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存亡之时,南唐后主李煜如何抉择,是投降还是誓死抵抗?

李煜,南唐最后一位君主,金陵城破前,他为保全一城生聚,被迫降宋后,仍旧保持着主体的自尊。被囚入宋后他肆意纵酒,任情作词,直接宣泄自己的愤恨感怀,在宋王朝面前,从未作过任何卑微之态。历来对李煜的评价争议很大生平李煜曾誓言抵抗,最终为何会出降?

一、历史背景

李煜本来是做了殉国打算的,他在战前就曾说过,“如其不获,乃聚宝自焚,终不作他国之鬼”,并令保仪黄氏在城陷之后焚书。但他究竟为何最终出降了呢?

“曹彬等平金陵,守文护送李煜归阙,煜无生意。守文语之日,国家开拓境土,从禹旧迹,岂责防风之后至乎?煜心遂安。”说明李煜并不是畏惧死亡的,他一直认为自己计划周全,南唐是具备抵抗实力的,甚至不相信朱令赞己败亡,所以当金陵被攻破后,才会愕然而无心家计。

“彬入金陵,李煜来见,彬给五百人,使为之运宫中珍宝金帛,唯意所取,曰:‘明日皆籍为官物,不可复得矣。’时煜方以亡国忧愤,无意于蓄财,所取不多,故比诸降王独贫。”“后主既失国,殊无心问家计。”要弄清楚问题原委,我们还是应该首先对正史进行考辨,尽力还原金陵城破前的历史真相。

二、原因分析

首先,李煜绝无投降的主观可能性,李氏代吴后如何对待杨氏家族,李煜不会不知道,南唐先主、中主之待杨行密子孙,至为残酷。

“让皇在泰州数年,每有嗣息及五岁,必有中使至,赐品官章服,然即日告卒。”“或日,左右承唐主指,实置之死也。”琏为吴睿帝长子,纳先主女为妃,亦不得免。李煜战前连续拒绝宋太祖的多次征召,显然是下了必死决心的,降后还被封为“违命侯”,以示羞辱,李煜一路上都在试图自杀,也是有史料一记载的。

其次,宋王朝需要李煜投降,为什么呢首先是统一战争中,显示“万国来朝”的需要,而后是封官赐爵,满足自身快感与羞辱对方的需要,“孟褪至京师,拜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秦国公,七日而卒,追封楚王。”就是满足了战胜者这一需要后的牺牲品。

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南唐军队在金陵陷落后,还在很多地方坚持抵抗,胡则等人在江州的抵抗延续了四个月,而刘茂忠等人誓死效忠李煜,在亡国后,竟坚守吉州、袁州等地达两年之久。

所以,宋王朝在政治上是迫切需要李煜投降的,只有李煜投降了,才能彻底断绝南唐军队的抵抗意志与信念,对这些还在坚守的地方也可以任时间流逝,不战而定,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了解李煜出降的真实原因非常重要。

而李煜之所以在降宋后能够率性任情,痛思故国而未能如孟犯一样迅即暴亡,除了宋太祖对他确有赏识之外,南唐军队的坚持抵抗与李煜号召力的仍然存在是起着很大作用的,宋王朝为怕激起江南民愤,影响统治,还不敢处死他,这是与后蜀灭亡时情形不同的。

所以,当江南完全平定,卢绛被诱降后杀害,刘茂忠在宋军屠城的威胁下被迫投降后,李煜的价值完结,死期也就到了,宋王朝已经不再需要他了,他于太平兴国元年出降,太平兴国三年被毒死,“后主至汁京,二岁姐”,史实恰好证明了这一点。

究竟李煜为什么最终会投降,经过宋人的掩饰与伪造,正史中已经不大能够看得出来,但是如果我们足够细心,还是辨得出蛛丝马迹来。

关于城破前的情况,正史上记载含糊不清,但可以明显分为两种,一种是诗意化的田园牧歌般的记述,“命知制浩李穆送从锰归国谕指,令后主亚自归,仍命曹彬等缓攻以侯之。而后主卒不行,以至城陷。”

或曹彬顾及百姓,故而缓攻,“长围中,彬每缓师,冀煜归服。十一月,彬又使人谕之曰:‘事势如此,所惜者一城生聚,若能归命,策之上也。’城垂克”。明明是曹彬孤军初至金陵时损失惨重,无力攻城,却说是宋太祖仁慈而命其缓攻,明明是围城期间,南唐坚决抵抗使其一年不能下,却说是顾及百姓,因而缓攻。

