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混乱中保持冷静


官渡之战前,袁绍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曹操则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并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军事实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当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昌时,曹操部将大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曹营中军心浮动,人心惶惶,是降是战,一时之间争论四起。就连曹操自己也心存忧虑。此时谋士郭嘉和荀或,对曹操详细分析了曹、袁之间的强弱劣势。他们指出,曹操在硬实力方面,无论是兵力、土地、资源等的确都远非袁绍的对手。但是当年楚汉争霸时,项羽实力虽强,却终究不敌刘邦的谋略,更何况现在袁绍有“十败”,曹操有“十胜”。

所谓的十胜,第一是“道胜”;袁绍礼仪繁多而杂乱,为其形式所羁,而曹操出于自然,因时因事而制宜。第二是“义胜”;袁绍割地称雄,形同叛国,而曹操拥戴天子,名正言顺。第三是“治胜”:袁绍政令松弛,所以无以御下,而曹操宽猛相济,治理合宜。第四是“度胜”: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多猜忌,任人唯亲,而曹操则唯才是用,用人无疑,在气度胸襟上胜过袁绍。第五是“谋胜”:袁绍临事无策,优柔寡断,而曹操机警果敢,随机应变。第六是“德胜”:袁绍沽名钓誉,手下都为浮夸之士,而曹操以诚待士,手下多为忠正务实之人。第七是“仁胜”:袁绍怀妇人之仁,却看不见民间疾苦,而曹操却对天下大事考虑周详,恩德施乎四海。第八是“明胜”:袁绍惑于谗言,而曹操则明辨是非。第九是“文胜”:袁绍是非不分,毫无标准,而曹操坚持是非,责罚分明。第十是“武胜”:袁绍用兵喜好虚张声势,不合兵法,而曹操则用兵如神,拥有以寡击众之能。

听了谋士们的分析,曹操继续分析说:“袁绍这个人,志向高,但智慧低:外表英勇,但胆识不足;兵多将广,但责权不明;善于猜忌,不能建立威信;将领傲慢,不听指挥。因此,他土地虽广,粮食虽多,却不过是给我们送礼物来罢了。”苟或也认为:“袁绍手下的谋士,田丰刚直,容易犯上;许攸贪婪,操守不佳;审配专权,缺乏谋略;逢纪果决而刚愎自用。这几个人一定相互排斥内斗。至于颜良、文丑,则不过是一介武夫,不难制服。”

曹操和他的参谋们所进行的评价,准确地评估了敌我双方阵营的各方面实力。他们所说的袁绍的这些缺点,在官渡之战中一一暴露,袁绍先是为了幼儿的病情,竟然放弃渔翁得利、可乘虚出击曹操的机会,后又刚愎自用,不听田丰、沮授等人的劝告,轻率出兵。在整个战役过程中,处处表现出他应变能力不够、包容性不足的性格缺陷。而他手下的高级人才也基本没有发挥作用,重要谋士之一的许攸竟然还投降曹操,为曹操出谋划策。而曹操针对自己兵力弱小的现实,采取的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战略方针,步步为营,充分运用自己的人才资源,对袁绍全力一击,并大败袁绍,成功扭转劣势。这样,先期得势、风云一时的袁绍,果然后劲乏力,大好江山只好拱手让给曹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宽猛相济   许昌   刚愎自用   黄河   谋士   谋略   兵力   劣势   手下   冷静   混乱   实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