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的晚清对外抗争首场胜利-第二次大沽口之战

晚清因为闭关锁国,贫穷落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利益相继侵入中国,蓄意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清朝军队和英法联军发生了多次重大战役,战争主要可分为两个主战场,一个是广州战场,一个是天津战场。例如三次大沽口保卫战、佛山水道之战、张家湾之战、八里桥之战等。大部分以清朝军队失败告终,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中国和西方军事技术的碰撞。

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

在这些战役中,第二次天津大沽口保卫战的意义格外不同,是中国近代史上反抗外国侵略战争中的一次光辉战例,可以说是大清对列强的逆袭。第二次大沽口之战清军不仅以伤亡比1:10痛打英法联军,还创造了两项记录——击沉外国军舰的总吨位纪录,以及击沉外国单艘军舰的吨位纪录。(在整个清朝晚期,包括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军仅击沉过几艘鱼雷艇和汽艇。)

讲述第二次大沽口之前,我们先看看此次战役的背景:

第一次大沽口之战

1856年,英法分别以“亚罗号”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出兵中国,1858年(咸丰八年)4月,英法联军2700余人、舰船26艘,英舰15艘,舰炮356门到达大沽口外,提出公使驻北京,增开口岸,内地游历、传教自由,赔偿军费等侵略要求。

而清军这边更是重兵把守,直隶总督谭廷襄共在大沽口地区布置士兵近万人,设有144门大炮(都是300—10000斤的火炮),此外还有小铁炮(300斤以下)200门,用以近距离战斗。为何清军在大沽口布置如此多兵力呢?其一,英国公使文翰北上“告御状”和俄国公使前往北京等事件刺激,其二大沽口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大沽口位于海河的出海口,河道宽约500米,水深约5米,沿河而上行60公里便是天津,堪称天津的门户,而天津又是北京的门户,因此大沽口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不出意外英法联军可是仅仅花了2个多小时就占领炮台,自身只付出10余人阵亡的代价,虽然清军守台将士英勇还击,谭廷襄和直隶提督张殿元等高级官员率先逃跑,军心动摇,大沽炮台失陷,清军方面有游击沙元春等291人战死第一次大沽口之战清军脆败,让咸丰皇帝下决心整顿大沽口防务。26日,侵略军攻入津郊,随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

第二次大沽口

第一次大沽口之战后英法两国政府对《天津条约》所获权益并不满足,试图趁第二年换约的机会再次挑起战争,向清政府索取更多的利益。有意思的是咸丰皇帝通知英法联军从北塘登陆换约,可他们蛮横坚持经白河入天津进京换约,并要求清政府限期撤除白河防御。

第一次大沽口之战清军脆败,让咸丰皇帝下决心整顿大沽口防务,而且派遣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督办军务,全面负责大沽口防务。僧格林沁何许人也?清朝晚期名将,成吉思汗胞弟拙赤合撒儿的第二十六代孙,被称为"国之柱石",久经沙场所向披靡且忠勇朴诚,与曾国藩合称“南曾北僧”。

受命筹备防务的僧格林沁就对第一次大沽口之战的失败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经过一番思考之后,僧格林沁决定对清军的设备以及防御设备进行改革升级。添设大沽海口水师,并在被毁的炮台和营盘废墟上重建了大沽口防御设施在白河(今海河)南北两岸各建炮台3座,共安火炮60门,其中12000斤大钢炮2门,万斤大钢炮9门(相当于英军68磅炮),5000斤钢炮2门,西洋铁炮23门。所有炮台周围均坚筑堤墙,堤墙之外开挖壕沟,竖立木桩。又在海口设置三道拦河铁链,配置铁戗,安设木栅,连成巨筏,并加强了伪装。为加强翼侧的防御,在北塘地区整修了炮台,火炮增至24门,对北塘以北的营城亦设兵防守。在天津以东30余里的双港附近新建炮台13座,安设1200斤以下大小钢铁炮各81门,大大加强了纵深防御。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吸取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一次大沽口之战的经验教训,为大炮安装了可旋转炮座,能够在战时及时调整射击方向,虽然技术水平比不上西方火炮,但对于清军而言却是难得的技术改良。