另一类是比较真实地描写了当时的状况,金陵被围困一年多后,“王师百道攻城,昼夜不休,城中米斗万钱,人病足弱,死者相枕籍”,“诸将战没者,犹数十人。……先是,宫中预积薪,煜誓言社翟失守,当携血属赴火。”

细心的研究者应该能够发现,就在城破前,李煜曾与曹彬进行了多次谈判,这种出降前的接洽并不奇怪,但是奇怪的是,这种谈判经历了不止一次,“及城将陷,后主自为降款,命乔与清源郡公仲寓诣曹彬。乔持款归府,投承溜中。复入见云,自古无不亡之国,降亦无由得全,徒取辱耳。请背城一战死。后主握乔手泣,不能从。”

陈乔拒绝谈判而自杀后,李煜子仲寓负责了这次谈判,或是宋军盛气凌人,未作出明确保证,或是李煜对结果并不放心,以求确证。于是,李煜出城亲自与曹彬展开谈判。

“彬笑曰:‘煜素软无断,既己降,必不能自引决。”,“曹曰`船边独木板尚不能进,畏死甚也。既许其生赴中国焉,能取死众方服其识量’”,“彬曰,‘非尔所知。观煜神气,懦夫女子之不若,岂能自引决哉’”,“潘始甚惑之,曰:‘主巨可放归?’曹曰:‘适来独木版尚不能,畏死甚也。既许其生赴中国矣,焉能取死’众皆服其识量。”

正史尽力刻画曹彬的伟岸与李煜的怯懦,而这些史料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史实,就是李煜曾亲自出城谈判,并且可以看出,当时金陵还在南唐手中,宋军并未攻入城中,因而尚无法控制李煜生死,所以才有潘美等人的疑问。

而且,或许是被南唐军队坚决抵抗的勇气与爱国激情所震慑,直到李煜正式出城投降后,曹彬军队仍不敢轻易进城,“潘美为副将,城陷恐有伏兵,命卒纵火,受降后犹不敢进城,甚至先命人放火,恐怕李煜上演“空城记”或是假投降,可想而知,当时宋军对李煜及其率领的南唐军队是多么的畏惧。

进城后,宋军立即开始对南唐的残余部队主要是伤兵进行诱降,并对手无寸铁的战俘加以屠杀,“二十八日,招安,城中固多杀虏”。李煜和曹彬谈判内容是什么正史没有记载,也不可能留存下来。

但是,通过以上的论证,结合李煜的仁爱之心,我们几乎可以确信,李煜是在金陵将破之时,受到宋军屠城威胁后,为了保护城中百姓的生命,而放弃了自杀的誓言,甘愿以自身屈辱来换取一城百姓的生聚,所以他才一不同意陈乔“玉石俱焚”的建议,这种假设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建立在前后史实论证基础之上的,应该在得到宋军明确保证之后,李煜才返回城中,他并没有金帛衣物,因为他根本就没想过投降,没有考虑过身后之事,根本就不需要这些,他的心思在百姓,在社翟,所以他才能去“仓皇辞庙”,才能有时间“垂泪对宫娥”,而后出降。

因为南唐军队的坚决抵抗,致使宋军在金陵城下伤亡惨重,遂决意屠城,李煜与宋军展开多次谈判,主要的议题显然就是百姓问题,因为李煜连自己以后的生计问题都没有考虑过,他的生计还是曹彬谈判后建议他“归朝俸禄有限,费用日广,当厚自贵装,一归有司之籍,即无及矣。”

随之金陵投降实际也坚持不了多久,宋军展开屠城与杀俘,李煜在看到这一幕后,痛不欲生,随之一路寻死。可以肯定的是,负责押解李煜的宋将郭守文一定是用了同样的语言相威胁,才导致李煜欲死不能,放弃寻死的念头,无奈到了汴京,这些话的内容,我们当然不得而知了,但极可能是以家庭相威胁的,而决不会是什么“岂责防风之后至乎”之类的鬼话。

三、总结

至于“时煜以拒命颇自歉,不欲生见太祖。”的解释,更是荒诞不经。由此建立在史实基础上的推理是符合逻辑学原理的,也是不可逆的,如果认为李煜是因为贪生怕死而出降,那么就与本文所有考证出的史料相违背,显然是无法解释的。综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南唐后主李煜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君主,他用自身的屈辱换来城中百姓的生命,是值得记入史册的一代君主。

从不同角度看待,在晚唐五代,中国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李煜和他统治下的南唐,不仅把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继续向前推进,并使得江南经济在宋统一后一举超越北方,而且较好保存延续了唐以来中华文明的火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在中国文化史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南唐   后主   金陵   王朝   正史   生死存亡   太祖   江南   史实   军队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