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荃要侍寝,梁启超大怒表明主张一夫一妻,妻子笑:她还是丫鬟

1903年10月3日,那晚月朗星稀,秋风阵阵,王来喜坐在软绵绵床沿却如坐针毡,心里突突直跳,想起太太李蕙仙方才那一番话,她不由地脸红耳赤,心里亦有一丝丝地高兴,但“老爷会接受我吗?”


正当来喜紧张得手不知往哪儿放时,房门吱呀一声被推开。梁启超进来被床上的人儿吓了一跳,立马说:“放肆!”


还没等来喜反应过来,太太蕙仙闻声而入,对梁启超说:“为了梁家子嗣繁茂,委屈老爷了。"


"蕙仙,你胡涂了!"梁启超恼怒不已,拒绝道:"蕙仙,你明知我一直主张一夫一妻制,我又怎么能自打嘴巴纳妾呢?"


蕙仙咽下心里的一丝苦涩,说:"不是委屈你纳妾,以后她还是我的丫鬟。"


来喜大气不敢出,她的命运从来由不得自己做主,这又何尝不是最好的安排,就当报答老爷和太太对她的恩遇吧……


那一晚后,来喜果然还是丫鬟,但她已不叫来喜,梁启超给她起了个名字叫王桂荃,从此生是梁家的人,死里梁家的鬼。

一、孤苦身世有谁怜


1886年,王桂荃出生在四川省广元县一个农民的家庭里。父亲除了种几亩薄田之外,还经营一个小油坊。为照顾生意,他专门请了一个账房先生,没想到却是引狼入室。


上天从未垂怜过这个小女孩,她尚未尽情享受童年的幸福和快乐,悲剧就不断地向她袭来。


她还没学会叫"娘",母亲就因病撒手人寰。


父亲在乡里人的介绍下又娶了一房,王桂荃只能在继母的打骂下讨生活。


有一天,继母叫来一个瞎子,给她算命,瞎子说:"这个小姑娘命硬,专克老人。"


像是要证实瞎子的话,那年夏天,父亲挑一担西瓜进城去卖,回家时带汗走过一条小河,被凉水激着了,得了急症,几天就死掉了。


继母把父亲的死迁怒于四岁的孩子,打骂一番后带着自己的子女进城去料理丧事,只把伤心欲绝的王桂荃一人留在家。


这时,账房先生一看,时机来了,他趁机将财产卷席一空逃走,王桂荃见状死命抱住他的脚不让他为所欲为。

可是仅有四岁的孩子又能成什么事,这个贼子一不做二不休,把王桂荃也拐带走了,转手就卖给了人贩子。


王桂荃,从四岁到十岁被转卖了四次,最后他被贵阳李家买去做使唤丫鬟。


一天,李蕙仙和梁启超回娘家省亲,王桂荃负责上茶递水的,没想到梁启超席间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命运。


梁启超温和儒雅,与李蕙仙的谈话中总流露出对妻子深深的关切,就连妻子轻轻咳喉两声也让他十分揪心。


王桂荃是个有眼力见的孩子,还没等人发话呢,就把搭一旁的披风拿过来,给李蕙仙披上。


梁启超见着了,赞道:"这孩子怪机灵的。"


李蕙仙亦是十分中意这个伶俐又肯劳动的丫头,临行前向家里要了去,说:"刚好可以帮我带着思顺。"


王桂荃来到梁家,才发现梁启超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在她十年的生命里也是首次见到如此自带光芒的夫妻,谈话间温文有礼,也从未见过两人吵架,仿佛是戏文里的佳人才子。


王桂荃小小年纪却很懂事,小心翼翼地做事,勤奋能干,很得主人的欢心。


日子既平凡又不失忙碌的过着,生活的安定,让王桂荃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她心里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努力干活,方能报答上天对她的厚爱。


可老天看戏不嫌事多,梁启超从远方寄来的一封信很快打破了梁家的宁静,也左右着王桂荃的命运。

二、男人的嘴骗人的鬼


1899年,梁启超应康有为之请,由曰本前往美国檀香山,忙于创设保皇会事宜,全心只为维新救国。


李蕙仙独自携一家老小避居澳门,多次致信梁启超,希望能与他团聚。


奈何梁启超分身乏术,李蕙仙究竟是深明大义的女子,国事和家事孰轻孰重她辨得清楚,最后只得以大局为重,心想:全心全力为他顾好家里就是对他最大的支持。


可才华横溢、风姿俊秀的人物,去到哪里都是耀眼的明珠。梁启超在檀香山遇到了他一生之知己,何蕙珍。她芳龄二十,自幼接受西方教育,英文那是极好,正好能担任梁启超的翻译。


朝夕相处,出双入对之下,何蕙珍更是大胆表白自己的爱慕之情,全然不顾梁启超家中早已有贤妻。

梁启超心头荡漾,佳人如此有情,公子怎忍拒绝。那一夜他失眠了,翻身坐起就给远方的李蕙仙写信摊牌:


“余归寓后,愈益思念蕙珍,由敬重之心生出爱恋之念来,几不能自持。

明知待人家闺秀,不应起如是念头,然不能制也。

酒阑人散,终久不能寐,心头小鹿,忽上忽落,自顾生平二十八年,未有如此可笑之事者。

不知蕙仙闻此事将笑我乎,抑或恼我乎?”