“万事俱备,只等尔来”。1859年6月25日黎明,英军司令贺布率舰队向大沽炮台发动突然袭击,但由于大沽口水浅,再加上拦河铁链等障碍物的存在,联军只有12艘浅水舰艇能参与作战(英国浅水蒸汽炮舰11艘,法国浅水蒸汽炮舰1艘),从拦江沙向海口开进。计划是:炮舰冲过横江铁链,在炮台的上手占据有利阵位,以便两面夹攻,然后在炮舰火力掩护下,海军陆战队从正面登陆,迅速夺取炮台。

从凌晨到中午,英法舰队花费了半天时间才排除清军在河口设置的障碍物开辟通路,勉强抵达了大沽口炮台前方。咸丰皇帝为了不给英法进兵的口实,有“不要先开枪炮,以顾全大局”的禁令,所以英法舰队排除障碍过程中,守卫大沽炮台的中国官兵全部进行了隐蔽和伪装,炮台上偃旗息鼓,一位参战的英国士兵曾这样回忆道:“所有炮台像怪物似地沉睡在沙岸上,听不到它们的一点声音,也看不到什么旗帜。”

大约在下午2点30分后,海口第一道障碍物被拆毁,随后舰队向封锁海口的铁链逼进,耐心等待了大半个白天的僧格林沁当机立断,果断下令开炮,并调整炮位,大沽口南炮台左侧炮位首先发炮,随后各炮位纷纷树立起旗帜,打开炮垒的开口,将大炮推出,向英法联军舰船发射出一发又一发精准的炮弹。清军利用敌舰受阻于水中障碍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扬火力,不久多艘联军军舰被击伤,贺布本人也负了伤

双方炮战持续了整个下午,英法联军损失惨重,七艘英国军舰先后沉没、搁浅或竖起了停战旗。但是英法联军依然不甘心失败,在傍晚时分出动了陆战队,试图抢占炮台。但是此举却遭到更惨重的失败,大批英法士兵被打死打伤在炮台前方的壕沟和滩涂之间。

次日凌晨,英法联队才勉强撤出残余部队和军舰,逃出了白河河口,大沽口守军获得了完全的胜利。此次战役共击沉敌舰4艘、重创6艘(完全失去战斗力)、俘虏2艘,毙伤英军426人(据当代历史学家研究,英法联军伤亡为461人,其中英军战死81人,负伤345人,法军战死12人,负伤23人),俘虏英、美士兵各1人,英侵华舰队司令贺布受重伤。相比之下,清军仅32人伤亡(参战约2000-4000人),但是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均壮烈战死,大沽口的炮台轻微损伤。

实战之后,英法联军承认“中国人在瞄准射击和操炮方面已足以和训练有素的欧洲军队媲美”,这话多少有些过誉,但在大沽口一战中清军表现出来的战斗素质,确实是远超以往。

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胜利原因

1959年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后,僧格林沁本人曾经总结了这场战役:“该夷此次之败,率因骄傲欺敌。其意以为炮台营垒,垂手可得,水战失利,继之步卒。是该夷不信中国敢于一战”。在这样的军事思想指导下,加上“上申国威,下抒民望”的信念来激发广大爱国官兵的斗志,此战比以往的士气都高涨不少。

深入分析一下,除了士气高涨,第二次大沽口胜利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防御工事的修建——大沽口炮台的重新建造、装备上的升级换代、拦河设施的修建

②兵员素质的提升——对大沽军制进行改革、对士兵进行严格的临战训练和淘汰

③僧格林沁的计谋——“瞒天过海”结合“空城计”策略的灵活运用

但随后晚清还是颓靡不振,而第三次大沽口之战、第四次大沽口之战都以失败告终,清朝的灭亡以及晚清的屈辱不能说全是因为清军不堪一击,也许更多是因为政治原因把,面对一群贪腐的官员以及自私自利的慈禧太后,清军再勇猛也枉然,实在是可悲可叹!

#清朝#

#鸦片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英法   白河   咸丰   炮台   僧格林沁   海口   晚清   天津   联军   鲜为人知   清朝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