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中国:南北被分裂为短命的朝代

在公元前111年。武帝在正果运河上方的土地上开辟了六条补充灌溉运河,第二年,他试图改善罗河谷的灌溉,罗河谷是洛阳附近黄河的一条支流。

在这个项目失败后,皇帝姗姗来迟地将注意力转向他的臣民在东部泛滥平原的苦难,那里黄河堤坝的严重断裂导致了几年来的大规模洪水。

在最终封堵了河流后,武帝写了一首诗来祝贺自己的成就,然后又把注意力几乎完全集中在关中上。

在那里,他修复了不断恶化的正国运河(更名为波运河),在长安附近修建了三条新的灌溉运河,通过另一条运河连接了首都和华阴市,并在远西北地区进行了灌溉工作。

他专注于首都地区的基础设施,唯一的主要例外是淮河流域开发的灌溉渠。

在公元25年,经过一段时间的动荡,恢复了东汉王朝(公元23-220年)在中部平原的洛阳建立了新首都。

关中地区投降的野蛮人经常被重新安置,再加上中央政府无法抵御那里的起义,导致了秦朝中心地带的“野蛮化”。

长安的威望下降了,而它周围的灌溉和运输运河却年久失修,逐渐停止运作。在洛阳附近,黄河的堤坝保持良好状态,由当地居民组织了小型灌溉工程。

东汉放弃了通过穿越黄河流域的远程运输来供给首都的政策,恢复了旧的模式,即像其他城市一样,首都的物质需求从邻近的腹地提取出来。

这种地区供应的做法在汉朝灭亡后继续存在,四个世纪以来,中国在南北被分裂为许多短命的朝代。

北方国家(包括三国的魏,金,十六国,北魏、北齐、北周、隋)经常安置大量的中国农民和游牧牧民在他们的首都附近帮助提供城市居民和法院的需要。

公元317年,晋朝向南逃到长江下游后,它还供应了新的首都建康(现在的南京),大部分来自长江附近的农业部门,以及在长江中部地区的军事指挥部。

南方的劳工由大量来自北方的难民以及被绑架或胁迫的土著居民提供。隋朝统一后,隋朝创始人选择将他的新都城大兴城设在汉长安遗址附近,主要是因为他和他最亲密的盟友是西北半野蛮的精英。

然而,在关中建立一个首都是很困难的,因为那时中国的经济中心已经明显地向东方和南方移动了。一些粮食可以沿着黄河而下,沿着魏河重建的运河到达城市。

但其中的大部分将必须通过一系列连接黄河及其支流和南部的重建水道。这个雄心勃勃的工程项目,将首都与帝国除了四川以外的所有生产地区连接起来,后来被称为大运河。

和隋朝的前辈一样,唐的创始人是一个西北军区的后裔,他们也把老关中地区的大兴城作为都城,并以古城长安的名字重新命名。

然而,在王朝建立后的几十年里,帝国官僚机构及其支持人口的增长要求政府暂时搬到洛阳,那里的食物供应和其他必需品更容易获得。

七世纪下半叶,吴皇后统治着朝廷,使她与关中的精英们处于持续的紧张状态,洛阳被宣布为帝国的第二首都和神圣的首都。

吴皇后下台后,唐玄宗任命裴耀青为专员,恢复大运河及其相关粮仓;这项工作的完成使唐朝朝廷在736年回到长安。

由于邻近和交通方便的首都,肥沃的汾河谷及其支流是唐朝约35个灌溉项目的重点,是所有地区中第三多的。

但是,随着森林砍伐、侵蚀、沟壑、缺水和水道淤积等相互关联的问题造成的影响,为“通道内”提供法庭的困难继续增加。由于过度开发建筑材料和供暖,中国北方的森林已经消失了几个世纪。

宫殿、寺庙、政府建筑和首都的住宅对木材的要求特别苛刻。人口的增加是由于首都的总统-这也导致了木材燃烧的增加。政府修建的一条用于运送首都的运河进一步加速了森林覆盖的衰落。

最后,政府试图在西北部养马,以取代西藏失去的草原,导致了边缘草原的破坏和斜坡的侵蚀,牧民们砍伐树木来避难和取暖。来自花粉数量的证据表明,树木从河谷和山坡上逐渐消退,并在首都地区的北部完全消失。

森林砍伐后的侵蚀进一步淤塞了向首都运送粮食供应的运河。因此,长安的首都所在地,连同与其相关的资金和人口,就产生了破坏环境和使经济贫困的不良后果。散文家和诗人柳宗元大约在九世纪初写的一首诗描述了一个共同的场景:

