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斧影为哪般,一枝花蕊几朝天?

烛光斧影为哪般,一枝花蕊几朝天?


公元976年(宋开宝九年,宋太祖赵匡胤在位第十六年),农历十月十九日晚,发生了一件对宋王朝乃至后续的政局影响极大的变故,也是至今为止,被历史学家争议不断,人们茶余饭后闲聊的“头条新闻”——烛光斧影。

图片来自网络

关于烛光斧影,更多的争议存在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死因,不论是正史还是野史,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没有统一的说法可以被大众所完全接受,主要原因就是它牵扯了太多人物,又牵扯到皇位继承,权利之争,自古以来比比皆是,今日我们就从另外一个角度(花蕊夫人),跟各位看官一起聊聊烛光斧影。

(一)烛光斧影:兄终弟及,是真兄弟还是假遗诏

1.假遗诏之说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死,正史有诸多记载,《太祖本纪》中并未提及烛光斧影,但是在《宋史纪事本末》和《续湘山野录》中均有记载,特别是后者,文中提及宋太祖于雪夜急召开封王——宋太宗赵光义,酌酒对饮,后“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图片来自网络

据说此版本在宋代流传很广,因而在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也摘录在内,虽认为这一传闻“未必然”,但也留下待他人详细考证。固有了烛光斧影,兄终弟及,后人诸多猜测宋太宗赵光义弑兄以夺位,并与宋皇后商议后传出假诏书,也在后续的很多野史小说中有更为夸张和详细的记载。比如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和李逸侯《宋宫十八朝演义》这两部野史小说都沿袭了上述说法,并加以渲染,增添了许多宋太宗“弑兄”的细节。另有清末光绪时期的野史《烬余录》认为“太祖与太宗之间有较深的矛盾,但认为“烛影斧声”只是一次偶然性的突发事件。其起因是太宗趁太祖熟睡之际,调戏其宠姬花蕊夫人费氏(一说徐氏),被太祖发觉而怒斥之。太宗自知无法取得胞兄谅宥,便下了毒手。” 也是在此种说法中,有提到我们今天的主角——花蕊夫人。当然,此种说法包括《烬余录》这本书本身争议就很大,所以内容可信度不高,关于花蕊夫人与宋太祖和宋太宗具体关系,我们在后续再详细说明。

2.真兄弟继承大统

图片来自网络


在司马光《涑水记闻》的记载则极力为宋太宗辩解。据《涑水纪闻》记载,“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王继恩之误)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又遇医官贾德玄(程德玄之误),“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继隆使王且止其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隆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遂与俱进至寝殿。”下面这一段描述很有戏剧性:“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司马光上距太祖太宗不到百年,其人又是谨严的历史学家,(而且根据司马光和李焘等宋朝史学家证实,除皇帝和尚未出阁的皇子以外,按照宋代宫廷制度,其他男子是不能夜宿宫廷的,因此太祖崩时唯有宋后在旁,太宗不在宫中,自不可能如僧文莹《续湘山野录》所言弑兄),其言较可信。此说日后也为南宋学者李焘所采,编入《续资治通鉴长编》中。

当然,除了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以外,还有一种说法来佐证宋太宗之大位继承来自宋太祖之传,而非弑兄夺位。

图片来自网络



那就是金匮之盟,公元981年(太平兴国六年,宋太宗在位第六年),由宰相赵普公之于众,在《宋史》——《杜太后传》里面记叙:“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后病,太祖始终在旁服侍不离左右。太后自知命已不长,召宰相赵普入宫。太后问太祖:‘你知道怎样得天下的吗?’太祖曰:‘我所以得天下者,皆祖先及太后之积庆也。’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统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太后转过身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不可违背也。’赵普于床前写成誓书,普于纸尾写‘臣普书’。藏在金匮(同柜),命谨慎小心的宫人掌之。”意思即传位于弟赵光义,北宋官方文献中《实录》、《国史》等所记录和承认的“金匮之约” 也只是“独传约”。 此即金匮之盟的由来。据此,证明宋太宗赵光义确实是正统继位。

3.真假难辨之少淩野老拙见

不论是正史记载,还是野史之说,都证实的一点,就是宋太祖死后或死时,宋太宗确有进宫,不论是宋皇后不懂得政治手段还是太监王继恩的背叛,后续在宋太宗继位后,确实有记载宋太祖赵匡胤之子赵德昭(太平兴国四年自杀)和四子赵德芳(太平兴国六年病逝)之死,均与宋太宗有关,如未夺位,何须在五六年内肃清所有对皇位有威胁之人?如若赵普之金匮之盟属实,为何是在太平兴国六年才公布,而且还是在赵普为了东山再起之时才提出,不仅借机除掉了应该继位的赵廷美,还扳倒了政敌卢多逊,从而重登宰相之位。况且,金匮之盟本身就存在很多疑点。所以野老认为,夺位之说更可信,毕竟皇位对于人的诱惑力,足以让人做出弑兄杀弟之事,比如被大家所熟知的玄武门之变。而且宋太祖赵匡胤之死,因为后续宋朝多位帝王之史书编写,所以才有了逐渐统一的说法,即使真的有弑兄夺位之事,也不会在史书中真实记载此事。毕竟不论是宋太祖还是宋太宗,宋王朝都是赵家之天下,为了后续维护赵氏宗族的正统地位,后续的皇帝和史官也会竭力去编圆这个谎言。

人言历史不可信,均为胜者即正义。我们今天不论这兄终弟及到底是正统传位还是弑兄夺位,野老主要想跟大家聊聊,这件事与花蕊夫人的关系。

(二)花蕊夫人——一家女百家求

据史料记载,在五代十国之时,有三位被称为花蕊夫人。


图片来自网络

其一为前蜀主王建淑妃徐氏,成都人,宫中号为花蕊夫人,因其姐也为王建妃,故亦称小徐妃,姐妹皆受宠幸。后因与其姐交结幸臣,纳贿干政,导引后主荒戏失政,皆被后唐庄宗所杀。

