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张老照片上的女子,拼对出一个立体的民国


那些民国期间的老照片,有着不同地方、不同族群、不同年纪的女子们留下的影像。百年间,时光匆匆,她们大多已经逝去,但照片中鲜活的一面,却永远的凝固着。将这些旧影对比来看,她们如在镜中重新登场,仿佛未曾离去。


一、两个家庭



1918年的北京,时逢春夏之际,在北海公园,一个乞丐家庭的合影,右二的母亲衣衫不整,抱着一个幼儿,在她右边可能是长子,打着赤膊,左边的孩子们大多光脚,穿着破衣,甚至一个男孩裤子都没有,乞讨所得就是他们生存的来源。



1925年4月之前,在北方的一处宽敞庭院内,富态的老爷坐在椅子上,少爷蹲在地上看花,两人的长辫子清晰可见。两个妇人是老爷的妻妾,靠壁上一个大大的福字,甚为醒目。


图评:刚刚从晚清的暗夜中醒来的华夏,迎来了共和的曙光,但这个泱泱大国,如同一艘大船,早就千疮百孔,停滞在岸边,贫富分化很明显地呈现出来。


二、两个少女



1925年3月,河北承德的街头,一个小姑娘,模样清秀,裹着小脚,手捧着自家制作的枕头售卖。



1916年,北京的一家照相馆,12岁林徽因的留影,一身新潮的衣装,她的父亲是北洋政府高官,家世显赫。


图评:她们俩人年龄相差了几岁,容貌却有些相似,都有着中国传统女子之美。不过一个是三寸金莲,一个是天足皮鞋。家世的不同,命运也会迥异。但那美好的少女年华,都在照片中永恒。


三、两个老妇人



1918年的北京,为庆祝一战胜利,紫禁城内举行感恩节总统大阅兵,观礼的老妇人穿着华丽,正坐在香炉旁歇息。



1917年的四川茂县,一位老奶奶靠在柴堆上休息。


图评:两个老人年龄相仿,一个养尊处优在京城,一个操劳家务在山区,相同的是她们的小脚,两人都在抽烟,一个是短短的烟嘴,一个是长长的烟管。


四、三寸金莲的对比



1917年的浙江杭州附近的一处集镇,一个小女孩的奶奶正在给她裹着脚。奶奶满是笑容,孩子虽然是无动于衷的神情,但她皱着眉头,可见滋味并不好受。



1932年的山西大同,一个妇人洗完脚之后,正在用干净的缠布重新包裹着她的小脚。


图评:两张相隔15年的照片,恰好是一个女孩、一个妇人的缠足画面。缠足陋习源自北宋后期,长达千余年,摧残着一代代的女子。行走中的婀娜,成了一种病态之美,让她们从心理和身体上成为男人们的附庸。


五、学习与工作



1926年的浙江宁波,女子师范学校内的课堂,风华正茂的学生们正在上英文课。



1937年的大连,几位年轻的姑娘,在羊毛加工厂的机器旁,全神贯注的进行纺毛加工。


图评:民国时期的女孩,从几千年来的封建桎梏中走了出来,开明的家庭开始让女子去读书,女人惟有通过知识,才能拥有争取自己地位的最强武器;即便普通的家庭,也尽量让女子去工作,通过劳动来贴补家用,养活自己。


六、良家女性与风尘女子



1930年的安徽芜湖,走在街头上的几位江南女子,面容姣好,气质脱俗。



1932年的辽宁丹东,这是妓院聚居一条街,一群风尘女子在门廊下合影,大多没有笑容,生活对于她们就是苟且。


图评:一个是在城市间自由的徜徉,一个是在牢笼般的地方卖身,照片中她们的神情亦有天地之别,欢快与阴郁,在照片中瞬间定格了她们的命运。


七、两个母亲



1936年的辽宁本溪,一户人家里,母亲正给孩子喂乳,摇篮设计的很独特,一个铁皮筐,几根绳子穿过从屋顶上吊下来,放置在大炕旁。



1947年的上海,出生了一对臀部相连的连体婴儿,唯利是图的商人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付钱给他们家在外巡展,展览途中母亲正给孩子们喂奶。


图评:不同的境遇,母爱都在乳汁中流淌,不管她们和孩子会遭遇什么,是平淡的人生,还是磨难后痛苦,是健康长大,还是无法养活,这瞬间的爱永远不会消失。


八、两场婚礼



1947年的上海,24岁的记者陈香梅,嫁给了支援中国抗日的飞虎队陈纳德将军,这是她们婚礼留下的照片,陈香梅脉脉含情的看着她的丈夫,因陈纳德比其父大三岁,一直被家人反对,两人的婚姻经历了许多曲折,才终成美眷。



