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争之宋(增八)苏辙在考试文章中抨击宋仁宗,其幕后黑手是谁?

众所周知,苏辙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文豪,与父兄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行列,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文章才华令后人称道,他多次不惜舍弃官职营救哥哥苏轼的行为也让人感动至深。因此,苏辙在很多历史爱好者眼里是忠厚老实和重情重义的形象,受到很多后人的赞赏。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苏辙也有着勇敢冒进的一面,而且也因此惹出了极大的政治风波,差点连官都做不成。这个事情发生在宋仁宗嘉佑六年,正是苏辙在考中进士后的第五年,他们兄弟俩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

这一年宋仁宗赵祯组织了一个制科考试,这种考试在古代王朝非常特殊,相当于是皇帝在官职中再次定向挑选人才的考试。因为制科考试是定向挑选人才的,所以只在年轻的官员中进行,而且预设了考试的方向和内容。苏轼和苏辙参加了这次考试,考试方向是“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因为按照考试的制度是皇帝亲自出题,所以从这个名称就可以看出赵祯是想要挑选出敢于进谏的人才。考试的过程也很繁琐,先要大臣从年轻的优秀官员中选拔推荐,然后经过宰相们的“秘阁考试”的预试,最后才到了殿试环节“御试对策”。

爱好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就文章而言,苏轼是两宋第一的历史地位,苏辙比哥哥还是差了那么一点的。但这次考试中苏辙却放了一个大卫星,甚至于搞得天下震惊,惹出不小的政治风波。与苏轼四平八稳的做文章,胸有成竹的御前对策不同,苏辙这次的文章一开始就把矛头对准了宋仁宗赵祯。他洋洋洒洒的写了六千字,却从头到尾将宋仁宗一顿骂,痛斥了他的好几样罪状。他甚至说宋仁宗怠政好色,甚至比沉迷于杨贵妃的唐玄宗都不如,只知道沉迷于后宫佳丽三千,不关心朝堂大事,而且好邀虚名且滥用民脂民膏。

他在文章中这样评价宋仁宗,“窃闻之道路,陛下自近岁以来,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欢乐失节,坐朝不闻咨谟,便殿无所顾问。夫三代之衰,汉唐之季,其所以召乱之由,陛下已知之矣。久而不正,百蠹将由之而出。内则将为蛊惑之所污,以伤和伐性;外则将为请谒之所乱,以败政害事。妇人之情,无有厌足,迭相夸尚,争为侈靡,赐予不足以自给,则不惮于受赂贿。赂贿既至,则不惮于私谒。私谒既行,则内外将乱。陛下无谓好色于内而不害外事也。”对皇帝如此尖锐的批评,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可见当时的苏辙也算是热血青年,表露出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一面,整篇文章把皇帝和宰相大臣全都骂了进去。他的这篇文章在殿试时公布,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有的人要求治苏辙的罪过,剥夺其功名和官职。也有不少大臣支持苏辙,认为这才是敢于进谏的本色,符合这次制科的要求。尽管如此,在最后打分环节却出了麻烦,两府和两制的大臣们为了如何评价苏辙这篇文章而争论不休,根本拿不出统一的结果。甚至他们不敢直接去问赵祯的意见,因为这篇文章骂赵祯骂得实在是太狠了。

按照制科考试的规矩,殿试时皇帝和宰相们都是考官,要给最后的文章打分。这里面又分初评和复评,最后才是皇帝打分。考试的成绩分为五等,一二等算是虚设,最好的打为第三等。在职的官员可以根据制科的成绩不同,升迁不同的官职。因为宰相韩琦很早就把苏轼和苏辙兄弟要参与制科考试的信息透露出去了,所以这次制科参与的人数不多,不少人自愧不如两苏而退出考试。如此一来到了殿试环节,只有两苏兄弟、王介及另一名没留下姓名的考生进入。最终打分时,为了苏辙在这四名考生中的排名问题,朝廷大臣却分成了两派。

以司马光、蔡襄为首的大臣认为苏辙的文章很好,符合这才考试的主题,是忧国忧民的考生,成绩应该被列为第三等。而翰林学士范镇、初审官胡宿以及一些执政大臣却坚决反对,甚至有人认为苏辙的答卷文不对题、答非所问、胆大异常、对皇帝极为不恭,要求罢黜他。从文章内容来看,范镇等人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苏辙的文章的确触碰了红线,他将言辞激烈的宋仁宗“倦于政事、贪恋女色”,并对宫禁之事大加议论,显然是对皇帝有大不敬的成分,被罢黜也是合情合理的。两派的言论相持不下,最终闹到了赵祯的面前。

