栲栳山村的美丽传说

(通讯员 张德敏 韩延吉)


在三河东北部的燕山余脉前,有一个村北、东、南三面环山,形若栲栳。亦指由柳条编成的容器,形状像斗,也叫笆斗。栲栳之内五谷丰登,为形其状,去其吉利,古名栲栳山。

栲栳山是由数座山峰围合而成的一个半圆形的较大空间,里面孕育着山水田园美景。一峰一溪、一草一木、一树一石,无不彰显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钟灵造化。

村东高耸的山峰叫磕头岭,峰顶平坦开阔,自东北向西南走势,主峰恰似一个刀切馒头,四周峭壁如同刀砍斧剁一般,一湾溪水从磕头岭西侧的山峰间蜿蜒而出。

在众山怀抱中,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名为栲栳山村。建国前为一个行政村庄。建国后,一分为四。从东南至西北的依次顺序,分别为栲栳山一村、二村、三村和小栲栳山村。四个村共有1000余户,3700余口人。

资庆寺遗址


资庆寺的来历

清朝入关后,建立了以北京为中心的政权。清代的皇亲贵族“跑马”占圈,所到之处非我领地。

时,栲栳山及其附近的山地、良田均被一镶黄旗的王爷圈占,辟为山庄墅院,委派一梅姓人员管理。

那梅姓人是一个非常坏的主管。欺压百姓,为非作歹,横征暴敛,为害一方。后来,被人告发到王爷那里。玩野派任进行明察暗访,掌握了大量的证据,要将他治罪。谁知,梅姓主管闻讯,为掩其罪过,把私自侵吞的钱财拿出来。打着为王爷祈福的幌子,在磕头岭主峰上,建了一座“资庄寺”又请一干僧人打理寺庙,用花言巧语赢得了王爷信任。王爷一高兴就饶恕了他。

“资庄寺”开光这一天,王爷特意赶来观摩。梅主管为讨王爷喜欢,还特意请来舞龙、舞狮、高跷、小车十不闲等诸道花会前来助兴。王爷看了,十分满意,决定以后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都要举行演出,以示庆贺。同时,将“资庄寺”改名为“资庆寺”,并划出100亩土地作为寺产,其收入作为演出的费用。自此,资庆寺住持为了办好每年一次的演出活动,特意扶持了各道演出班子,每年农闲要进行专门练习,并订立会规,由专门的总会头进行演出管理。

住持见栲栳山民风淳朴,百姓忠厚老实,就一改梅主管盘剥百姓的做法,而是根据年景,与耕种庙产的农民口头约定交给寺院多少粮食。并将这一经营方式立为寺规,世代沿用下去。

火神庙遗址

火神庙传奇

却说资庆寺住持的俗家在山东淄博一带,那里种植一种木瓜海棠,红花金果,成熟后,虽不能食,却也芳香异常,经冬不坏。每年正月十五的演出,他都托人从老家带来木瓜海棠,作为主要祭品。后来,为了方便就让人捎来木瓜海棠秧苗,栽植在庙产磕头岭下的山坳里,并派专人负责管理。

坏透肠子的梅主管知道了这件事,就派人偷偷地挖掉了寺外的木瓜海棠秧苗。住持见了被毁的秧苗,伤心不已,明知是梅主管所为,却也奈何不了他。

正在无计可施之时,来了一位须发皆白、学识渊博的老和尚。得知原委后,他给住持出了一个主意:“不在庙田种植木瓜海棠,只保留庙内的苗木。另外再建一座‘火神庙’”。并说,“梅煤同音,火可克煤(梅),火亦可克木,可镇住梅主管的煞气。”

“那,火不一样可以克掉木瓜海棠树吗?”住持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不会的。木瓜虽然属木,但它是海棠。海棠与‘海塘’相近,它又属于水果,加之成熟后呈现金色。正应了‘真金不怕火炼’吗?!”

说来也怪,自从火神庙建成后,梅家的家业就一点点败落了。最后,那位梅主管流落他乡,不知所终了。

栲栳山四个自然村全景(右侧高耸的是灵山塔)

二圣庙

栲栳山村环境优美,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到了清代后,村里出了一文一武两个大姓人家。其中,周姓人家重武,行侠仗义;刘姓人家偏文,设馆庠学。其时,正大兴建庙立祠之风。周、刘两家以桑梓为念,便与村里长辈商议,两家合力在村内建庙堂一座,以护佑乡里。