在工程部门的命令下,官方监护人的斧头已经遍布了一千座山丘。在林地深处挖出的十根树干中,只有一条被拖走了。牛队的痕迹很紧张,直到成对的轭轴断裂。

高耸的树木阻挡了森林的足迹,一片混乱的木材,山坡上的火焰噼啪作响。甚至最后的灌木也没有受到破坏;曾经的山洪——只有车辙的沟壑。

尚未调味或使用过的木材,不成熟而腐烂;骄傲的山峰和深深的峡谷——现在是裸露的岩石的小丘。

在这首政治诗中,砍伐树木象征着天才在腐败宫廷手中的命运。但是,森林的破坏很容易成为一个隐喻的事实表明,在唐朝,丘陵的砍伐是多么常见。

在汉古山口以东的黄河很长一段地区,水流放缓,扩散,失去了承载淤泥的能力,沿河底持续的土壤沉积导致水位上升,冲破堤坝。随着侵蚀增加,沉积的速度越来越高,裂缝也越来越频繁,即使堤坝建得越来越高。

从一个王朝到下一个王朝,有记录的破坏率的变化表明了在西北部发生侵蚀的速度。在西汉的最后几十年里,当关中生产农作物的努力达到顶峰时,下游发生断裂的频率加速了。

东汉时期,由于西北部的部分地区被遗弃,其速度逐渐下降,并在王朝灭亡后迅速下降。但在五世纪初北魏重新统一中国北方后,水堤的溃败率又开始上升。

大约在唐朝中期,突破率(每十年一次)略低于西汉时期每九年一次的峰值,但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它飙升到每三到四年一次。

这些数字不仅显示了西北部肥沃土壤的流失,而且东北部毁灭性洪水的频率不断增加,这是造成许多痛苦的原因。

唐朝建国时,由于北魏帝国的相对稳定,在北魏帝国的内战中,东北地区比中部平原更有生产力。因此,在第一个世纪,唐朝在那里建立了两个粮仓,储存剩余的农业,以运往首都。

永济运河由隋朝建造,是大运河的东北延伸部分,主要用于将粮食从东北方向运回长安。唐在永济河上增加了几条支流运河,改善了灌溉状况,将粮食从生产者转移到主运河,并提高了水位。

除了这些改善之外,农业还向北延伸到延安,混合农业和畜牧业进一步发展。虽然这种边缘土地的耕种最终会导致侵蚀和荒漠化,但在唐朝,这些领土仍然是高产的。

在安禄山叛乱后,唐朝朝廷失去了对东北部大部分地区的控制,再也无法从该地区征收税收和粮食。

此外,东北地区的庞大的专业军队现在消耗了大量的当地剩余资源,即使是忠于朝廷的省份也不能再将他们的大部分收成转移到长安。

繁荣的南方成为维持中央政府的唯一食物和收入来源。如杜穆。他写道:“淮河和长江现在是这个王朝的生命线。

公元8世纪中叶以后,从西北到东南的一个新的地缘政治轴心定义了唐朝的结构。在遥远的在西北部,由法院控制的主要军事省份阻止了对藏人和维吾尔人的持续威胁。

紧靠他们的东南方向是关中和首都。在最东南的方向是肥沃的长江下游,它为朝廷和西北部提供了大部分的食物和可支配收入。谷物和其他税收财富,可能是丝绸的形式,向北和西北延伸到法院。

在这种地缘政治结构中,富裕但相对非军事化的南方在物质上和财政上维持了一个在北方的资本,为后来的中国帝国奠定了模式。唯一的区别是,后来的法院都位于东北部,而不是西北部。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晋朝南下后,许多留在中国东北的家庭在山坡上和荒地上的堡垒中避难。北魏于439年完成了对华北的统一,带来了更大的和平与安全,但许多汉朝家庭继续在堡垒里避难,那里的女人和男人都成为了专业的骑士和弓箭手。

与汉朝“关中生将军,广东大臣”的公理相反,北魏时期东官与西官的比例为5比1。北魏于534年进入东西两州,东魏和继承政权的北齐继续从东北家族招募军官。武装堡垒仍然是该地区的主要权力基础,最著名的是在隋朝末期的内战期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4

标签:关中   王朝   黄河   长安   北魏   帝国   短命   朝代   运河   唐朝   中国   首都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