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朝没有发生过席卷全国,导致改朝换代的农民起义?

同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秦末有陈胜吴广起义,东汉有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有黄巢起义,元有红巾起义,明末有李自成张献忠,清末有太平天国。这些农民起义直接的推动了一个朝代的灭亡,一个新朝的崛起,然而宋朝却没有像它们这种规模的起义。难道政府招募流民入军作用这么大吗?

明末闯王李自成

宋朝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期,他的商品经济较前代无疑有了长足的进步。这应该归功于中晚唐时开始实施的两税法,将人口与土地做了切割。国家对人口流动的管制有所放松,官府也开始容许土地被买卖。

在这种情况下,宋朝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实不足奇,因为那符合朝廷允许的市场规律。相应的,地主们的规模自然也日渐庞大。以至于一些学者认为,北宋中期时就有70%以上的土地归地主们所有。也正因为如此,宋朝的农民起义数量非常之多,可谓是此起彼伏。

宋朝为何没有发展出超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一.宋朝吸取了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疯狂打压武将,并把地方行政权、财权、军权、监察权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国家的中央集权。同时,为了稳定政权,宋朝疯狂募兵,尤其是爆发灾害的时候,宋朝就会跑到灾区去募兵。

杯酒释兵权

我国古代大部分农民起义都是因为老百姓不堪压迫和自然灾害的冲击,而自然灾害是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导火索。宋朝把灾区的不安分因素给清除了,把可能引发农民起义的青壮年都招募去当兵吃粮了,受灾地区自然不会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

实际上,由于宋朝经济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宋朝对百姓管控的放松,农民以及市民都开始流动起来,人们不是搬到城里就是跑去经商甚至出海当船员。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稀释了长期固定和依赖土地的农民数量,使得起义者找不到足够的响应者。像方腊这样的起义,核心往往是以走私商贩为主,部分地下宗教成员为辅。同时,宋朝官员非常忠心能干,他们能够轻松扑灭随时爆发的小规模起义。所以,在宋朝想搞农民起义真的太难了,想席卷全国更是可能性不大。

宋朝的海外贸易取得空前绝后的发展

二.宋朝是个非常开明宽容的朝代,而且文化昌盛,不管是读书人还是老百姓都非常爱国,素质也非常高。宋朝不兴文字狱,不杀文人,风气较为宽松,政治非常清明。遇到事件,官员、学生、百姓可以上书言政,百姓有一个较为通畅的宣泄压力、上达天听的渠道。所以宋朝的官民矛盾较小。同时,由于宋朝自开国以来,长期面临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民族矛盾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严重的外患掩饰了内忧的问题,老百姓对游牧民族的不满和恐惧远大于对政府的不满,所以宋朝虽然屡有农民起义,但规模都很小,反而是当外敌入侵时,很多国民自发组织起来对抗外敌的侵略。不得不说,外部矛盾确实是转移内部矛盾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富庶的朝代,宋朝人的生活质量是非常高的。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是空前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比以前有了极大地提高。宋朝不仅大部分国民能够填饱肚子,很多人甚至开始享受富人甚至官员才有的生活。比如出行,很多人出行开始坐轿子,这在以前可是达官贵人才有的享受。老百姓富足了,闹事的自然就少。就是有小股的农民发动起义,老百姓也不会跟着起义军跑,谁会放着富裕舒适的生活不过跑去造反。

《清明上河图》直接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

四.宋代高薪养廉,官民对抗小。宋代实行高薪养廉,虽然官吏远远达不到清廉的地步,但是相对富足的生活,在客观上减少了官员对百姓的盘剥,官民之间的对抗性比较小。而且有宋一代名相辈出,赵普,寇准,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范仲淹都是宋代名相,名相治国,自然百姓受惠。

五.宋代也偶有起义,但规模不大。有宋一代,民间也爆发了很多小规模的农民起义,比如宋江,方腊,田虎等,特别是两宋交替之际,中央政权式微,军阀各自为战,金兵南下进犯,也造成了很多啸聚山林,占据湖泊的农民起义,但是两宋之际,名将辈出,很快将起义军剿灭,一般都是收编,走募兵的套路。

历史上最不像起义的起义,目的是为了被收编获取编制

大家在学习历史的说话,大多看到了其他朝代的强大时刻,唯独宋朝,孱弱不堪,备受大家责骂!其实,从百姓角度来说,宋朝才是最幸福的时代,赵匡胤或许军事能力一般,但开创如此一个超级文明的大宋,也是千古一帝般的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农民起义   宋朝   改朝换代   朝代   宋代   老百姓   官员   土地   规模   百姓   自然   全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