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红利发展,唐代时期的和亲外交

在我国封建王朝中能够真正和少数民族和平相处的朝代唯有唐朝做的最好,不能说唐朝和少数民族完全和平相处,但唐帝国与周边政权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和平交流却是最繁荣的。

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唐朝是如何团结周边各民族的,亦或者说唐朝对外的民族政策是什么?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一、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政策

唐朝是一个民族开放性和包容性极强的时代,它对周边各民族的政策几乎都是一视同仁、一律平等,李世民更是尊重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即使战败的少数民族也得到了安稳的生活。

不过,和平交流大战略不变动的情况下,细节上来看唐朝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政策还是存在一定区别的,这种区别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分别是武力威别北方少数民族,和秦怀柔西北少数民族政权。

隋末唐初北方草原上有突厥、室韦、契丹、薛延陀等部落,这些人统一称之为蒙古对大唐有着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强大的突厥部落更是多次南下入侵唐朝。

针对与北方民族的关系唐太宗的手段十分的强硬,他花费多年的时间养精蓄锐以武力来抵抗突厥等部落的入侵,最终达到一种武力威慑下的和平状态。



1.对普通百姓的拉拢

贞观年间,唐太宗曾派遣李靖多次出征蒙古征讨,一次次的主动进攻把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击溃,在唐军战斗力的威慑下诸多政权成为唐朝的附庸、藩国,北方草原上的军事威胁基本被解决。

武力征服后便是拉拢,这一种政策主要体在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拉拢游牧民族百姓共享唐王朝发展的红利,还有一个就是拉拢、分化少数民族部分贵族统治者。

相比较之下草原民族的经济水平比唐王朝要低得多,为此唐朝在北方边疆设立了贸易市场,草原的牛羊马匹等可以和中原的粮食铁器进行稳定交易,在这样和平的经济发展下蒙古部落的生活水平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当老百姓的生活有了保障且过得十分惬意,又有多少蒙古人愿意再度与唐朝发动战争呢?甚至于有些蒙古人为了维护这种稳定的生活还主动加入唐军保卫家园。



2.对部分贵族的分化、拉拢

对于蒙古上层贵族唐朝的政策一边分化、一边拉拢,比如投降的突厥中有部分人依旧希望复兴突厥的辉煌,但也有一部分人希望维持与唐朝既定的和平。

对于支持和平的人唐朝会给予一定的支持帮助他登上大汗之位,这样一种分化手段不仅使得突厥内部力量不断消耗,而且还有利于唐朝对突厥人的监督。

比如,东突厥野心不改的贵族曾想要暗中偷袭大唐,结果这件事情被蒙古其它部落的人提前举报了,唐王朝直接扑灭了东突旧势力反叛的苗头。

对于真心归入大唐的蒙古贵族,李世民不仅允许他们可以在长安地区买房置地,还允许他们可以通过考试进入唐朝的官场,东突厥颉利可汗就曾获得李世民允许在唐朝担任武将。

随着这样一种恩威并施手段的推移,蒙古和唐朝的边疆线形同虚设,蒙古人、唐人之间不断通婚进一步促进了民族的交融、深化了民族间的大团结。

这样一种通婚关系使得唐朝和蒙古民族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态势,双方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牢靠,汉朝百年不曾解决的北方之患被李世民于一代人解决了。

著名诗人王维曾这样描写唐朝的盛况“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确在李世民的统治下唐朝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和平相处,促进了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才有了那样的景象。

不过,如同上述所言李世民对待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北少数民族大战略相似可细节方面却有着不同之处,怀柔的和亲政策是李世民对待西北少数民族的主要手段。

二、对西北少数民族的和亲怀柔政策

吐蕃和吐谷浑是唐朝西北一带威胁最大的两个政权,唐朝的国力虽然远远超过这两个政权的综合实力,但因种种因素不得不改变以往的恩威并施手段,和亲成为了最后的选择。



1.**公主、金城公主嫁入吐蕃

**公主是唐朝皇室分支血脉,吐蕃**干布前来唐朝求亲时李世民将**公主送入西藏和亲,**公主也受到了西藏人民最高的待遇,**干布甚至还专门为她修建了历史上有名的布达拉宫。

作为和亲的**公主并不像皇朝内部的公主娇生惯养,她在西藏和亲期间不断传播唐朝的文化思想,还把唐朝先进的农业、工业和医药技术传入西藏,带动了吐蕃和大唐两国的发展和平。

根据史料的记载,吐蕃和唐朝的蜜月期双方十几年没有打过仗,吐蕃国内充斥着唐风甚至于贵族、百姓都向往唐朝的风俗文化,可见**公主入藏所带来的积极意义有多大。

**公主死后唐朝和吐蕃出现了短暂的冲突,唐朝以强大的实力先后两次战胜吐蕃,吐蕃又一次派遣使者来长安求亲以维护双方的和平安定,金城公主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入吐蕃的。



