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时的杜甫

公元742年冬天,李白在山东南陵家中“仰天大笑出门去”,应诏前往长安;公元744年春天,李白向唐玄宗辞职,结束“寻梦之旅”。

长安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李白出城的时候,杜甫正准备进城。

两位唐诗界的超级大咖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相遇相知。李白离开长安后,在洛阳结识了杜甫,两人一起在河南、山东等地游玩,度过了一段开心的时光。

之后,李白向东继续漂泊,杜甫则西行前往长安。李白说“惟有饮者留其名”,杜甫就真的写了一首关于“饮者”的诗,其中自然也有李白的一席之地。

我为饮者留其名在长安,杜甫听说了很多和饮酒相关的故事。他把其中八位大神级人物写进了一首《饮中八仙歌》。

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贺知章喝醉了酒,骑在马上像乘船一样摇来晃去,由于眼花耳热,一不小心掉下马来,恰好落到了水井里,干脆就在井底接着睡。

汝阳王李璥(jǐng)酒量惊人,三斗下肚才入朝拜见皇帝。路上看到运酒车又垂涎欲滴,恨不得把自己的封地换到酒泉。

左相李适之兴起就要花费万钱,喝酒时就像巨鲸吸水一般,贪杯好酒却自称是为了让贤。

崔宗之是个潇洒美少年,举杯喝酒的时候经常翻着白眼,似乎对什么都不屑一顾,但他的姿态却如玉树临风,十分俊美。

苏晋虽然信佛吃斋,但一喝起酒来,就把佛门戒律忘得一干二净。

李白喝一斗酒,就可以写出百篇诗文。他经常在长安城里的酒家喝醉,就连皇帝召他入宫,他也不愿上船,而且自称是酒中之仙。

张旭三杯下肚,就显出草圣本色,在王公大臣面前也毫不顾忌地脱帽露顶,写出来的书法如云烟般挥洒自如。

焦遂喝到五斗酒反而精神抖擞,他的高谈阔论往往语惊四座。

全诗描写的这八人,每人都有独特之处。

比如贺知章,在八人之中年龄最大、资历最老,所以要把他放在第一位。又因为贺知章像是一个老顽童,所以杜甫在描写他时,突出了他随和有趣的一面。

又比如汝阳王李璥,身为唐玄宗的亲侄子,本来就我行我素,所以才敢在朝见皇帝之前先喝上它三斗酒。这几句诗用在他身上,虽然夸张但很贴切,用在别人身上就不合适。

别看杜甫这首诗写得活灵活现,其实在这“饮中八仙”里,至少有两个人,是杜甫在长安不可能见到的。

贺知章是其中一位。由于年岁过高,健康状况不佳,贺知章早就向皇帝辞官,回到浙江老家了。他离开长安的时间,比李白还要早一些。

另一位就是李白。我们之前刚刚说过,李白灰头土脸地离开长安后,曾经和杜甫在洛阳一带游山玩水。这两位大诗人从来没在长安见过面。

以此类推,其余六人是否和杜甫有过直接交往,也不大好说。不过这也并不重要,因为文学作品本来就是虚虚实实。杜甫这首诗,好就好在通过对八位“酒仙”的生动描写,巧妙地刻画出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

一首悲伤的自传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能算是杜甫最有名的作品之一了。由于很早就入选了中学课本,学过这首诗的人很多。

正因为这首诗太有名,所以难免让人误会,以为杜甫的人生理想就是“大爱”,就是这首诗里提到的“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反正,当年我上学的时候就是这么想的。直到后来看到《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才发现杜甫的理想原来远不止于此。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可以算是杜甫前半生的自传,对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大有好处。在很多种版本的杜甫诗集里,这首诗都被排为第一首,可见大家对其重视的程度。