大白话就是:我喜欢上了一个姑娘,你会不会生我气?


读了他的信,李蕙仙气恼无比,遂回信说:你不是女子,大可不必从一而终,如果真的喜欢何蕙珍,我准备禀告父亲大人,为你做主,成全你们;如真的像你信中所说,就把它放过一边,不要挂在心上,保重身体要紧。


聪慧的李蕙仙,四两拨千斤,要将问题交给公公处理,因为她知道,梁父绝不会同意儿子娶小老婆。这下梁启超慌神了,急忙复信说自己对何蕙珍已“一言决绝,以妹视之”。


外敌虽退,李蕙仙满心忧患,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王桂荃不明就理,只得把思顺带得远远的。


李蕙仙沉思中,目光不时地瞟着王桂荃,想不到她在不知不觉中已经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1901年,梁启超的长子,后来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梁思成出生了。梁思成的出生,梁家上下无不欢心。


然而,梁思成幼年身骨单薄,体弱多病。望着这个孩子,梁启超和李蕙仙都有些担心。


16岁的王桂荃又担负起照顾梁思成的重任,她看着李蕙仙产后身体每况愈下,便更加卖力地服侍她。


身子孱弱的蕙仙郁郁寡欢,而梁启超是干大事的人,三天两头总不着家,以致于蕙仙夜不能寐,食不能安。

这样下去实在不行,要抓住男人的心仅仅是抓住他的胃是不够的,蕙仙更希望能为梁家发展一个人人丁兴旺的大家庭,她要出杀手锏了。


于是,1903年10月,在李蕙仙的主张下,18岁的王桂荃与梁启超圆了房,帮梁家开枝散叶。


却,依然是李蕙仙的丫鬟。命运之轮终归是眷顾她,给予她新的使命,是丫鬟而又不仅仅是丫鬟。


三、养儿育女,责任大于天


同年,梁家一家大小随梁启超流亡到日本,并在异国他乡生活多年。


王桂荃亦不负众望,第二年,她就为梁启超生下了儿子梁思永,此后又相继为梁家涎下三儿三女。


即使是这样,梁启超亦没有给王贵荃一个名分,在人前只唤她“王姑娘"或"王姨"。她却毫无怨言,她依然悉心地照顾梁启超,使他能安心工作和做学问。另外还要腾出手来代李蕙仙操持家务、照料孩子。

1


去到日本后,王桂荃耳闻目染,接触到很多新人新事,开阔了眼界,会讲一口流利的日本东京话。


李蕙仙倒是很难适应,对佣人很是苛刻,动不动就打骂罚跪,王桂荃总是小心翼翼地周旋其间,宁愿自己多受一点委屈。


她想,要大力支持梁启超的事业,就要有一个团结和睦的家庭,以减轻梁启超的后顾之忧。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付出很高的代价。


在与李蕙仙相处的2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王桂荃对她是一如既往的尊重和忍耐,尽量做到使她称心满意,而对待她的三个孩子比对自己亲生子女还好。

那一年,梁家的孩子们都传染上了白喉,因未注意隔离,孩子们陆续病倒。


王桂荃衣不解带,曰夜看护孩子,从未睡过囫囵觉。李蕙仙的三个儿女中就数10岁的思庄病得最重。


王桂荃害怕李蕙仙熬吓身体,便日夜守在思庄身边,终于把思庄从鬼门关拉回来,可是顾此失彼,自己9岁女儿高烧不退,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终是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王桂荃痛断肝肠,为了不使李蕙仙和梁启超难过,她没敢在人前哭,而是跑到厕所里,把抽水马桶拉开,用水声压住自己的哭声,生生把自己痛苦的情感抑制住。


当思庄长大后,她十分感慨地说:"我的生命是妹妹之死换来的。"他待王桂荃一直很好,每次出去旅游都邀请她一同去,王桂荃感到很欣慰。

2


王桂荃经常对自己的儿女说:"凡事要尊重你们妈妈(李蕙仙)、你们的大姐、二哥、三姐,不要给爹爹添麻烦。"


可是,当时因为孩子们年纪小不懂事,还想同姐姐哥哥们平等的吃糕点,吵着要吃洋点心。


王桂荃没办法,把红糖和面和在一起,给孩子们做烤饼,糊弄他们,中间还印上一个小红圈。


孩子们拿着翻来覆去地看,王桂荃就哄他们说:"别看样不好看,你们尝尝,可好吃了。"