相比于**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和亲的事情鲜为人知,但是她为吐蕃、大唐两国之间的和平,以及两国之中百姓所作出的牺牲却是不可磨灭的。

最初吐蕃和唐朝的战争并没有因金城公主入藏而缓和,从开元二年到开元十八年的16年里吐蕃以各种手段入侵唐朝,两国边境线上的冲突一触即发。

最终唐朝派遣了大量的军队与吐蕃展开旷日持久的战争,强大的唐朝胜多败少、势微的吐蕃胜少败多,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得不向唐朝求和。

求和的过程中金城公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辈分上来说她的儿子是唐朝皇帝的外甥,从努力程度上金城公主多次派遣使者到长安送乞和信。

开元十八年吐蕃彻底臣服于李隆基的统治之下,吐蕃和唐朝持续了16年的战争结束,双方再边境线上设立贸易的市场迎来了又一次的繁荣盛况,唐朝与吐蕃于战火中修好金城公主功不可没。



2.弘化公主入吐谷浑

从某个角度来说唐朝和亲外交史的开端是弘化公主入吐谷浑,她比**公主入藏还要早一年的时间,考古人员曾再吐谷浑发现弘化公主的墓志铭:“颠承荣于不朽,庶传芳于未闻”,简简单单的12个字体现着弘化公主的地位之高。

吐谷浑位于吐蕃和唐朝之间的夹缝地带,虽然地理环境相对贫瘠但战略价值却十分的重要,易守难攻且刚好处于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上。

隋文帝就曾为了与吐谷浑的和平进行和亲,如此吐谷浑便成为了隋朝的藩国,隋朝覆灭后吐谷浑脱离中原地区的掌控,而后不断向四周扩张土地与唐朝战争频发。

唐太宗执政期间曾多次想要以强大的武力解决,大量的粮草、精兵强将甚至已经准备就绪,但考虑到吐谷浑和西突厥的扩张关系,以及武力并不能长期解决这一个战争问题。



思虑再三李世民决定效仿隋文帝进行和亲,当然采取和亲战略的同时李世民依然不忘记军事上的威慑,经过谈判双方最终达成了一致,于贞观十四年弘化公主入吐谷浑嫁给慕容诺曷钵为正妻。

唐初吐谷浑的经济、政治文明开化程度非常低,农业和畜牧业依旧处于早期野蛮文明状态,经济发展、科技技术完全落后于同时期的唐朝。

弘化公主入吐谷浑带去了大量的先进文明改变了当地的落后状态,弘化公主和亲期间吐谷浑和唐朝的关系一致十分融洽,甚至于唐朝还有其它贵族之女嫁给吐谷浑君王的两个儿子。

龙朔三年,本就国力衰弱的吐谷浑内部陷入政治混乱,再加上周边政权的不断入侵,持续百年的吐谷浑政权彻底瓦解,弘化公主的和亲使命结束而后搬回大唐境内。



三、北方与西北方的外交政策为何不同

无论在何时战争对任何一国都是杀敌一千而自损八百,它既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又得不偿失,既然如此唐朝为何不像对待吐蕃、吐谷浑一样通过和亲与突厥求得和平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从历史角度来看,草原上的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农业文明一直都是敌对的状态,而中原王朝与西北政权大多存在的是利益纠纷,前者以战争解决最直接彻底,后者以和亲就能够达到和平的目的。

这样说也不难理解,自秦汉以来中原王朝对西北政权的统治基本存在于名义上,大部分的需求是丝绸之路带动王朝内部的经济发展,而商业经济的发展则需要一个很好的外交环境。

西北政权多如牛毛且混乱不堪,以战争手段直接介入虽然很简单,可这样和平的局面又能够维持多久呢?这个问题可以参考明朝对西南地区的统治。



战争出力不讨好则不入和亲,吐谷浑、吐蕃作为丝绸之路上两个重要的强大政权,唐朝若是能够维持与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那么丝绸之路上的稳定则无需担忧。

简单来说,西域诸多若是阻碍唐朝在丝绸之路上的贸易等于需要面临吐蕃、吐谷浑和唐朝的三重威胁,也正是因为如此唐朝统治西域的百年时间里西域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动乱。

当然,和亲政策下唐朝也秉承着军事至上的思想,纵览唐朝的外交几乎都是发生在军事战争之后,如此才能保障外交上的主动权。

参考文献:《唐书》、《资治通鉴》、《唐代“和亲”的历史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吐蕃   金城   吐谷浑   蒙古   突厥   红利   唐代   唐朝   少数民族   政权   外交   和平   时期   公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