杜甫写这首诗时三十七岁,正当壮年,也正是该有一番作为的年纪。然而很尴尬,他这时的状态,用“碌碌无为”来形容倒是挺合适。

前文我们说过,杜甫在和李白畅游河南、山东之后,独自一人前往长安。他踌躇满志,胸怀天下,以为一定有机会大显身手。然而,在长安度过的几年,杜甫发现自己根本没什么机会施展抱负。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机会,只不过这机会是虚的,不光杜甫抓不住,当时所有的人都抓不住。

这个机会就是所谓的“野无遗贤”。

这事要从科举制度说起。我们知道科举考试是一个选拔人才的好制度,始于隋朝,在唐朝得以完善。

据说唐初时唐太宗看到一个个读书人前来参加考试,很高兴地说了一句“天下英雄入吾彀(gòu)中矣!”这句话字面意思是:“天下所有的英雄,都到了我弓箭的射程之内。”唐太宗不是想射死他们,而是指天下所有的人才都被他抓到了手掌心里。

但在杜甫来到长安的这些年,正赶上宰相李林甫一心一意要排挤人才,科举考试居然被叫停了!

过了几年,唐玄宗提出要单独进行一次考试,只要有“一艺”即一项本领的人,都可以参加。李林甫耍了一个更狠的手段,他干脆欺骗皇帝说:“所有的人才都已经当了官,民间一点遗漏都没有。”这也就是“野无遗贤”。

用今天的话来说,李林甫的“暗箱操作”,断送了天下读书人做官的出路。

失望之余,杜甫准备离开长安,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一直对他很照顾的韦济。

杜姓和韦姓,在唐朝都是名门望族。当时民间流传一句话,叫作“城南韦杜,离天尺五”,意思是说,聚居在长安城南边的韦杜两个大家族,都很受皇上宠信。

所以韦杜这两个家族的人,互相来往较多也很正常。算起来,韦济还是杜甫的长辈,所以杜甫称他为“韦左丞丈”,“左丞”是官衔,“丈”表示尊敬。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这个标题,还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长度。所谓“二十二韵”就是四十四句,全诗一共二百二十个字,不长也不短。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chuā)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yàng),只是走踆踆(cūn)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借用写作的“起承转合”把《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结构拆解一下。

第一部分“起”,包括前两韵,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缘由,并引出下面的内容。

第二部分“承”,从第三韵到第十四韵,介绍自己少年成名的情况以及在长安的各种不如意。

第三部分“转”,从第十五韵到第十七韵,和开头的“丈人”呼应,描述韦济对自己的知遇之情。

第四部分“合”,从第十八韵到第二十二韵结束。既表达对对方的感激之情,同时委婉地表示希望得到对方的提携。

这么一划分,是不是感觉一首长诗好像变短了?“起”“转”“合”的部分,与杜甫的生平关系不大,我们暂且跳过去,重点看“承”。

“承”一共十二韵,其中又可以分成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说“年少成名”

当年我在年轻之时,就被视为有用之才。从小读书超过万卷,下笔写作如有神助。辞赋可以匹敌扬雄,诗歌水平接近曹植。李邕要求和我结识,王翰希望和我为邻。我也自认相当出色,应该很快登上要位。帮助皇上超越尧舜,民风恢复以往淳朴。

在这里,杜甫用四位名人作为衬托,形容自己的才华横溢。其中,扬雄和曹植是历史人物,李邕和王翰则是和杜甫同一时代的人。

扬雄是西汉著名文学家,是汉赋的代表人物之一;而曹植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被称为“才高八斗”的就是他。

李邕以文章、书法闻名于世,光是给人撰写墓志铭,就已经赚得盆满钵溢;而王翰是“葡萄美酒夜光杯”的作者,这位老兄既才高又多金,和很多高官关系都很好,也是文坛上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杜甫的意思是,自己的才华和这些名人一样出色,所以肯定会很快就得到当官的机会,从而辅佐皇帝成就一番伟业。

