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楚争霸:孙武一战封神,伍子胥鞭尸三百

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天下动荡不安,诸侯互相征伐,实力为王是这个时代显明的特征。

就拿周室来说,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由于他生前特别宠爱庶子姬朝,就嘱咐心腹在自己死后拥护王子朝继位。

但国人不买账,依照周礼拥护太子姬猛继位,是为周悼王,为东周第十三任君主。

周悼王刚刚继位,王子朝就发动叛乱,自立为王,幸好得到晋国的救助,周悼王才赶跑王子朝。

可惜经历惊吓的周悼王很快离世,于是晋国拥立周景王的另一个嫡子姬匄继位,史称周敬王,为东周第十四任君主。

此后周敬王与王子朝冲突不断,由于晋国支持周敬王,王子朝被迫逃到楚国,临行前带走了周室的全部典籍,据说这也是造成老子不得不隐退的原因之一。毕竟作为周室的藏室史,不能对着一屋子空旷发呆吧。

楚国支持王子朝,晋国支持周敬王,两周相争不断,直到十多年后,趁着楚国陷于危机,周敬王趁机派人在楚地杀死王子朝,这才为周王室几十年的动乱画上句号。

周敬王(配图)


周王室就是天下的缩影,整个世界,晋、楚两强争霸的总体格局依然没有变,战乱和争斗依然没有停息。

为了牵制楚国,晋国开始扶持吴国,给吴国送去兵车、武器,还派出大量军事人才,帮助吴国练兵。

吴国地处东南偏远荒凉之地,随着晋国的扶持,吴国渐渐崛起,开始和楚国相对抗。

此时楚国是楚平王当政,早已没有了爷爷楚庄王的雄心壮志,他为政昏庸,生活腐化,竟然去偷儿媳,把太子逼走他乡。

这还不算,楚平王又听信小人费无极的谗言,杀了太子的老师伍奢全家。

伍奢一家被杀,只有儿子伍子胥逃脱,成为漏网之鱼。

也正是这条侥幸逃生的小鱼,却掀起了春秋后期的滔天巨浪,让原本平静的江湖沉浮不定,让原本命定了的历史变得面目全非。

楚平王(配图)


伍子胥的爷爷正是楚庄王时代的伍举,他冒死劝谏,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故事也成就了他贤臣的名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世代忠于楚国的名门贵族,却遭到被屠灭的惨剧。

所以伍子胥逃亡后,心中仇恨的火焰一直熊熊燃烧,报仇成为他忍辱负重、苟活下来的理由。

然而,他的仇人可是超级强国的君主啊。就像向美国总统复仇一样,不说要面对多少困难和危险,而成功的机会又有多大呢。

伍子胥(剧照)


伍子胥是个很聪明、很理智的人,仇恨的怒火并没有让他迷失方向。

他知道楚国是大国,扳倒它岂是易事,一定要找实力相当的国家来进行,于是他去了郑国和宋国,但这里是楚国的势力范围,而且力量和楚国差了千百倍。

他又考虑去晋、齐、秦等国家,又觉得这些狡猾的老牌强国并不是那么好听话,而且和楚国隔了千山万水,复仇的路太遥远了。

经过再三权衡,他最终选择了初出茅庐、蒸蒸日上的吴国。

春秋后期形势图


到吴国后,他就觐见了吴王僚,献出兴吴灭楚的计划,但却得不到认可,被认为是公报私仇,对吴国没有好处。

伍子胥只能将仇恨在心中深埋,经过观察,他发现吴国的公子光有雄心大志,而且根正苗红,原本吴王的位置应该由他继承。

公子光也是有异心的,而他的异心一下子就被蛰伏的伍子胥捕捉到了,于是伍子胥开始辅佐公子光,暗中策划帮公子光即位。

伍子胥暗中收罗了许多江湖异士,企图刺杀吴王僚。

当时春秋战国有四大刺客,专诸和要离是其中的两位,竟然都被伍子胥寻到了,并把他俩推荐给公子光。

专诸气力巨大且有情有义,是一位敢于赴难的勇士。

要离身材瘦小容貌丑陋,但足智多谋,胆大如斗。

作为有勇有谋的剑客,俩人可谓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要离(配图)