其二为后蜀主孟昶的妃子,也姓徐(一说姓费),封为慧妃,青城(今四川都江堰)人,貌美如花蕊故称为“花蕊夫人”。孟昶降宋后,她可能被虏入宋宫。

其三是在清代学者赵翼《陔余丛考》中出现的,说这位花蕊夫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宫人,闽人之女,雅好赋诗。她于南唐亡后,被俘入宋宫,后为晋王所杀。人称“小花蕊”。

而今天野老想跟大家聊一聊的,是这第二位后蜀主孟昶之妃徐氏,也就是据说与孟昶、赵匡胤和赵光义三位皇帝都有关系的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徐氏由其父徐国璋献给孟昶,后成为最受宠爱的妃子,据说其最爱芙蓉花和牡丹花,于是孟昶命令人在成都大量种植,成都才有了“芙蓉城”的别称。花蕊夫人对孟昶也是钟情如一,虽后来被带入宋宫,但依旧思念孟昶,于是自绘了孟昶画像并进行奉祀,当不小心被宋太祖赵匡胤发现时,谎称为送子之神张仙,此事传到民间,到了晚清年代,人们把张仙男身像改为花蕊女身像,花蕊夫人被尊为送子娘娘。


图片来自网络

而花蕊夫人与赵匡胤的相见,据说最初是因为赵匡胤看了手下探子带回来的花蕊夫人画像,一见倾心,后续在后蜀亡国,孟昶携带家眷入宋朝宫殿时,赵匡胤一见到花蕊夫人本人,觉得美貌胜过图画千万倍,于是有了后续孟昶的中毒暴毙,花蕊夫人也被赵匡胤收入宫中,常常一下朝就与她缠绵在一起。另一种说法是,赵匡胤被花蕊夫人的才气所吸引,当问及后蜀灭亡的原因时,花蕊夫人说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的《述亡国诗》。


图片来自网络

虽然是在抱怨亡国之君选错了将领,抱怨士兵没有真正守卫家国,但也是在表达亡国之痛。赵匡胤听后并没有迁怒于她,反而被花蕊夫人的才气所吸引,据《全唐诗》记载收录的花蕊夫人的诗词有百余首,史料记载其“幼能文,善于宫词。”

再讲第三位皇帝,就是宋太宗赵光义,史料多记载花蕊夫人死于他手。北宋中期邵博的《闻见近录》中说,一日赵匡胤率亲王和后宫宴射于后苑,赵匡胤举酒劝赵光义。赵光义答道:“如果花蕊夫人能为我折枝花来,我就饮酒。”赵匡胤命花蕊夫人折花时,赵光义引弓将她射死,随后流泪抱着赵匡胤的腿说:“陛下方得天下,宜为社稷自重,远离酒色!”赵匡胤虽心中不快,却没有责怪他,而是“饮射如故”。北宋末年的《铁围山丛谈》则说,花蕊夫人归宋后,赵光义也十分喜爱她,但无从得手。一次从猎后苑,花蕊夫人在侧,赵光义“调弓矢,引满拟兽,忽回射花蕊,一箭而死”。

图片来自网络

不论以上哪种记载,都让人有些难以理解,赵光义如果真是怕宋太祖因为酒色而慌于政事,完全不必当面射杀花蕊夫人,可以有很多方式,况且史料和野史都记载,赵光义本身就是好色之徒,民间流传甚广的《熙陵幸小周后图》可能有假,但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和诸多记载他强行霸占小周后的记载,应该为实。所以如此之人,劝别人勿恋女色属实可笑。

图片来自网络

更可信的一种说法是花蕊夫人因为与宋太祖赵匡胤无后,而自己在被立为皇后的事情上,又没有后续的宋皇后的家族势力,所以为了自保而向赵匡胤吹枕边风,举荐赵德昭为皇位继承人,这就让原本为开封府尹,更有机会和实力继承皇位的赵光义下定决心要铲除异己,扫清继位的障碍,所以射杀了花蕊夫人。

图片来自网络

野老认为,赵光义可能因为贪恋女色,但更多是为了皇位,上边提到的第三位花蕊夫人也是死于宋朝晋王赵光义之手,可能有史料记载之勿,所以很多影视作品和后代小说,都有记载赵光义多次向花蕊夫人暗送秋波,确屡遭拒绝,可能由爱生恨,产生杀意,但是由此也证实了赵光义对皇位已经觊觎已久,也就为何有了最初我们提到的清朝野史记载,赵光义在殿前调戏花蕊夫人被赵匡胤发现后,弑兄夺位的说法。

(三)自古皇权常更替,缘何红颜成祸水?

不论花蕊夫人最终因何而死,我们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属实很难探求到事实真相,只能依靠史料就行推测和想象,但是也不难从中发现一个事实,封建王朝的礼教思想,在史料中贯穿如一的故事,亡国之女必有妖,从最早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褒姒,到商纣王宠爱的妲己,再到人们熟知的西施和貂蝉,还有白居易诗中“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玉环。于是便有了红颜祸水之说,感叹这几千年的历史,不论是为了巩固男性皇权地位,还是史官从众之流,都让人不得不感叹一句“自古皇权常更替,缘何红颜成祸水?”

当然,野老最后也说一句,并非为了近几年人们所谓的“女权”,也并非给谁洗白,纯属个人愚见,与各位看官饮一壶酒,聊一聊野史,以此消遣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花蕊   宋史   烛光   野老   野史   皇位   太祖   史料   朝天   夫人   说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