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城反击战:美国史学界的“伤疤”,志愿军歼灭美军最多的一战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10月19日第38军率先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境内,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一场举世瞩目的大战一触即发。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有许多给后世留下深刻印象的战役,其中有一场不得不提的战役就是歼灭美军最多的一战——横城战役。本期视频,就和大家聊聊这场让彭老总都难以抉择的横城反击战。

横城战疫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进程中,总共有五次大的战役。在中国军队率先发起的三次战役后,原本在朝鲜境内如入无人之境的联合国军节节败退,不仅丢弃了原先占领的朝鲜北部大部分领土,甚至连朝鲜的都城汉城都被迫放弃,防线退回到三七线之后。

志愿军的英勇善战让世界震惊,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颜面扫地。狂妄自大的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得知消息后甚至咬牙切齿地放出了要使用原子弹这样的狠话,在世界政坛引起了轩然大波。虽然出于种种原因,杜鲁门的狠话并没有兑现,但是联合国军指挥部无疑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于是在第三次战役刚刚结束后不久,气急败坏的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发起了反击。

1951年1月25日,美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第四次战役拉开了帷幕。虽然前三次战役均由志愿军发起,也取得了辉煌战果,但也同时大大损耗了我军的战力。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当时国力的孱弱,后勤补给出现了严重的短缺。一方面,抗美援朝的准备并不充足,不仅是武器装备短缺,甚至有几支部队连御寒的棉衣都严重不足。再加上随着战线的前移,补给线的不断拉长,使得后勤问题愈发的严重。另一方面,派去迎战的志愿军并不是最适应当地环境和天气的东北野战军团,导致很多因天气导致的非战斗减员。

反观美军方面,在经历了前期的三次战役后,虽然损失惨重,但是毕竟有美国雄厚的国力作为后盾,兵员和装备都得到了大量的补充。在抱着“一雪前耻”的心理下,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迅速展开了全面的反扑。面对美军的强大攻势,志愿军节节防御非常的被动。为了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志愿军总部决定要进行一次强有力的反击战,以求打破战场上被动防御的局面。于是彭老总精心设计了一次西守东攻的作战计划。

横城战疫

按照彭老总的设想,志愿军西线收缩防御,将战线收回到汉江北岸阻击美军,延缓美军推进的速度。在东线则是示敌以弱,让东线美军加快挺进的步伐。战役的初期,作战计划实施得非常顺利。由于我军东西两线防御强度的不同,两路美军的推进速度产生了一个微弱的差异。在整个战线上,东线美军形成了一个突出部。此时整个作战计划的意图已经达到,志愿军经过一番力量积蓄后反击的时机终于到来。如果整个作战计划顺利实施,将东线美军突出部一鼓作气拿下,不仅东线美军的攻势被彻底击溃,侧翼暴露在我军攻击范围的西线美军也将动摇,攻势也将不攻自破。

然而在这个时候,志愿军指挥部却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决策。美军突出部虽然已经形成,但是却集中在了两个点,横城和砥平里。到底该先打哪一点,志愿军指挥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是主张先攻击横城,理由是横城驻守的军队大部分是战力孱弱的韩军。以优势兵力迅速占领横城,以此为支点再攻打砥平里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此意见深得兵法大家一致倡导的“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要点,身为总指挥的彭总也是持此种意见。

但是此时还有另外一种意见,部分指挥员坚持相较而言,砥平里的位置更加重要。在地理上,砥平里更加靠西,是东西两路美军的中心点。率先拿下此地,相当于立刻切断了两路美军互相支援的道路。一旦率先攻打横城,那么得到消息的美军迅速增援砥平里,再想打下那里的难度就将大大增加。

这两种意见的代表就是当时志愿军指挥中的两位二号人物,韩先楚和邓华。志愿军副司令员,西路集团军指挥员韩先楚主张先打砥平里之敌。他认为该处之敌,孤立无援而且兵力也较少,这样有利于减轻西线志愿军作战的压力。作为东集团指挥员的邓华则持相反意见,他认为横城之敌虽然兵力较多却是战斗力低下,如果放弃这种可以大规模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机会,将会后悔莫及。双方各持己见,彭老总一时间也难以决断。

砥平里战役

7日,彭老总终于下定决心电报各部,集中三个军的力量率先进攻砥平里。但同时他在电文中强调: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解决战斗,避免出现攻而不克,待周围敌军援军赶到形成持久战的战局。然而在此电文发出后不久,他又改变了主意,因为他深感在砥平里武装到牙齿的近十个营的美军主力实在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再加上美军绝对的空中优势,彭总还是无奈的放弃了砥平里这个诱人的选择,下定决心用相对较弱的横城守军重拳出击。