暗中准备八年,机会终于来临。

公元前515年,楚平王病死,楚昭王继位。

吴王僚趁楚国国丧之际,让自己的两个弟弟带重兵攻打楚国,结果被困楚境,不能回军。

国内空虚,公子光抓住时机,请吴王僚到家中赴宴。

知道宴无好宴,但为了缓和俩人之间的矛盾和猜忌,吴王僚还是带着大队护卫前去参加。

戒备甚严的宴会上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当专诸捧着烤好的鱼来到大堂时,鲜美的气味已经弥漫整个会场。

吴王僚很高兴,正准备大快朵颐,没想到一条明亮的光线飞速穿透自己的脖颈,专诸竟然从鱼腹之中抽出早已藏着的匕首(鱼肠剑),刺杀了吴王僚,而专诸也当场身亡。

随后伍子胥又派要离刺杀了吴王僚的儿子、吴国第一勇士庆忌,国内再也没有人能威胁到公子光。

专诸刺吴王


公子光马上自立为王,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吴王阖闾。

携扶立巨功,伍子胥被拜为相国,也终于有机会实现自己灭楚、报仇的宏大计划。

伍子胥知道,消灭强大的楚国可不是说说就能成功,必须具有真正的实力才行,于是结合吴国实际,伍子胥定下富国强军的变法大纲。

伍子胥任用贤能、奖励农商,还花巨力修建了姑苏城(今苏州),这些都是针对吴国的缺失所采取的正确做法,也完全符合阖闾实现天下霸业的指导思想。

一些列措施很快使吴国兴旺起来,现在唯一遗憾的是,吴国没有能够统领雄兵,跨越千里而战的军事人才。

也许伍子胥的志向感动了老天,就在这个时候,上天将一代兵圣孙武送到了他的身边。

吴王阖闾


孙武的祖上是陈国的公子完,因国内动乱,陈完就投奔到齐国。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陈完的后代已经成为齐国的高官望族。

家族一步步发展壮大,不断开枝散叶,渐渐分为了陈氏、田氏和孙氏三支,其中孙氏就始自于孙武的爷爷。

在齐景公时代,田氏联合鲍氏,把栾氏和高氏给打垮,成为齐国的显赫大族,田氏的族长田穰苴担任了齐国的司马,掌管全国军队,成为当时著名的将军。

田穰苴做了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一件事,那就是将千古第一兵书《司马法》进行了完善。虽然该书经过春秋多国司马的不断修订,但后人普遍认为田穰苴贡献最大。

这个田穰苴正是孙武的叔父。

受家庭的熏陶,年幼的孙武从小就将《司马法》了然于胸。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还喜欢研究具体的战法,从二十岁开始,他就离开家乡,去了许多国家,了解各地的山川地势、风土人情。他到过许多古战场,体会身临其境的战场环境,将现实和书中的记述逐一印证,将无数个细节在脑海中一一推演。

虽然没有经历过实战,但他丰富的阅历,他所站的高度,他的努力刻苦让他的战争素养突飞猛进。虽然只是一介平民,但是胸中却有百万兵甲。

孙武(剧照)


历经多年游历,孙武回到家乡,此时的齐国也正在经历绝大多数国家面临的窘境,国内望族激烈争斗,四大家族田氏、鲍氏、高氏、国氏已经公然开战。

田穰苴死后,作为外来的田氏家族与齐国其他大家族之间的矛盾越发激化,稍有不慎,整个家族将万劫不复。

权谋和内耗非孙武所愿,最终他决定离开齐国去他乡发展。

一路游历,孙武来到吴国,隐居在山明水秀的姑苏城外。

在这里,静静的光阴和舒适的环境,让他能够静下心,将自己半生的经历和见悟整理出来,影响世界的《孙子兵法》就此问世,当然这时候还被称为《兵法十三篇》。

这部兵书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含战略运筹、作战指挥、军事地理、特殊战法(火攻、用间)等内容,共十三篇,六千多字。

