然而徐志摩已经被林徽因冲昏了头,或者说被自己臆想出来的爱情冲昏了头。在他给梁启超的回信里,他直言相告自己就是要不惧世俗眼光,大胆追求爱情:

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凶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耳。

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畏艰险?然且有突围而出此,夫岂得至而然哉?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可见徐志摩已经知道了林徽因的态度,但他还是决定放手一搏,管他结局如何。

但这结局其实是显而易见的。最开始的时候,林徽因也被徐志摩的激情冲击得不知所措,但是很快她就冷静了下来。她没有接受徐志摩的爱,而是不辞而别,随着父亲回国,继续到培华女子学校读书。徐志摩竹篮打水一场空,但还是坚决同张幼仪离了婚,以他人之痛苦,作为自己追求灵魂伴侣的证明。

有人说,在徐志摩同张幼仪离婚的前夕,林徽因曾给徐志摩写信,要他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这才造成了徐志摩彻底跟张幼仪离婚。这是不符合事实的。16岁的林徽因没有这么重的心机,而且当时的人们都很注重保存书信,当事人却并没有书信留存。因此这只能当作是好事者对林徽因恶意的猜测。

若干年后,林徽因回忆起当年和徐志摩的关系,她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

徐志摩后来归国,又喜欢上了一个有夫之妇、交际花陆小曼。他父亲坚决不同意,最后请胡适当媒人,梁启超当证婚人,这才勉强答应他们俩成婚。结婚当天,本是证婚人的梁启超,对于徐志摩、陆小曼这一对新人没一句祝福的话,反而把徐志摩骂了个狗血淋头,说他俩一个抛弃发妻,一个背弃丈夫,都不是良善之辈,不配得到幸福。此事轰动一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由于陆小曼花钱大手大脚,不会经营家庭。徐志摩虽然工资很高,也不得不在外省找了一份兼职,来往奔波两地,以补贴家用。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从南京搭乘一辆邮政的飞机前往北平参加林徽因举办的中国建筑艺术演讲会。飞机飞到济南上空,突遇大雾天气,撞上一座山峰,而后坠入山谷。机上一共3人,包括徐志摩和两位机师,全部遇难。

徐志摩遇难之后,各位亲朋故旧都对他进行了各种方式的怀念,林徽因当时曾如此说道:“我的教育是旧的,我变不出什么新的人来,我只要‘对得起’人——爹娘、丈夫(一个爱我的人,待我极好的人)、儿子、家族,等等,后来更要对得起另一个爱我的人,我自己有时的心,我的性情便弄得十分为难……”

“这几天思念他得很,但是他如果活着,恐怕我待他仍不能改的。事实上太不可能。也许那就是我不够爱他的缘故,也就是我爱我现在的家在一切之上的确证。志摩也承认过这话。”由此可见,徐志摩当年的确是单相思。他以超乎常人的激情闯入了林徽因的生活,但并没有引起林徽因对等的反应。因为那时的林徽因,还没有做好迎接爱情的准备。她的爱情,将会在不久的未来慢慢来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罗素   天津大学   证婚人   发妻   欧洲   苦痛   中国   荒唐   凄凉   结局   丈夫   父亲   姑娘   感情   爱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