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使用黄老之术 为何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

一、文帝时期

汉文帝时期由于从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仅仅20多年的时间。从春秋战国到秦朝统一中国,再到楚汉相争,最终刘邦统一天下,一直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战争,老百姓无法休养生息,国库没钱,老百姓也没钱。

西汉初期消除异姓王,导致各个地方的藩王叛乱,七王之乱后,长年累月的打仗,民生凋敝,急需休养生息。

黄老之术讲究无为而治,所谓无为而治并不是说没有作为,而是尽量沿用前朝的政策,稍作改动,这样下来民间就不用老是揣测上层的政策,朝令夕改对生产力的提高没有好处。

文帝崇尚文治天下,他实行了很多开拓性的仁政措施。

汉文帝

公元前179年,文帝初登基,废除了连坐法。根据秦法,一人有罪,全家连坐。

公元前178年,废除了诽谤罪和妖言罪。

公元前167年,废除一项苛法:肉刑。肉刑包括很多,比如:黥刑(在犯人脸上刺字)、劓刑(割鼻子)、断脚、断趾等。

文帝期间,尽可能少的变更政策法令,不搞大规模化运动,节省民力,减少政府扰民的行为。再就是轻徭役、薄赋税。

霸陵

文帝非常俭朴,从他死后的陵寝就可以看出来,霸陵平平无奇,没有高大的墓,也没有金银作为陪葬品,只有一些廉价的瓦器。

二、景帝时期

公元前157年,文帝过世,他的儿子刘启继位,就是文景之治中的汉景帝。

汉景帝刘启无论在人格修养上还是政治才干上,都没法跟他的父亲相提并论。不过他的优点在于有自知之明,他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父亲遗留下来的仁政传统,使得民间继续可以休养生息。

汉景帝

他只是把文帝时期的政策继续实行,在一些小的地方进行了修正。

比如文帝时期废除的肉刑,改为了笞刑,就是打板子,但打板子没有规定用什么,以及打的时候力度等,导致很多人本来只需要刺字而已,结果被打死了。

景帝下令,先是降低了打的次数;二是规定只能用竹片制成,并且必须削平竹子突出的节;三是规定只能一个人打中途不能换人。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景帝还是继承了父亲宽厚人性化的管理传统。

最终成为了后世一直赞颂的文景之治。

三、汉武帝时期

公元前141年,景帝过世,自己的儿子刘彻继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武帝。

汉武帝与他的祖父刘恒、父亲刘启性格截然不同,刘彻崇尚武功,比较富有激情,他的性格更多的继承了母亲王娡。

王娡

七国之乱后,地方诸侯的势力遭到空前打击,这为汉武帝时期的高度君主专制以及独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武帝继位后,政治环境有了很大的不同,首先中央集权程度的加深,皇帝的专制力大大加强;其次国家经过文景两朝的发展,财富大幅增加,国力十分强盛。

这些元素再加上汉武帝的勇猛进取之心,国家的政策也渐渐的由无为而治变为积极进取。

儒家思想取代黄老之术也就成为大势所趋了。

儒学虽然强调仁政,但它恪守君臣之道、强调社会等级,本质上儒学更像是披着仁政外衣,更加拥护独裁的学说。

四、其他学说

黄老思想崇尚寡欲,清静无为,主张节省财力民力,真正能实行黄老思想的帝王并不多见;

墨家思想则有平民化的倾向,扶弱除强,强调社会正义,更多反应基层百姓的声音,帝王肯定不喜欢。

法家思想推崇君权,固然迎合帝王所好,但赤裸裸地标榜权力,容易引火烧身,秦帝国的迅速没落就是一例。

儒家思想既标榜“仁义”,又强调“尊卑”秩序,这就容易为帝王所接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最终其实西汉政治思想上的一次重大变化,也是对自由思想的一种遏制。

最终儒家思想影响了后面的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禁锢了平民的思想,也让封建社会陷入了无限循环的替代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汉武帝   肉刑   文景之治   罢黜百家   时期   仁政   儒术   无为而治   休养生息   公元前   帝王   思想   政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