开篇第一句,孙武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是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生死、国家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的。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书中认为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孙武更是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认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伐谋是兵法的上策,瓦解对方的谋划,或者直接让对方谋划计策的人消失。其次伐交,使敌人落入孤立无援之境,迫使其屈服和投降。最后是伐兵,迫不得已才出兵,因为劳师动众,死伤无数,代价太大。攻城是下下策,也是最愚蠢的做法,不到万不得已不能使用。

可以说是从准备到开始,从开始到结束,这本书将战争的来龙去脉研究了个彻彻底底,为的就是不战则已,战则必胜。

这些理论和观点在当时第一次被提出,可谓是石破惊天,领先于整个时代。

孙子兵法


书成之日,恰逢公子光发动政变称王,伍子胥作为相国辅佐。

伍子胥昼夜无眠,忧心复仇大业,在大力营建姑苏城时,伍子胥深入乡野视察,在泯泯众生之中,发现孙武这个与众不同的人。

孙武虽然衣着普通,但是器宇不凡,行坐间露出凛然不可侵犯的王者气势。

经过攀谈,伍子胥欣喜若狂,马上意识到这个叫孙武的人,就是自己苦苦守候的,能帮自己完成复仇大业的人。

毫不犹豫,伍子胥立刻带着孙武去见阖闾。

伍子胥拿出孙武的兵书让阖闾看,阖闾可是久经战阵的人,看后当即大惊失色,沐浴更衣后亲自接见孙武。

孙武和吴阖闾讨论如何带兵打仗,每

阖闾和孙武(配图)


陈述一篇兵法,阖闾都不由自主地称赞,如饮醍醐、茅塞顿开,内心喜不自禁。

俩人忘了吃饭和休息,聊的话题越来越广。不知不觉谈到了天下第一强国晋国的内政,阖闾想知道孙武在政治上的见解,就问道:“晋国的大权被范、中行、智、韩、魏、赵六家世卿所掌控。依将军之见,最终晋国会落入哪家之手呢。”

孙武根据自己的游历和见闻预测说:“六卿之中,范氏,中行氏两家会最先败亡,接着是智氏,然后是韩、魏两家,晋国最终会落入赵氏之手。”

阖闾对此很感兴趣,就问他为何会这样判断。

孙武回答说:“我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是根据他们封地内亩制的大小,收取租赋的多少而做出判断的。为了发展壮大自家实力,六卿纷纷革新亩制,按田亩征税。范氏、中行氏两家以160步为亩,智氏以以180步为亩,韩、魏以200步为亩,赵氏的亩制最大,以240步为亩。亩制小的,民众的负担就大,亩制大的,民众负担就小一些,负担大的会比负担小的更容易会失去民心。所以范氏、中行氏和智氏会先撑不住,韩、魏坚持的时间稍长些,而赵氏会更长久,因此将来晋国都会归属于赵氏。”

晋国形势


阖闾听完大受感触,对孙武更是佩服不已。

孙武的这番论述虽然只是预测,然而历史证明他的预测几乎和真实的历史完全相符。

过不了多久,晋国会重新洗牌,中行氏、范氏最先灭亡,随后智氏也被韩、魏、赵三家联手灭掉,晋国最终一分为三。

虽然孙武论断赵氏将独有晋国,与历史有一定偏差,但对晋国未来发展能有如此精准的判断,也足以证明孙武见微知著、明见万里了!