在赵祯面前司马光依然为苏辙辩解,他说“臣窃以为国家置此六科,本欲得才识高远之士……但见其指正朝廷得失,无所顾虑,于四人之中最为切直。”他认为如果是因为苏辙指正了朝廷的过失就不录用,则失去了这次制科考试的本意,也会让天下英才感到怀疑。他说,如果赵祯因此而贬谪了苏辙,就会让读书人感到忌讳,有伤赵祯的圣德和名声。赵祯最终被司马光说服了,他说“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谓我何?朕设制举,本待敢言之士。辙小官,如此直言,特与科名。

尽管得到了赵祯的首肯,但朝廷中仍旧有不少大臣纠缠不休,最终司马光与范镇商议后将其置于第四等。不久后,苏辙被任命为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这个事情最终以支持和反对苏辙两派大臣的互相妥协而告终,赵祯对苏辙的大度也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成为君王宽仁的典范之一。

可是当后人回溯这段历史故事的时候,却发现这里面有很多不合情理的疑点。苏辙做这件事情,非常的冒失。不但是针对当朝皇帝展开,是要承担罢黜大罪的。如果不是宋仁宗赵祯执政,换一个皇帝甚至会将他拉出去砍头。如此高风险的事,苏轼或许做得出来,但苏辙以谨慎著称,怎么会如此冒失呢?

苏辙与苏轼的性格完全不同,苏轼豪迈大度,而苏辙向来小心谨慎。苏轼对人没有心机,常常因为放荡不羁而得罪人。但苏辙做事却四平八稳,以三思而后行为行为准则。可是从这件制科考试的事情来看,兄弟俩似乎对调了,苏轼变得四平八稳,而苏辙却搞出了冒失的举动,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直接在考试的文章中骂皇帝,这是多大的胆子才想得出来的事情?以苏辙的性格而言,很难相信这个事情是他自发而起的。因此也有人提出了想法,认为这个事可能是史书搞错了,或许是苏轼干的也不一定。

但从各种史料来看,这个事情的确是苏辙做出来的,也很不符合他的做人风格,所以在后世引起了不少的讨论。有的人认为苏辙当时还年轻,道听途说了一些赵祯宫廷中的事情,热血上涌才搞出了这个事。这种说法如果放在苏轼身上或许成立,但苏辙却是无法找到直接证据的。在史料中,记载苏辙冒失的事情仅此这么一件,反而大部分是苏轼的。难道一个人一辈子就冲动这么一回?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今后的几十年事件里,苏辙面对着多次政治斗争,为什么都没有表现出如此冒失和尖锐激烈的一面?

为了找到其中的奥秘,笔者翻阅了一些当时的史料,发现了一些端倪。从苏辙文章的内容来说,大多是道听途说,并非完全的实情,但也不是完全的虚构。苏辙指责赵祯政务惰怠,造成民间税赋太重,实际上是与实情不符的。赵祯执政时其实是宋朝国力的巅峰,当时社会繁荣,国内安宁,对辽夏的战争停止,老百姓的生活是数百年来最好的时期。苏辙在文中说赵祯贪慕虚荣,在宫中大兴土木,大肆发赏珍宝玩物,虚耗民脂民膏。这个说法也是不成立的,实际上赵祯是很穷的皇帝,没有啥私房钱,与嫔妃们打牌输了都耍赖躲债。

但有意思的是,苏辙抨击赵祯在宫中畜养大量美女,沉迷于后宫佳丽三千却是真有其事的。虽然这个事情是有复杂的原因的,但也直指了赵祯的软肋。问题在于,这样的事情苏辙是从那里得知的呢?苏家虽然是眉山望族,但毕竟不是汴梁本地人,对这些消息并没有直接的渠道。而且在制科考试之前,苏家兄弟都在外做官,只是为了准备考试在汴梁小住,谁会告诉他们这些小道消息?而且关于皇帝后宫的事情在封建王朝向来是逆鳞,普通人瞎传可是要砍脑袋的。苏辙竟敢把这个事情在朝廷上揭破,这是有多大的胆子才干得出来?

