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大国:千年已去,汉礼的特征与发展

引言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有着非常完备的礼仪制度和社会风俗,中国礼教的形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社会引导的结果。

直至今日,中国人依旧以汉人自居,由此可见,汉朝的思想文化对国人来说产生了巨大意义。

汉礼的形成既满足了统治者的需要,也维护了大一统国家的稳定性,汉朝时期周礼富兴,统治阶级制定了一套完备的礼俗文化,深刻的改变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习惯。

君臣、夫妻、兄弟、男女都必须做到恭敬谦和、尊卑有别、伦理有道,不论是家庭,朝廷还是社交场,汉礼的影响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这种独特的礼仪文化,赋予了东方大地特有的神秘感。

汉朝时期的礼仪文化祭根植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为生产生活所用,而且还衍生出了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统治者的需要和偏好促成了汉朝礼制文化的兴盛

当年秦始皇一扫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秦始皇无疑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但是由于他好高骛远,居功自大,做出了许多错误的政治选择。

秦始皇为了发展军事、享受生活、追求长生不老、歌功颂德,做出了诸多修长城、建陵墓、炼丹药、建宫殿之类劳民伤财的事情。

秦始皇的所作所为确实增强了秦王国国力,但是却引起了百姓的高度不满,增加了百姓的生活压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民间出现了一大批例如陈胜、吴广、刘邦、项羽之类的反王,多年后,刘邦推翻秦王朝,建立了大汉王朝。

他休养生息,注重民本思想,为礼乐文化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在提起刘邦的时候,所关注的大多都是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但是却没有注意到这位平民天子在文化上同样倾注了大量心血。

由于刘邦出身于平民,少年时经常与混混混迹在一起,所以他的身上一直带着“鲁莽”“市侩”的标签。

人们很难将他与印刻着阳春白雪标志的礼乐文化联系到一起,不可否认的是少年时期的刘邦确实没有时间、也没有意愿去欣赏温文尔雅的礼乐文化。

但是随着刘邦的起义事业越来越成功,他也关注起了礼仪尊卑之事。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天,刘邦正在床上坐着洗脚,郦食其突然求见,刘邦一边听郦食其说话,一边继续差遣两个侍女为他洗脚,刘邦本想边洗边听边聊的,但是郦食其却尖锐的指出了他的错误

刘邦听了郦食其的话,不仅没有心生反感,反而还心悦诚服地夸赞了他,并整理好衣物,向他道了歉。

刘邦在登基称帝的过程中,招纳了许多文臣、儒生,并在他们的影响下学习了繁琐的礼仪文化。

登基后的刘邦不仅在身边的影响下阅读了大量经典书籍,而且还经常在批阅奏折、议事之时引经据典。

刘邦立下储君后,曾写过一本名为《手敕太子》的书,讲述了自己对读书的认识变化。

刘邦在登基数年之后,对舞、乐表现出了高度的兴趣。

《汉书·礼乐志》中“高祖乐楚声”的“乐”字就传神的描述出了刘邦推进汉朝礼乐文化的意愿

刘邦作为楚声的杰出传承人,创造性的把楚声这一地方艺术融进了汉朝礼仪文化体系中。

在他的影响下,汉朝宫廷对全国各地的音乐曲调,呈现出了兼容并蓄的包容态度。

刘邦所采用的基本政策是“休养生息”,他为了发展文化,以博采众长的态度拓展了礼乐文化的边界,对宫廷礼乐史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刘邦对于礼仪文化的重视不仅体现在舞乐,更体现在祭祀方面

自刘邦斩蛇起义以来到刘邦驾崩身亡,他这一生举办了大大小小多次祭祀仪式。

《史记·高祖本纪》载,

这表明刘邦在祭祀的过程中曾频繁的敬祭家乡社稷

其二,《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初起时部众,

蚩尤对于刘邦来说有着非常特别的意义,汉高祖六年,刘邦下令将祭祀战神蚩尤的仪式纳入了朝廷的日常祭祀中。

其三,《汉书·高帝纪》记载高帝十二年,

这表明推崇汉文化的刘邦,还成为了中国封建皇帝中祭祀孔子的第一人。

除此之外,刘邦还会频繁的敬祭民间诸神、上天五帝、农祖后稷。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祖先,而中国人又注重敬重祖先,所以他的个人意志极大地推进了汉朝礼仪文化发展。

汉朝的礼仪文化能有后期的蓬勃,与汉高祖刘邦知错能改、读书学礼、崇礼尚礼的行为有极大的关系。

刘邦在汉初“上层建筑”的杰出建树为西汉礼仪文化的发展创立了坚实基础,立下了不朽丰碑。

汉朝礼制逐渐成熟,思想特征凸显

班固在创作《汉书》的时候曾说,

这句话表明,刘邦当年为了维护统治,团结民众,让政治家和思想家合作开创了礼制兴起的局面。

但是礼制在汉初时期还未成大业,礼制的真正确立是在文景之治期间。

正如班固在《汉书·景帝纪》所言,

西汉中期是汉代礼制思想确立的重要时期,彼时,汉武帝重用董仲舒,使得当时社会呈现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

董仲舒将儒家传统思想与汉代社会相结合,开辟了新的封建礼制道路,深化了人们对礼制的认识,规范了礼制制度。

虽然说汉朝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他们并没有摒弃掉其他学派的学说。

历史现实证明,在汉朝独尊儒术的框架下,其他学派的学说依旧存在,并没有被禁止,只不过没有成为治国的主要方略而已。

正是因为当时的学术风气兼容并包,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制得到了更好的传播。

汉朝文化兼容并包,具有很好的适应性与弹性,汉朝礼仪主要包括汉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四个方面,礼仪的具体细则可分为立容、坐容、行礼、迎宾、宴请

立容和坐容主要是为了规范人的站姿和坐姿,汉朝的站立标准是身形挺直,两眼平视,双手放在胸前并藏在袖中。

在凸显对对方重视的情况下,人的腰部可进行一定程度的弯曲,大概在30度左右。

坐容要求人的膝盖并紧,脚背贴在地上,双手自然放松,垂放在膝盖,两眼注视前方。

行礼分为行揖礼和拜礼,只在特定场合中会出现,迎宾顾名思义,意为主人待客之礼,主人要尊重客人,客人要做到客随主便。

迎宾的过程中,主人会在房门口迎接客人,并站立于客人的右侧为客人带路,介绍家中情况。

主人在迎宾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拐弯或者不平处,也应该给予客人提醒,直到将客人带至餐厅或客厅后。

看到他坐下,才能开始谈论具体事宜。如果到访客人多的话,主人还要负责安排座次。

宴请指的是主人宴请宾客时的情景,主人应该尽地主之宜,对宴会进行简短说明,对菜肴进行简单介绍。

而客人则要对主人表示感谢,并在用餐时注重仪态规范,避免失礼。

汉朝礼仪极具哲学思想、艺术美学,是中国的宝贵财富,汉朝的礼文化及包含着哲学思想、美学、伦理、道德并为人们设立了社会规范,范围极广。

汉朝礼仪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在高等院校中被频繁运用,因此许多高校都曾开办过相关课程和讲座。

汉朝礼仪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根植在中国人民生产生活中,国人在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做到正确传承、敢于批判、推陈出新,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

应该如何将中国古古典礼仪文化与当今时代相结合,应该如何让当代人更好地学习礼仪之美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寻。

参考文献:

1.《汉书》

2.《礼》

3.《史记》

4.《手敕太子》

5.《明史纪事本末》

6.《论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史记   礼制   礼乐   泱泱大国   汉书   汉朝   刘邦   祭祀   礼仪   客人   特征   千年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