孩子们便以为这是真的洋点心,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王桂荃看着孩子们吃那又甜又暄的烤饼,脸上笑开了花。

3

王桂荃为了有效地帮助梁启超做些事情和有利于教育子女,使刻苦的学习文化,以身作则,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


有一次,梁思成因为考试成绩不如弟弟思永,李蕙仙拿起鸡皮疙毛弹子就一顿暴打,王桂荃见状,立马扑过去抱住梁思成,用身子护住孩子,直等到李蕙仙打到消气。


事后梁思成坐在王桂荃大腿上直哭,王桂荃搂着思成温和地说:

"成龙上天,成蛇钻草,你看哪样好?不怕笨,就怕懒。人家学一遍,我学十遍。马马虎虎不刻苦读书,将来一事无成。看你爹很有学问,还不停地读书。"


王桂荃这些朴素的语言让梁思成记了一辈子,通过努力成就了他伟大的建筑事业。

4


1924年,李蕙仙不幸患了乳腺癌,病情日益恶化,她非常痛苦,临终前几个月她不想用别人,非要王桂荃照顾她。


可是,当时王桂荃正处在临产前几个月,她拖着笨重的身子,一天围着李蕙仙的床转,为她按摩。每天回来累得不想动,却天天坚持去做。


王桂荃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李蕙仙,有一天,她终于和善地对王桂荃说:"思永娘,你受累了,我过去对不住你。"


王桂荃听了,眼泪夺眶而出,她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回忆起几十年来含辛茹苦,终于盼到李蕙仙的赞赏和肺腑之言。


李蕙仙病故后,她的三个孩子终于主动地改口称王桂荃为"娘",再也不叫王姨了。这时,王贵荃才感到自己在人格上受到尊重,心中感到无限宽慰。

原本梁启超回国后事业步步高升,可惜好景不长,李蕙仙的病故让梁启超备受打击,纵使王桂全百般劝慰,梁启超依然日益憔悴。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去世,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中断,家庭重担完全落在王桂荃一人身上。


5


王桂荃一个女子负担起养教养子女、支撑家庭的重任。


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她把好房子租赁出去,自己带着孩子们搬到条件差的房子里住。


冬天天气很冷,也舍不得多烧煤,大家只好多盖几条被子御寒。生活也十分简朴,早点吃点馒头,面包、果酱也不见了。孩子们很少添新衣服,总是小的拾大的穿。


虽然生活无比艰难,但王桂荃始终不忘自己对李蕙仙和梁启超的承诺,处处是是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兢兢业业地劳动,竭尽全力给孩子们最好的教育。

神奇的王桂栓,凭一己之力,把九个子女的大家庭承担下来,竟相继帮助儿女完成学业,而且九个子女皆成才,成为各个行业的领头羊:


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

梁思成,中国建筑之父、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开创者。

梁思永,中国现代考古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梁思忠,西点军校毕业,在淞沪抗战中英勇就义;

梁思庄,图书馆学家;

梁思达,著名经济学家;

梁思懿,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

梁思宁,新四军女战士;

梁思礼,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中科院院士。


真是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子女们有如此成就,王桂荃当想着终于能颐养天年,让她没想到的是更大的苦难还在后头。


四、致命的考验


在那动荡年代、十年浩劫中,王桂荃八十五岁了,已到肠癌晚期。但作为“保皇党梁启超的老婆”,她的全部财产被抄尽,住房被侵占,驱赶在阴暗的小屋,每天出来扫街,没有医护,只有谩骂和折磨。


王桂荃笑了,想不到自己跟了梁启超一辈子,无名无份,直到扣帽子时,才被世人变相承认是"梁启超"的老婆,可这又有什么要紧的呢?她一生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只是有一丝丝的伤感,她的孩子们怎么都不来看她呢?是要与她避嫌吗?


临终前,她才从邻居口中知道,不是子女不孝,而是他们全部都陷入这食人的漩涡里,无一幸免,都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1968年,她孤零零离开了人间,连骨灰都不知道在哪里。走时,她照顾了一生的九个儿女没有一个在身边,她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孩子最后一眼。


写在最后:


1995年4月23日上午。

梁家人聚集在梁启超夫妇墓,种下一棵白皮松,由清华大学建筑系王丽方博士设计了说明碑,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撰写碑文:


在家庭中,她毕生不辞辛劳,体恤他人,牺牲自我,默默奉献;

挚爱儿女且教之有方,无论梁氏生前身后,均为抚育子女成长付出心血,其贡献于梁氏善教好学之家良多。

缅怀音容,愿夫人精神风貌长留此园,与树同在,待到枝繁叶茂之日,后人见树,如见其人。


这棵树叫“母亲树”,是梁家后人对王桂荃永远的缅怀。

古人有云:“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有些幸福和认同,只是迟到,并不会缺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丫鬟   檀香山   全心   继母   瞎子   院士   大怒   儿女   子女   妻子   父亲   孩子   梁启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