但“承”的后半部分,马上来了一个大转折,主要说“仕途不利”——

不料志向遭遇冷落,行吟只是陪人作乐。骑驴虚度三十余年,仍然只是寄人篱下。早上敲开富人大门,晚上追随肥马身后。吃的都是残羹冷炙,处处饱尝艰辛困苦。皇上下诏征召人才,眼前突然看到机会。谁知仍如飞鸟断翼,又似游鱼龙门失势。

我们不要忘记,杜甫得到“诗圣”这个震烁千古的称号,是在他死后七百多年。 他在世时,别说什么“圣”,就连维持普通人的生活水平都是个大难题。

杜甫虽然出生于官宦家庭,但父亲只是个县令,而且去世很早。杜甫来到长安之后求官不得,又没有别的收入,长安居,大不易。为了节约生活费,他只能把老婆孩子安顿在几十里外的奉先城,独自一人留在长安城等待机会。

这一时期的杜甫,就是他诗里所描绘的样子,每天跟着富人陪人家写写诗,好处是至少能填饱肚子,而坏处是生活完全没有尊严。

姗姗来迟的“诗圣”头衔

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但是,这两个称号都是怎么来的呢?

李白被称为“诗仙”,最主要的原因是贺知章。

李白当初来到首都长安时,名气还不是很大。但贺知章看到李白的作品之后,便为他的才华所折服,称他是“谪(zhé)仙人”,意思是“被贬到人间的仙人”。因为贺知章地位高、人缘好,他这么一叫,大家都跟着叫,李白这个“诗仙”的位置就算是坐稳了。

那杜甫被称为“诗圣”,又是什么时候的事呢?

我们先从这个“圣”字的起源说起。现在用的“圣”是简化字,在古代其实是两个字,一个是“圣”,姗姗来迟的“诗圣”头衔一个是“聖”,有不同的含义。

“圣”字的上半部分是“又”,最早的含义是“手”;下半部分是“土”,意思就是土地。两部分合起来,代表祭拜土地,后来延伸出“神圣”的意思,有时特指皇帝。

而“聖”字最早的写法是“口”加“耳”两部分,分别代表“声音”和“听”;这个字的原意是指“通过声音辨别动物”的特殊才能。

远古时代,捕猎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谋生手段。所以“通过声音辨别动物”这个本领很有价值,后来又延伸出“有特殊才能的人”“有特殊成就的人”。

综合起来,“诗圣”的意思,就是“在写诗方面有特殊成就的人”。这个解释,也符合历史对杜甫的定位。

杜甫生前,不光生活得很窘迫,知名度也很一般。和杜甫同时代的很多诗选,根本就不选他的作品。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官职低微,另一方面也可能和当时的传播条件有关。再好的诗,大家看不到,不也是白搭?

但在杜甫去世五十多年后,随着白居易、元稹、韩愈等人的推崇,杜甫的地位迅速提升,达到了和李白并列甚至超越李白的地步。

韩愈在诗里写道“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杜甫和李白一样厉害。

白居易认为,杜甫要比李白稍微强一点点,他的原话是“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就是说“自从有诗人以来,没有能超过杜甫的”。

元稹和白居易的观点差不多,他说“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直接把杜甫和李白相比,认为杜甫超过了李白。

为什么白居易、元稹、韩愈这几个人的观点这么重要呢?首先,他们自己的诗文水平高;其次,都是著名评论家。还有一个比较俗套的原因——他们官职都很高,所以不论在政坛还是文坛,影响力都很大。

杜甫去世七百年后,明代著名大儒陈献章写了一首《白沙论诗》,其中有一句“子美诗之圣”。陈献章在明代文学领域是数一数二的领军人物,他这个评价一出来,杜甫才算正式得到了“诗圣”这个尊称。

那么,杜甫这个所谓的“特殊成就”应该怎么理解呢?