由上述电文可以看出,最终彭总还是出于对美军砥平里军力及装备的顾忌,选择了更为稳妥的方式。

1951年2月11日,横城战役正式拉开了帷幕。第42军在短暂的交锋之后,迅速突破重围,第124师更是“兵贵神速”占领了上物安里、726.6以及531高地等地区,并在12日之时赶到了石子洞等地,向广田方向展开进一步的攻击,而第117师则抵至夏日地区,以便断了南朝鲜军第八师的后路。另外第42军还将南朝鲜与横城指挥所之间的联系切断了,这就方便了我军后续的进攻。另一边,第40军也不负使命,成功地将第8师预先的战略部署打乱,并将8师的第10团以及第21团基本歼灭了。

可以说到这个时候,朝鲜军第8师已经被志愿军分割殆尽。到了晚上,40军的118师更是直接从正面进行突破,一个团从中穿插过去,将李奇微的21团歼灭。这被西方军事学家评价为“新奇的险棋”更是全歼了美军的一个炮兵连,成为在抗美援朝中美军牺牲人数最多的一场战役。

朝鲜战争 志愿军俘虏美军

经过20多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基本歼灭了驻扎在横城的南朝鲜第8师的3个团,美2师1个营外加4个炮兵营,另歼灭南朝鲜第3师,第5师各一部,一举攻占横城。这场战役后,联合国军战线被迫后撤26公里。据中方统计,战斗共消灭美军及南朝鲜部队12000余人,缴获火炮100余门,火箭筒122具,各种枪支6200余支,坦克7辆,汽车550辆。中朝联军损失对比联合国军约为1:3。

美国方面向来公布的战争损耗数字与中方相差甚远,但奇怪的是在此次横城战役中,却拿出了几乎和中方完全一致的数据。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即后来的朝鲜战场总司令马修·李奇微在回忆录中感触颇深地写道,在林肯诞辰前发动的这场攻势,让我们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以至于南朝鲜军队几乎把中共的士兵看成无所不能的天兵天将,随时有可能出现在自己的身后,完全丧失了在夜间防御的信心和勇气。这样的情绪甚至一度在美军中也扩散开来。

在横城反击战中,志愿军抓住了难得的机会,对敌孤立的突出部实施了突袭。在战役中,志愿军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多次进行了大胆的迂回包围和分割战术,让美方措手不及,空有强大的后援乃至无限大的空中打击优势却只能无奈的吞下败果。无论是从过程还是结果来看,横城反击战对于志愿军都是一场十分精彩的胜利。而直到现在这场战役都成为了美国史学界不愿提及的“伤疤”。

在横城战役大胜之后,随后进行的砥平里攻击战中,因为志愿军缺乏攻坚的重火力,而美军也吸取了横城失败的教训并充分利用了两次战役的时间差,大大增加了砥平里的防御强度及兵力这就导致了在后来砥平里战役中,美军是以生力军对战已经产生了不小损耗的中朝军队。

朝鲜战争

而朝鲜战场的特殊性又使得优势进一步向美军倾斜,因为美军即使是疲惫的军队也能重新得到充足的弹药及兵员补给,而中朝军队的粮食弹药乃至预备队相较而言就显得杯水车薪。在1951年2月13日至2月16日,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最核心的一场战斗砥平里战役打响。在这次战斗中,志愿军先后投入近4个师的兵力发起进攻。在美军的强烈抵抗和密集的炮火支援下,苦于没有足够的攻坚武器,最终志愿军不得不撤出了战斗。

因为要完成整个战术意图,砥平里早晚要打。砥平里战役若是在前,以我军的英勇善战加上暂无补给匮乏的拖累,兵临城下之时恐怕美军指挥部都来不及抽调周围部队增援。美军也不会在有了横城战役之后的小心谨慎,砥平里周边的防御工事也不会紧急加固。综合这些因素,若是砥平里之战在前,鹿死谁手就未可知了。而砥平里战斗结束后,运动战时期宣告结束,整个朝鲜战场进入了固定防御时期。最终,志愿军还是凭借着钢铁般的意志最终取得了抗美援朝的全面胜利,让不可一世的美军在停战协议上签字认输。

而这场歼灭美军最多的一战——横城战役也成为了史册中的一颗明珠,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更应该牢记这些先辈在艰苦的战争中曾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此也谨以此文献给我们最可爱的人,没有他们卓绝的斗争和努力,就没有现在伟大祖国波澜壮阔的新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志愿军   南朝鲜   美军   指挥部   史学界   朝鲜   东线   反击战   国军   我军   美国   兵力   伤疤   战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