在谈到迫在眉睫的吴、楚争霸时,孙武为阖闾认真分析了楚国的形势。

首先在政治上,孙武认为楚国政坛没有团结一致的核心,人们得过且过,遇事推诿,这不是一个强国应有的水准。

其次在军事上,孙武认为弭兵大会后的长期和平,已经消磨了楚军的斗志和士气,更重要的是偌大的国家,竟然找不出一个善于带兵的名将。

楚国貌似强大,其实外强中干。

就此,孙武提出自己的建议:要吴军分为三部,轮番击楚。

当吴军的第一支军队袭击楚军的时候,楚国必定全军出战,则吴军回撤,而楚军返回时,吴军的第二支部队又攻入楚境。这样以车轮战法疲惫楚军,待楚军不堪其扰麻痹大意之时,大举攻楚必定成功。

阖闾听了心里愈加敞亮,信心倍增,对孙武大加赞赏,并任命他掌管全国的军队。

从此后,阖闾视伍子胥和孙武二人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对内大力发展生产,对外和楚国死扛,要一举成就吴国霸业。

伍子胥向阖闾推荐孙武


此后数年间,吴军按照孙武的策略,连年扰楚,迫使楚军被动应战,疲于奔命。

吴军还经常出兵敲打楚国扶持的越国,同时给楚国制造吴国不会大举攻楚的假象。

同时,吴国还实施反间计,、放出风声说吴军谁都不怕,就怕楚国英勇雄武的子常。楚昭王听信谣言,开始重用贪鄙无能的子常为令尹,楚国的军政更加衰败。

公元前506年,晋国看到楚国的腐化,邀集齐、鲁、宋、蔡、唐、卫等18个国家的国君在昭陵(今河南省郾城县东)会盟,宣布晋、楚弭兵之会的盟书作废,晋国是中原唯一的霸主

吴王阖闾当即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决定伐楚兴吴。

阖闾亲自带着伍子胥、孙武等将领亲自出征,以弟弟夫概为前锋,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由淮河溯水而上,直趋蔡境。

在这里吴军弃舟登陆,会和唐国、蔡国联军汇合,绕过楚国防备森严的东部边境,自楚国北部进入进入楚地。

一路急行,大军很快深入楚国腹地,挺进到汉水东岸的柏举(今湖北黄冈附近)。

子常率领二十万楚军在汉水两岸列兵对阵,并分兵绕道吴军侧翼发动袭击。

这原本是一个非常好的防守反击策略,子常却犯了狐疑的老毛病,他害怕侧翼夺得功劳,于是在合围之前先下手为强,率领楚军渡过汉水和吴军决战。

此时的吴军竟然变得不可战胜,对子常迎头痛击。

这一战,是春秋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二十万楚军被吴国全歼,史称柏举之战,

之后吴军乘胜度过汉水,又连续五战击败楚军,一路向郢都(今湖北省荆州市)扑去。

楚昭王急忙带领亲信匆忙逃到随国避难。

柏举之战


公元前506年年底,吴军一举拿下楚国都城郢都。

就这样,号称春秋超级大国的楚国竟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被人端了老窝,这不仅是楚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也是春秋时期的一大奇观。

