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开创了人类改造世界的先河

大禹是怎样深得人心的呢?主要是他治水的功劳。这是一件惊世骇俗的原始社会末期的伟大工程,以至于19世纪初的法国学者雷缪塞这样惊叹地说:“大禹治理了两条大河”,它们的流速等于、而宽度几乎等于美洲的那些大河,并把成百条河流的大水引入10万平方里格以上的土地上这一壮举,使这位名垂青史的汉学家称赞中国人是“一向培植和尊重知识的民族”。

大禹治理水患,确实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工程,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福祉,成为古代中国人民力量和智慧的象征,直到1000多年后的春秋时期,鲁国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当时的一个名叫刘定公的人还说:“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意思是说,禹的功劳实在他给人类的遗惠影响深远。假如没有禹,我们早成为鱼虾了。史学家们还考证,在我国古老的铜器铭文里,也有关于禹治水的记载,说他是“平水土定九州的人”。这说明禹治洪水是一个源远流长、广为流传的神话。

神话往往与现实相通。神话中曲折地折射出历史的真实。史学家范文澜用唯物史观分析了大禹治水的历史意义:禹是古帝中被崇拜的一人。许多古老民族都说远古曾有一次洪水,是不可抗拒的大天灾。独在黄炎族神话里说是洪水被禹治得‘地平天成’了。这种战胜自然的伟大精神,是禹治洪水神话的真实意义。

禹和黄帝一样,是一个被我国古代神话所美化和夸大了的人物。他的事迹实际集中了我国上古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高贵品德。传说中,他到了30岁还迟迟不结婚,一直过着单身的生活,为的是集中精力把洪水治好,在治水途中邂逅了涂山氏族长的女儿涂山女娇,也赢得了她的芳心,结婚后不到四天,他就匆匆离开了新房,赶去了治水的地方。

古书上还记载,大禹在治洪水时亲自扛着簸箕和铲子冒雨前进。他在外面待了13年,三次回家都没能回去。涂山女娇日夜思念丈夫,每天都向禹治水的地方远望,可是望穿秋水也见不到禹。她朝思暮想,时时刻刻都在期望禹的归来,也在担忧禹的安全。最终化作一块望夫石,立在涂山的东面,那是大禹治水的方向。而大禹的手和脚上也都长满了厚厚的茧子,指甲也被磨掉了,腿上的汗毛也被拔掉了。还不到老年,他就得了一身的病。但是他仍是一瘸一拐地来回在治水工地上指挥。

禹的舍己为人精神永远被后人传诵着,成为我国人民优秀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在我国许多地方,都留下了关于禹的遗址。河南开封有“禹王台”,传说他曾在治水时住过这里;河南禹县有"禹王锁蛟井",相传禹曾在此降服作恶的蛟龙。浙江绍兴有"大禹庙"、"大传说他晚年在此大会诸侯,以身殉葬。此外,山西河津县还有“禹门口”、夏县“禹王城”等,相传禹曾凿山治水,诸如此类的遗址,无不说明人们对上古治水英雄的怀念与敬仰。

禹治理水患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关于这次治水,有许多有趣的传说。比如,浙江省绍兴的古名会稽,就是禹时留下的地名。会稽有座山原名茅山,因为禹曾在这里商议治理洪水,此山遂改名“会稽”(聚会商议)。河南三门峡,相传禹治理黄河时,把一座挡河道的山劈成数段,使河水分流,穿过三个峡口,好像三道门,后来就称为“三门峽”。长江上游的巫山三峡,也有禹治水时留下的遗迹。禹把这条不称职的龙斩首示众,所以巫山县至今还有“错开峡”、“斩龙台”等名称。

十三年的治水,禹终于制服了洪水,由于他的功劳和无私,人民推举他为舜的继承人。舜死后,禹便成了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首领,但他仍旧勤恳地工作,经常到各地巡视水情,后来死在会稽。至今,在浙江绍兴,还留下了“禹穴”这个古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河津   大禹   大河   水患   大禹治水   史学   河南   先河   功劳   洪水   人类   神话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