1947年的陕西临潼,一对新婚夫妻举行婚礼,站在台阶上合影,新郎穿着中山装,手拿着礼帽,新娘头饰鲜花,身披纱巾。不知何故,两人均无笑意,撅着嘴,新娘还有些哀怨之色。


图评:同一年的两场婚礼,喜气的程度却是迥异。也许,爱情的力量下,自由的婚姻总是令人愉悦的,陈香梅是爱上了陈纳德;而临潼的小夫妻可能是传统的中国婚姻,也许是媒人介绍或者父母包办,先结婚后恋爱,才会有如此表情。


九、乞船与放排



1917年的长江南京段附近,船上的一位妇人顶着长长的竹蒿,附着一个乞讨网筐,正向行驶的客船上伸去,期待来往的好心旅客给一点吃的或者是铜板,船上的孩子们则眼巴巴的望着。



1929年的福州,一处河道上,一位老妇人也是拿着长长的竹蒿,不过她是在奋力的撑着竹排,通过贩运竹子来赚钱养家。


图评两张画面,一个是乞讨的场景,一个是自力更生的场景,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谁是谁非并不容易判断,境遇不同,总会用着各自的办法去生存。


十、水上花舫与野鸡揽客



1929年的广州。花舫是水上妓院的雅称,停留在珠江上的花舫相互连接,形成了花舫一条街,每当有客人前来寻妓,便通过小船接送。


1931年的上海,位于四马路附近的青莲阁茶楼,沿着二楼的护栏,众多女子伸头张望。作为一个唱曲、杂耍、杂摊的汇聚处,这里成了三教九流之人的出没佳所,因而也成了流动妓女的招徕客人的好地方。


图评:在民国时期,一些家境贫寒,谋生无门的女子,稍有姿色便成了老鸨们的猎物,这两张的照片中,坐等客人与主动寻客的方式,都见证了她们的悲惨人生。


十一、农家与店家



1925年的辽宁大连,一处乡村农家的门口,桃李花开在春天的时节,一个农妇带着她两个孩子站在门口石墙边,此般的田园生活,在阳光下一派祥和恬淡。



1931年的浙江绍兴,同样是一个春天,这家卖着花雕酒、酱油、豆腐乳等食品的商店门口,老板娘边带孩子边织毛线衣。


图评:农村与城市,农家与店家,不同的谋生手段,就是普通人的居家日子,她们抚育着的孩子们,在往后的日子里,慢慢成长,只不过,如今已成耄耋老人矣。


十二:读书与麻将



1917年的江苏南京,金陵大学的图书馆内,5位女大学生认真看书,背后的书橱大多为英文书籍。中式的窗棂下,阳光透入,古老的中国,悄无声息走向学习西方之路。



1924年的辽宁大连,两个年青女子在麻将桌上,留下了这张影像,那个时代的人们,麻将是一种最好的消磨时间的娱乐。


图评:芸芸众生,来到世上,不论是乱世还是治世,每个人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有人负笈前行,教化国人,有人安于现状,醉生梦死,但历史的车轮会一直前进。


十三:算命与萨满



1930年的苏州,一位老婆婆正在求签问卦,神情稍显紧张,旁边的两个路人老妇,好奇的看着卦师讲解。



1935年的辽宁大连,一位萨满女巫师正在做法。东北地区的百姓对萨满教很信奉,如果家人遇到疾病,会寻求做法来化解。


图评:民国年代,老百姓总是希望生活如意,不论是祈求家人幸福,还是化厄解困,首先想到的是求助神灵护佑。而这种观念,至今犹存。


十四、两个年轻姑娘



1925年的辽宁沈阳,一个青楼女子坐在沙发上,手扶脸庞,二郎腿的姿态,慵懒闲适。



1930年的杭州,一位年轻的船娘坐在船头,等待游客登船游览。


图评:两个女子,长相有些神似。不同的谋生之路,安逸程度虽然相差很大,但是我们可以从图片中看出,她们的心态仿佛都有些不甘,浅浅淡淡露在了脸上。


十五、农妇与潮女



1944年的江苏南京,郊外的一处河渠,几户农家合作踩着水车,右边的妇人低着头,踏着水车,仿佛如有所思。



1945年的北京,白塔旁的岸边,一位时髦的女性坐在树根上,独自一人欣赏着风景。


图评:差不多的年龄,相异的身份,心事也不同。阳光普照,微风吹拂,那是属于她们的时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女子   小脚   妇人   片中   北京   上海   农家   民国   婚礼   母亲   两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