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楚争霸长达百年,引发城濮之战、郑之战、鄢陵之战,战况如何?

晋国战争的中期阶段,这一阶段从晋文公上位(公元前六百三十六年)到晋平公十一年(公元前五百四十七年),这一阶段是晋国称霸时期。在晋国称霸的这段期间,晋楚之间围绕霸主的归属展开了持续了将近百年的争夺,在这百年的对峙中,晋楚双方共发生三次大的会战——城濮之战、郑之战、鄢陵之战。

除了这三次大的会战外,晋楚围绕对郑、宋、陈、蔡等国的领导权纠纷不断,尤其重视对宋、郑两国的争夺,双方多次展开交锋。除了与楚展开争霸外,晋秦双方的战争也同样激烈,斗争双方敌视的程度更甚于晋楚之间的矛盾。

晋国与另一个大国齐国之间也是摩擦不断,最后发展为晋齐两国。此外,这一阶段晋国不断受到戎狄的侵扰,与戎狄的作战也是这一阶段晋国战争的主要形式。

一、城濮之战的爆发

晋国虽然在春秋初期由于受到内乱的影响,国力较弱,但经过晋献公时期的发展,晋国国力大幅提高,即使是当时的霸主——齐国,都拿晋国奈何不得。献公末年,齐桓公举行葵丘之会,献公在与会途上碰见宰孔,宰孔对晋献公说:“可无会也。齐侯不务德而勤远略,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为此会也。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其在乱乎。君务靖乱,无勤于行。”

献公听从宰孔的建议,没有去参加葵丘之会,而齐桓公也没有派人前去谴责晋献公的行为。晋惠公时期最主要的战争就是晋秦两国之间的韩原之战,晋国以失败告终。晋惠公死后,晋公子重耳经过十九年的流亡生涯重返晋国,继位为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以后就在晋国国内进行了一场改革,晋文公的这一次改革既有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容,也有济危扶困、安定民心的作用。这些改革措施同时也为晋文公下一步争霸战争准备了物质基础和政治保障。所以晋文公才能在一年之后伐原信、五年之时一战而定霸。晋文公时期的城濮之战,晋国战胜楚国,取得霸主地位。同时城濮之战的爆发也标志着晋国的战争进入到中期阶段。

二、战争方向

这一阶段晋国经历了晋文公、襄公、灵公、成公、景公、厉公、悼公和平公的前半期等八位君主,历时约90年。在90年中,晋国处于国力的巅峰时期,是各国公认的霸主。同时这一时期也是晋国参与战争次数最多的时期,晋国在这一时期一共参与的战争次数约为96次。

通过对这90多次战争的分析,晋国在这一阶段主要的战争有四个方向:晋楚争霸战争、晋秦复仇战争、晋齐争霸战争、晋与戎狄的战争。在这90多次战争中,其中有52次是与楚国进行的争霸战争,占这一阶段晋国参与战争总次数的54%,在这些战争中晋国与楚国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会战——城濮之战、郄之战、鄢陵之战,这些会战的胜负决定了霸主的归属权。

除了与楚国进行争霸战争外,晋国在这一时期与秦也发生了20次战争,所占比例也高达20%。虽然在这一阶段初期晋秦两国关系有“秦晋之好”的美名,但是由于两国的地缘特征,晋国成为秦国向东发展的最大阻碍,秦国为了突破晋国的限制,转而与晋国刀剑相向。

虽说这一时期晋国战争的主旋律是与楚国的争霸战争,但除了双方进行的三次大型会战外,两国很少进行正面冲突,这与晋秦战争的形成了鲜明对照。晋秦战争虽然在规模上比不上晋楚争霸战争,但斗争双方的激烈程度和交锋状况更甚于晋楚争霸战争。

这一时期晋与齐的战争总共发生了7次,占总数的7%,虽然晋齐战争次数不多,但晋国屡屡通过这些战争,保证了齐国对晋国霸主地位的认同,巩固了自己的霸主地位。晋国与戎狄在这一时期进行了10次战争,占总数的10%。上述的这四个战争方向总共占这一时期全部战争次数的91%,其他的9%包括尊王战争、伐原示信、与秦伐都等9次方向迥异的战争。

三、晋楚争霸战争

春秋时期大国为了争夺中原霸主的地位,进行了无休止的战争,其中尤以晋与楚两国间的争霸战争最为突出。晋楚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始于晋文公五年(公元前六百三十二年)的城濮之战止于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五百四十六年)的向戌弭兵,双方之间的争斗持续了八十余年。