吴军攻占郢都后,到处烧杀抢掠。

阖闾带头霸占了楚王宫和大量的珍宝美女,又命令吴国将士进占楚国相应级别的大臣府邸,霸占其财产和妻女。

伍子胥找到楚平王的坟墓,开棺并鞭尸三百(有人认为是鞭墓),以解自己埋藏将近二十的仇恨,并到处寻找楚昭王,欲杀之后快。

伍子胥鞭尸


攻楚一役,吴国虽然兵力上处于劣势,但是能够以弱胜强,以寡敌众,千里奔袭,最终取得全面胜利,也奠定了整场战役的指挥者孙武兵家至圣的地位。

回顾整个春秋的争战史,几乎再也看不到力量比对如此悬殊,却又畅快淋漓的大战,也几乎看不到能够望其项背的其他战役。

在吴国取得大胜之后,孙武的头脑还是很冷静的,楚国庞大的疆域和人口绝不是吴国,一时半会儿能消化的,因此建议吴王尽快撤军。

然而被胜利和仇恨冲昏了头的阖闾和伍子胥却迟迟滞留,不肯离去。

孙武一战封神


看着燃烧的郢都,寒风中流离失所的的难民,狼烟下的妻离子散,孙武的心忍不住颤抖。

他问自己,难道这就是自己期盼的胜利吗,难道这就是自己一生为之努力的结果吗?望着夜色中的冰凉的星空,他在营地外孤独地坐了一夜,心中再无年少离家时的壮志。

新年来临的第一天,整个郢都彩旗飘飘,钟鸣鼓乐,今天正是吴王大封功臣的日子。

阖闾高声宣布册封,孙武赫然是第一个,然而整个大殿却静悄悄地,没有人回应。

吴王连唤两声,仍然不见孙武的影子。直到此时,人们才知道,孙武已经离开了,他驾着一叶扁舟,去了不知名的地方,就此归隐,从此这世间再无兵圣。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孙武隐退后,吴军没有撤退,仍然四处出击。

楚地烟尘滚滚、遍地哀嚎。粮食被烧了,田地被毁了,屋子被霸占了,而伍子胥对已故楚平王“鞭尸”的行径,更是引起了楚国人强烈的不满和仇恨。

对于伍子胥的复仇,后世争论很大,有的人认为伍子胥一身才华,却用来毁灭自己的祖国,是最可耻的叛徒。

也有人认为伍子胥是可怜的,他也是受害者,是迫不得已的,是逃亡的苦,是重如泰山的父母恩情,让他走上这条不归之路,让他那熊熊燃烧的仇恨之火,放肆地毁灭了一切。

伍子胥

伍子胥曾经的好朋友申包胥隐藏在山里,得知伍子胥鞭了楚平王的尸身,就派人责备伍子胥。

伍子胥当然记得申包胥,逃亡的时候他曾经对对申包胥说过“我必覆楚国”的狠话,而那时的申包胥则勉励自己说:“努力吧,伍君,愿你早日报得大仇!”旋即又目光坚定地说:“子能覆之,我必能兴之。”

面对申包胥的责备,伍子胥毫无愧色,他回话给申包胥说:“当年你能理解我的仇恨,如今我也没有忘记你的志向和你曾经的豪言壮语。现在我灭了楚国,努力吧,申君,愿你实现兴楚的理想!”

申包胥和伍子胥不愧是朋友,两人身上有着相似的倔强性格。

申包胥立即出山,一路马不停蹄地跑到秦国求救。

刚到秦国就被拦在城门外不让进,申包胥就在墙外哭了七天七夜,滴水不进,终于感动了秦哀公。

待接见之时,申包胥又细细地将秦、楚两国的渊源和友谊一一道来,并警醒秦哀公,吴国是晋国扶植起来削弱楚国的,如果楚国灭亡,秦国能独抗强晋吗?晋国和吴国联手打击的下一个难道不会是秦国吗?

考虑到秦国的利益,秦哀公决定发兵救楚。就这样,申包胥以自己的坚毅打动了秦哀公,为楚国赢得强劲的外援,史称“哭秦庭”。

申包胥


公元前505年春,秦哀公命大将子蒲、子虎率秦军南下助楚复国,秦楚联军接连打败吴军,还灭亡了吴的盟友唐国。

就在这时,吴国背后的越国也趁火打劫,越王允常听说吴王阖闾在郢都,吴国内部空虚,于是率军攻打吴国。

而夫概看到吴军损兵折将,阖闾却滞留楚国不肯撤离,于是便擅自逃回吴国,并自立为王。

内忧外患下,阖闾被迫离开楚地,引兵东归。

同年九月,楚国终于复国,但是经此一难,楚国已经元气大伤,特别是楚人心理上受到的巨大打击久久难以平复。

#历史#​#中国历史人物#​#头条历史#​#历史有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晋国   吴王   汉水   秦国   楚国   姑苏   封神   司马   吴国   齐国   公子   孙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