借用宋代著名词人秦观的话来说,杜甫的特点是集历史上各家诗歌之长,也就是“诗文集大成者”。

这个“集大成”,词典里的解释是“融会各家思想、学说、风格、技巧等而自成体系或自成一格”,这件事说起来简单,但实现起来却太难,可以理解为“圣人的事业”,能完成的当然就是“圣人”。

见识“千古七律第一”

杜甫晚年创作的《登高》,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千古七律第一”。这首诗到底高明在哪里,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徊。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天高,猿猴哀啸回荡;渚清沙白,飞鸟往来盘旋。

无边无际,落叶纷纷飘落;奔腾不息,长江滚滚而来。

离家万里,时常漂泊他乡;年老多病,独自登临高台。

世事艰难,可恨鬓如繁霜;穷困潦倒,近来暂戒饮酒。

杜甫晚年基本在四川度过,这首诗的写作地点是夔(kuí)州,即今天重庆市春节县。

和大多数感怀诗一样,这首律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夔州境内的瞿塘峡,是长江三峡的第一峡。 两岸为崇山峻岭,而且以猿猴众多著称。

秋天,天高气爽,万里无云。 但杜甫一个“风急”,格外与众不同,似乎凭空多了几分肃杀之气。 猿猴的叫声尖厉凄惨,在文学作品里经常代指悲伤,在年老多病的杜甫眼中更是如此。

至于飞鸟,本来与“哀”无关,但在作者笔下,“渚清沙白”已经组成了一幅清冷的画面,在这个场景中往来盘旋的飞鸟,自然也沾染了几分寂寥。

耳朵听到的是风声、猿猴的哀啸,眼睛看到的是清冷的沙滩、孤寂的飞鸟。可见,杜甫此刻的情绪非常低落。

秋天的落叶,本来就容易让人“悲秋”,而杜甫眼中的落叶“无边无际”,更无限放大了这种悲伤;就连浩浩荡荡的长江,让人联想到的也是“时不我待”,是对光阴飞逝的无奈。

写完了景,再来写情。

杜甫祖上曾经是长安的豪门望族。在他心目中,是很以祖上光辉业绩自豪的。他在很多时候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老”,“杜陵”和“少陵”都是指杜姓在长安的聚居地。

出生在河南的杜甫,在成年后来到了长安,然而长安对他却并不友好。在这里,杜甫始终找不到归属感,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因为没有正当职业,在长安也一直无法真正安家落户。安史之乱后,为了逃难,他只好带着全家东奔西走,最终来到四川。

许多年过去,诗人已经老迈多病,而且孤独寂寞。在重阳节这一天,却只能独自登高望远。

经历了太多艰难,不知不觉中,曾经满怀抱负的诗人花白了头发;因为穷困潦倒,就连饮酒这个爱好,近来也只好暂且放弃。

诗作的后四句,概括了诗人四处漂泊、年老多病的现状,凄楚之情跃然纸上。

整首诗在思想感情上的描述,可谓登峰造极。但这首诗被称为“千古七律第一”,不只是因为内容,还和形式有很大关系。

虽然今天很少有人写律诗,但我们对这个形式还是需要有些了解的。

作为唐诗的主要形式之一,律诗的特点,是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要求。

所以即使李白、王维这样的大诗人,他们写律诗仍然有不少小失误,诸如“失对”“失粘”“重字”等。

而杜甫的律诗,恰恰是以格律严谨著称。具体到这首《登高》,不仅每一句都押韵,甚至句中还有对仗,比如“风急”和“天高”,“渚清”和“沙白”,“艰难”和“苦恨”,“潦倒”和“新停”。

后世诗评家中,宋代人称其“对偶精确”“自然高妙”,明代人称其“旷世之作”,清代人称其“七律八句皆属对,创自老杜”,各种赞誉可谓连绵不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杜甫   汝阳   诗圣   律诗   猿猴   丈人   生不逢时   长安   李白   诗人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