在这八十多年中,晋楚两国围绕郑、宋的归属权,争斗不断,并爆发三次决定性战争。晋楚之间的战争不仅表现了晋楚两国之间的冲突,也反映了华夏族和蛮夷的矛盾。晋国代表了北方中原华夏族,楚国则代表了南方的蛮夷,因此两国之间的战争也是华夏族和蛮夷之间的争斗。

1、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是晋楚两国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正面交锋,这一次战役揭开了晋楚之间80余年争霸战争的序幕。城濮战前,楚国经过楚武王和楚文王的发展,到成王之际“汉阳诸姬,楚实尽之”,楚国的势力急速发展。

在齐桓公死后楚国迫使中原多国臣服,在泓之战后,宋国也投倒在楚国门下,楚国大有取代齐国成为中原霸主之势。这时晋国在晋文公的改革下,不断壮大,具备了夺取霸主的经济和物质力量,但晋国要想取得霸主的地位必须打败楚国,使中国的小国改弦更张,投入晋国的怀抱。

晋国在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先后举行践土之盟和温之会,通过这些盟会,晋文公确立了在中原各个国家中的霸主地位,晋文公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春秋霸主。晋楚城濮之战的胜利,维护了华夏文明,避免了楚国“蛮夷猾夏”。

四、晋与秦的战争

晋秦之间的战争发生得较早,在晋惠公六年(公元前六百四十五年),晋秦两国就发生过韩原之战,战后秦国占据了晋国的河东之地。晋文公即位后,由于受过秦穆公的帮助,晋秦两国呈现和平的邦交形式,秦国不仅把河东之地归还给晋国,秦穆公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晋文公,史称“秦晋之好”。

此后两国关系密切,晋国曾帮助秦国攻打他国,而秦国则在城濮之战和伐郑中出兵援助晋国。晋秦两国之间的友好,并不能掩饰双方之间的矛盾。晋国早在晋献公时期就已经夺得了崤函、桃林之地,而崤函之地正是秦国东出的必经之地,桃林靠近河外列城五之一的,是当时的遏制秦国“结外援,东西图己”的重要之地。因此清人顾栋高以为:“秦、晋七十年之战伐,以争崤、函”、“桃林、二崤、茅津之为西北险也,以秦、晋七十年之战争所著也”。

五、晋与齐的战争

晋国与齐国同为春秋时期的大国,在春秋时期晋、齐两国为了对抗共同的敌人楚国,关系比较融洽。但齐国对晋国的友好是以晋国的军事实力和霸主地位为导向的,当晋国实力强大,诸侯依附的时候,齐国就臣服于晋国。

一旦晋国被楚国所压制,齐国就会试图挑战晋国的霸主地位,以图取而代之。而当晋国发现齐国有不臣之心的时候就会通过武力迫使齐国降服,春秋中期晋齐之间的多次都属于这种情况。

六、晋与戎狄的战争

晋国北部和东部分布着众多戎狄,这些戎狄不仅严重威胁的晋国边境的安全,而且阻碍了晋国向北和向东的发展,晋国为了缓解边境威胁,取得发展空间,势必要与戎狄不断进行战争。所以在献公时期为了抵御戎狄首先灭掉霍,派大臣据此,成为晋国的北部门户。紧接着派公子夷吾守屈(今山西吉县),派公子申生攻打东山皋落氏,进一步消弱戎狄的势力,巩固晋国的边境。

等到了春秋中期,戎族的势力渐渐衰退,狄族实力不断增强,成为威胁晋国边界安全的主要力量。狄族又有白狄和赤狄之分,白狄有鲜虞、肥、鼓之分,赤狄则分为东山皋落氏、啬咎如、潞氏、甲氏、留吁、铎辰。

七、中期战争意义

这一阶段的战争是晋国春秋战争史上次数、规模最高的阶段。这一阶段不仅有与楚国的争霸战争还有与晋秦的复仇之战,还有与齐和戎狄的战争。这些战争对晋国有重要的意义。

一通过战争,晋国取得、维持了自己的霸业。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要想取得保持霸主地位,不仅需要通过政治往来、外交聘等手段获得,在必要的时候必须通过军事斗争的方式才能成功。在这一阶段晋国的直接对手是雄踞南方的楚国,虽然双方相距较远,但军事战争却持续不断,除了三次大的会战外,双方集中通过对小国的军事行动来胁迫和威压小国臣服于己。在这些战争中晋国多以胜利结束,从而保持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二战争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疆域。在这一阶段在与楚国经行霸主争夺中,晋国进一步向东发展,进入到今山西长治境内。在向东拓疆的过程中,戎狄再次成为晋国的受害者,先后灭掉甲氏、留吁、铎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鄢陵   晋国   秦国   楚国   中原   齐国   战况   霸主   地位   时期   阶段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