如果以常理推之,苏辙根本没有渠道去知道关于赵祯的这些宫闱秘闻。宋朝虽然开明,但也不会把皇帝后宫的那点破事传得满大街都是。所以从信息来源看,苏辙得到这个信息,还写到文章中是非常不可思议的。这种做法既不符合苏辙的性格和行为,也不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但从苏家的人际关系入手,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进入了大家的眼帘,这就是当朝宰相韩琦。苏家兄弟参与制科考试是韩琦推荐的,而韩琦与欧阳修、苏洵又是深交,两家的关系非常密切。韩琦和欧阳修联名推荐没有考上进士的苏洵做官,而欧阳修还是苏家兄弟的座师,这层关系就非常不一般了。

如果说苏家兄弟有宫闱秘闻的信息来源,那必然是韩琦和欧阳修两位了。当时韩琦是宰相,欧阳修是副宰相,他们是有机会得到赵祯后宫信息的官员。而且他们对于赵祯在后宫玩这个的事情心知肚明,就连起因都非常清楚。如果他们借着苏辙的文章揭破赵祯的心思,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也不是不可能。

赵祯在后宫沉迷于女色,搞后宫佳丽三千的原因,根源还是得从宋朝太子难产事件说起。因为赵祯子息困难,生过几个儿子都在幼年夭折了,所以到了嘉佑年间宋朝还没有皇太子。当时赵祯已经五十多了,身体也不太好,一旦他突然间有个三长两短,将会给宋朝带来崩溃的风险。

为了解决皇太子悬空的问题,韩琦的前任宰相文彦博和富弼就提出了过继宗室子弟给赵祯的想法。他们想将濮王赵允让的儿子赵忠实过继给赵祯,然后将赵忠实推上皇太子之位。赵祯对此非常反对,他想立自己的儿子为继承人,双方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引发了一系列的政治风波。政治风波后,文彦博和富弼先后遭到包拯、唐介等官员的弹劾而罢相,这个事被暂时搁置。韩琦上台后再度提起了这个事,但赵祯根本就不搭理他。赵祯在宫里沉迷女色,搞后宫佳丽三千,目的就是抓紧时间生儿子,让亲生儿子当皇太子。

苏辙在制科考试中抨击赵祯的时期,正好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发生的。苏辙可能并不清楚赵祯沉迷于后宫的真实原因,但肯定从韩琦和欧阳修的口中得知了不少信息。也许是韩琦等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把这些信息透露给苏家兄弟,又以各种手段诱惑苏辙在考试文章中写下这些事情。这里有个历史细节,在殿试之前的“秘阁考试”时,恰好遇到苏辙生病了。韩琦上书赵祯,将这个考试延期了一个月。这对于苏辙来说是莫大的恩惠,为了报答这个恩惠,苏辙在作文时秉承韩琦等人的意志,将后宫的事情直接挑破,也是有可能的。

在这个事情之前,文彦博和富弼就搞过强行逼宫,让赵祯立太子的事情,赵祯以装疯来应对。苏辙这篇文章实际上你有点软性逼宫的意思,让赵祯熄了生儿子的想法,把立太子的注意力放在赵忠实身上。这种事情远远轮不到苏辙这种下级青年官员,只有可能是韩琦、欧阳修这样的宰相重臣才会参与。实际上在这个事情的末期,涉及到下诏给苏辙任命官职时,王安石就拒绝起草任命诏书。他当面对韩琦说,苏辙看似在文章中抨击皇帝,实际上是在袒护宰相,并将其比作汉成帝时攀附外戚的谷永。

从王安石的话语来推断,苏辙主动给韩琦当棋子的可能性非常大。王安石把苏辙比作谷永,其实暗指苏辙依附于韩琦谋求官位。以王安石的才华和历史地位,这个说法是非常可信的,他几乎就是在指着韩琦的鼻子骂人了。从王安石的性格上看,“拗相公”连皇帝都敢硬刚,何况一个假公济私的宰相?

因此这些各方面的历史细节和旁证都可以证明,韩琦是苏辙借着考试抨击赵祯的幕后黑手。他一手推动了这个事情,制造政治风波,目的便是让赵祯放弃生儿子的打算,立赵宗实为皇太子。赵祯对于此事有苦说不出,还不得不装出大度模样。既没法与苏辙计较,也不好与韩琦撕破脸,只能把苦水往肚里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殿试   考试   科考   文章   宰相   后宫   黑手   大臣   幕后   皇帝   事情   兄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