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前发生了两件怪事,打破常规,至今还让人匪夷所思

#头条创作挑战赛#

从秦王扫六合开创中央集权制,到1912年清帝退位,雄韬伟略者劈开旧世开创的新王朝,在传承几代人之后走向覆灭。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史中,总离不开盛衰兴亡的周期规律,然而明朝却发生了十分诡异的事情,打破了这个规律。

形形色色的末代君王中,当属明代的崇祯皇帝最为特别,与众多沉溺于“后庭花”中自取灭亡的亡国之君们不同,崇祯皇帝算是一个清正廉洁、忧国忧民的明君。可为何他励精图治17年,却还是阻挡不住亡国的结果?

之所以说崇祯帝朱由检是一个明君,是因为从后世流传的资料来看,一众史学家都认为他克己复礼、勤于朝政,并没有什么直接性的错误。但他生在一个混乱的朝局里,内忧外患同在,明朝之所以灭亡,其实都源于崇祯帝的一念之间。

明朝末年的那个新年,崇祯帝忧郁难解,因为李自成刚在西安宣布成立大顺朝。面对来势汹汹的起义军,崇祯帝心中有一个最佳方案,那就是迁都南京。要知道明朝一开始就定都在南京,只是朱棣将都城迁到了北京,实际上南京的皇宫依旧保留着一套形制,以防北方出现战乱。

可崇祯帝想是这么想,却不敢跟大臣们商讨此事。从北京迁都南京,虽然能躲避侵略,但也相当于放弃了大半的江山给李自成。崇祯帝自认为明君,不想在史书上留下个懦弱昏君的名声,他希望引导朝臣们自己主张南迁,最好是能联合上书要求南迁,到时候他就顺水推舟地应下此事。

可崇祯帝期望的局面却始终没有出现,而李自成一众则越逼越近。从这里不难看出崇祯帝此人的一个致命缺点,固执多疑,不愿相信朝臣。其实刚上任时,他是一个极其理想主义的人,明朝末期贪污腐败现象疯涨,崇祯帝没有去找根本原因,反而是期望用说教的方法让朝臣自省。

但祸根出在政治架构上,又岂能靠说教解决?明朝刚建立时,朱元璋制定了许多中央集权措施,废丞相、设六部、严惩官员腐败等,这些措施一直沿用到了末年。监察机构的官员们又叫言官,言官专门负责考察其他官员的品行,一旦有行贿现象,都难逃言官法眼。

但到了明朝末年,言官内部也出现了腐败现象,监察御史们借着职位之便行敲诈勒索之事,甚至出现了“官职买卖”的交易,却无人管制。久而久之,朝中的风气可想而知。而崇祯帝却没能发现这一漏洞,只是用道理和群臣纲常教育群臣。

这不仅没有解决腐败问题,反而让崇祯帝沦为群臣眼中的“迂腐之人”,而崇祯帝眼见说教不成,也日渐认为这些官员已经无药可救了。一来二去地,君臣之间全无信任感可言。

久而久之,崇祯帝对官员的信任越来越弱,最甚的时候,他在一年之内更换了50位内阁学士,朝中上下人心惶惶。官僚机构如此频繁的变动,又如何能够保证丝滑运行?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直逼大同城,要求崇祯帝主动投降让位。此时的崇祯帝若是应了,那他或许还有一线生机,但他再一次卡在了自己的脸面上。

主动投降,这多伤脸面,崇祯帝思来想去拿不定主意,而李自成那边则是直接等不及了一举攻进内城。眼见大势已去,崇祯帝命人将皇子藏匿于民间,自己则带着皇后及一众妃嫔自尽,明朝正式宣告灭亡。

至此,不难看出崇祯帝是一个性格极其复杂之人,他勤勉有加、忧心国事,继任之后提倡节俭朝政,克制着自己不要步入昏君后尘,从态度上可以说是明君标配。但他的性格却注定了他无法做到治国有方,他执拗多疑、刚愎自用,在紧要关头又显得优柔寡断,缺乏帝王之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明朝   崇祯   昏君   打破常规   朝臣   群臣   朝政   亡国   多疑   南京   怪事   匪夷所思   官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