不料,在庙宇建成后,在庙内供奉谁?双方闹的互不相让。

周姓认为当供奉武圣关羽,忠义为先。刘姓则认为应当供奉二郎杨戬,理由是为人不仅要忠义,还要尽孝道。

就在双方各持己见,很难统一之时,正在家省亲的刘廷栋(武举人,曾任知县)认为关公和二郎神都是大忠大孝之人,都值得后人学习和敬仰。便出了个主意,将关公、二郎两位神祗供奉在一个佛龛里,共尊孝道、忠义。

两族人士本对刘廷栋心悦诚服,闻听此言,深表赞同。于是,在建好的庙宇内供奉了两位尊神。并取名为“二圣庙”。刘廷栋亲自为庙宇题写了一幅对联。联曰:一座连双圣真君大庙,千秋共两人孝子忠臣。

建好后的“二圣庙”香火不断,全村人和睦相处,谦恭有礼。可惜的是庙宇在抗战时期毁于战火。

社火节

社火节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社火”起源于上古时期的一种祭祀活动。人们为战胜野兽而生存,常在猎兽之后聚会扮兽庆贺,教育后代树立智、勇、谋的本领。追溯“社火”起源,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原始歌舞有着渊远的关系。古时,宫廷和民间有逐鬼的祭祀仪式,称之为“大傩”,是一种带有巫术性的舞蹈。传入民间后,演变为乡村祭神、娱神、迎神的赛会,并加进杂戏杂耍表演。

清乾隆年间,栲栳山社火十分鼎盛,成为四个友邻村为“社火”组建的各种形式的花会组织。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群众要举行盛大的、热闹非凡的“社火”活动。到了冬闲时节,各个分会就召集和组织排练节目。正月十四进行预演。然后,在各村进行巡演。

正月十五这一天的下午,各道花会在栲栳山村西的娘娘庙前点卯,然后依次向村东磕头岭进发,列队迎候“神火”。

在磕头顶的山下,要放上各类干燥的木棒子,堆成高大的四边形干柴架,架上放上红、黄、蓝、白、绿五彩布条。其中,红色代表红火、黄代表大地、白代表白云、兰代表蓝天、绿代表生命。木架周围再放上点火用的火盆子。

到了下午3时(申时),各道花会的演出人员便在村西的娘娘庙前集合,然后各道花会人员便举着会旗向磕头岭进发。到了山下,各队派出3个未婚的棒头小子为取火童子,带着一米多长的点火棒(上缠着棉花,包裹结实,并蘸上煤油)去上山的火神庙去取圣火。其余人员则在山下依次排开,列队迎候。

此时,会旗猎猎,锣鼓喧天。山山资庆寺的和尚们吹响法器,敲起木鱼,钟碧声、咏经声此起彼伏,声震天地。住持带领取火童子依次进寺跪拜“火神”。一般为舞龙的先拜、舞狮的后拜……各道花会井然有序,丝毫不乱。

得到“神火”的取火童子,立即举着已经点燃的火把,快速跑步出寺,向山下跑去,边跑边摇动火把,火花随之飞舞。随着众取火童子一条龙式快速向山下移动,成为一个长长的火龙,甚是壮观。

“神火”引接下山后,霎时,鞭炮声、锣鼓声和欢呼声响彻云霄。随后,在神火的引领下,舞龙、舞狮、高跷、小车会、跑旱船、地秧歌、十不闲等各道花会,依次进村表演。各家各户和沿街店铺为迎接“神火”,还在门前摆上茶桌。有的人家还要拾捡散落在地上的灯火,引燃手上灯笼里的蜡烛,悬挂在自家的门前或院子里,寓意“神火”到家,消灾祛病,日子红火,生活幸福。村民观赏各道花会的精彩表演,一直到午夜。

栲栳山社火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设立“社火”协会,总会头任会长。操持演练节目和筹集经费、采买服装、置办器械等事宜。抗日战争时期,资庆寺和火神庙毁于战火,“社火”活动也被迫停止。

新中国成立后,栲栳山“社火”得到恢复。因火神庙已毁,活动取消“取火”后的“散灯火”一节。

“文革”期间,栲栳山社火被当做“四旧”被取缔。

改革开放后,栲栳山“社火”得到重生。现时“社火”演变成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又因栲栳山村已一分为四个行政村。除每年正月十五由总会头集中进行演出外,其余活动都由分会自行组织演出。

栲栳山“社火”传承人:

第一代:李 姓(名字不详)

第二代:李 义

第三代:孟广勤

第四代:王 荣

第五代:周云山

第六代:孟召明

节日里的欢庆锣鼓 节日里的欢庆锣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栲栳   忠义   火神   社火   住持   花会   王爷   木瓜   山村   海棠   演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