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头台上的刽子手有多精准?曾让谭嗣同受尽折磨


01

一男子径直倒立,脖子上一句挂着一个土豆,刽子手手腕轻轻抖动,土豆立马就一分为二,而男子的脖子完好无损。如此精准的控制,没有30年的训练估计都做不到。除了精准以外,刽子手的力息一般都很大,木头一瞬间便被一分为二。根据资料记载,古代刽子手一般都会砍两刀,这与现代人心中的答案有出入。


第一刀先在犯人的脖子上开一道口子,这叫开皮,以便更好地进行下一刀。第二刀对准股份,手起刀落,人头落地,过耳斩首其实需要两刀,只是熟练的刽子手两道工序之间间隔非常短,才让人误认为一刀斩首。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出神入化的刽子手不用开皮一刀斩首的存在,刽子手展示自己的刀法,她将一块纸片放在刀上。然后用力旋转刀口锋利无比,纸片顿时被切开。为了让观众看得更加清楚,刽子手让同伴拿着纸片,下一秒自己用力一挥,纸片居然真的被砍烂,而同伴的手则是安然无恙。如此恐怖的刀法,真正做到了指哪打哪,一丁点误差都没有。片刻之后,刽子手开始模拟砍头,两位女士弯着腰,脖子上连接着一根木棍,刽子手突然用力一击,木棍一分为二,而两位女士却感受不到任何的重量级,快刀法早已收行人没有任何感觉。


02

那历史的刽子手就能一刀切吗?


答案是不一定。这取决于刀是否锋利以及刽子手是否受命要“折磨”被受刑者。被折磨的有被称为“戊戌六君子”的谭嗣同。谭嗣同作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参加并领导了戊戌变法,支持光绪皇帝执政,并在1898年,被光绪帝宣召入京,并于同年参与光绪皇帝的变法运动,最终在光绪帝羽翼不丰、慈禧早有预谋以及布置的情况下失败。

慈禧夺得了政权,并废黜了光绪帝,下令捉拿维新派人士。有维新派人士逃往国外,但谭嗣同坚持不出逃,并想办法想要救出光绪皇帝。最终于同年九月二十四被捕,四天后和其他五人一起于菜市场斩首。慈禧因恨他支持光绪皇帝,所以下令用钝刀行刑,据说一直砍了三十刀才将这位维新英雄的头砍下来。刀钝,砍头就麻烦。而刀用得多了自然就钝。

民国时期在安徽就有这种事情发生,因为被行刑人数众多,刀钝了,又没有人愿意磨这种“怨气冲天”的刀,于是被行刑的犯人很多都不是一刀致命。甚至在国外也有这样的例子。著名的“襁褓中的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就是这样一个情况。玛丽·斯图亚特史称玛丽一世,是苏格兰女王,以美貌闻名。可是美貌并没有给这位女王带来多少幸运,她在小时候就因为政治原因被送往法国,在那里长大,后来嫁给弗朗索瓦二世,成为法国王后。弗朗索瓦二世死后,她回到苏格兰继任女王。而后发生一系列的政变,她最终在英格兰被她的表亲伊丽莎白一世囚禁了十八年,最终伊丽莎白以玛丽一世要谋杀自己为借口处死了她。行刑时,刽子手连砍三次才将玛丽一世杀死。所以刽子手在行刑的时候,会因为各种因素而不能一次成功,这样给被行刑者造成极大的痛苦。

03

不可否认,古代也有“快刀斩乱麻”的刽子手。《聊斋志异》中有一个短小故事,题目叫《好快刀》: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蒲松龄先生的家乡济南府匪盗猖獗。济南府辖下各县不得不征召兵马,保护一方。官府定下规矩,一旦捕获盗贼就直接斩首。

在各县中,章丘县的匪患尤其严重,官府抓捕的盗贼尤其多。

多数的刽子手都是从军中临时抽调,使用的也是军队配置的大刀。有一个刽子手,刀口锋利,常常能够一刀斩首。

有一天,章丘县衙又抓到了十多个盗贼,县令下令将这些人推赴菜市口斩首。

其中有一个盗贼认识那个刽子手,就偷偷求他:“老兄,听说您用刀最快,砍头从不用第二刀。恳请由老兄您来杀我!”


那刽子手听了,满口答应,要求那盗贼紧紧跟着他。

行刑时,斩首号炮一响,那刽子手大喝一声挥刀砍下,刀风霍霍。

眨眼功夫,盗贼人头落地。

那人头滚落在几步之外,竟然还能开口说话,大声夸赞:“好快刀!”

这个故事虽然有夸张、艺术加工的成分,但也告诉我们:古代真的有刀举头落的刽子手。


在中国古代,斩首并没那么简单,想必各位已经知道了斩首并非刽子手手起刀落,一刀人头落地。各位,你们认为中国古代的刑罚残酷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斯图亚特   刽子手   章丘   伊丽莎白   光绪   玛丽   断头   刀法   纸片   盗贼   精准   人头   台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