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安县人物志:寇准在成安史话

寇准在成安史话

康世民

【导读】寇准(962年—1023年),字平仲,祖籍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市临渭区),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寇准出生于大名府(治今河北大名县城东北),十九岁即步入仕途,官至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宰相)。因秉性刚直,数被贬谪,病逝于雷州(今广东海康县)。宋仁宗追封为“莱国公”,谥号“忠愍”,并诏翰林学士孙抃撰《寇忠悯公旌忠之碑》(简称《旌忠之碑》),矗立在洛阳宋陵寇准墓前。故后人多称寇准为“寇忠愍”或“寇莱公”。寇准善诗能文,是宋初晚唐体诗人的盟主,有《寇忠愍诗集》传世。寇准为官刚正清廉,敢于犯颜直谏,抱负爱国情怀,功勋彪炳史册,《资治通鉴长编》(简称《长编》)、《宋史》等典籍多有记载。寇准历官四十三年,两度回到大名府任职(一为大名府成安县令、一为大名府尹兼天雄军节度),另载于北宋翰林学士王禹偁《送寇密直西京迁葬序》(简称《迁葬序》)等记文。本文试图通过官方正史资料以及最为接近于其生活年代的碑文笔记,解读寇准至性至情的另面人生。进而通过任职成安县时所作诗词,还原寇准治理成安期间的一段真实历史。

[南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四库本)上册/卷二〈寇忠愍公旌忠之碑〉

宋太祖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秋,寇准初任巴东县期满归京,随即又奉诏补任大名府成安县。北宋参知政事孙抃撰《旌忠之碑》载:“知归州巴东县,时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也;后三岁,补大名府成安宰。”当时成安县宰因事空缺,寇准奉敕补成安县令一职。明清以来多种版本记载为“寇准补大名府成安军”,实为“成安宰”之笔误(另文详考)。

大名府是寇准父亲寇湘多年打拼的根据地,寇准自出生就一直生活在这里,他对这片热土已注入深厚的感情。《旌忠之碑》载:“父湘,博古嗜学,有文章名,晋开运中登甲科,冠多士,后应辟,为魏王记室终焉,知人者惜之。”寇湘,华州下邽人,出身名门望族,博古好学,文采出众,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考中头名状元。时朝政混乱,寇湘怀才不遇,遂开始追随著名将领符彦卿。历后晋、后汉、后周再到北宋,朝代更迭频繁,符彦卿凭借勇武一度授任为大名府尹、天雄军节度使,再晋封为魏王,寇湘遂成为魏王府记室参军(幕僚),并定居大名府,娶妻赵氏成家立业。宋建隆三年(962年),寇准即在大名府出生。不料寇准幼年丧父,即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立志发奋读书。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十八岁的寇准参加大名府府试,一举成名。太平兴国五年,寇准赴都城汴梁参加殿试,考中进士,授大理评事(掌管断案),出任归州巴东(今湖北巴东县西北)县令。直至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离任巴东,补大名府成安令。

寇准自步入仕途三年来,一直在外做官,无暇回到大名府父亲灵前祭奠。兴许是父亲默默地荫庇,或许是上天冥冥中佑护,皇上安排他到大名府成安县补缺,岂非正合寇准的心意?北宋翰林学士王禹偁撰《迁葬序》载:“初,少卿(即寇湘)之终也,平仲(寇准字)尚幼,葬是以缓。洎平仲十九登进士第,三迁得佐著作,尹成安县。成安,大名之属邑;大名,少卿佐幕之地也。”这就是说,寇准幼年时父亲去世,暂且丘葬于大名一处庙堂。自从寇准十九岁时考中进士,接连三次升迁为佐著作郎(协助整理图书),奉命治理成安县。成安为大名府属县,大名府就是父亲寇湘在魏王府作幕僚时的处所。如今一别三年,寇准是多么思念久别的母亲,并时刻追忆离世的父亲。他多么希望早日见到母亲,并到父亲丘冢前祭奠,聊表儿子的一片孝心。

[北宋]王禹偁《小畜集》卷十九序〈送寇密直西京迁葬序>

时年二十二岁的寇准来到成安县,一切安排妥当,立即前往大名府城看望母亲并祭奠父亲,总算了却了多年的心愿。然而,面对一向难以治理的成安小县,他又陷入了沉思。一时无聊,步出城外,望着大自然秀美的秋色,作《成安秋望》一诗,表露了他当时复杂的心情: 

八月西风蝉噪时,萧萧疏叶已辞枝。

烟村物景都无赖,况是登临有所思。

北宋时期的成安县,漳河穿境而过,太行巍峨西峙。北宋乐史编纂《太平寰宇记》载:“成安县,大名府西一百里。本汉斥丘县(治今成安县城东南)地,属魏郡。春秋时乾侯邑也,土地斥卤,故曰斥丘。后其地属邺县(治今临漳县邺镇)。北齐分邺县置成安县(邺、临漳、成安同治邺城),属清都尹。北周平齐,属魏郡(治今临漳县邺镇)。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属相州(今河南安阳市)。今属魏州(治今大名县城东北)。”

自赵匡胤建宋二十多年来,古县成安虽远离战火纷扰,然水旱蝗灾不断。宋太祖建隆三年,诏“大名府以严水患,每岁以正月始事,季春二毕”。元脱脱编纂《宋史·五行》又载:“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大名府蝗。”时属大名府的成安县也在所难免。

宋太宗时期的成安县,历经多年的治理,流经城南的漳河仍有水患,再加蝗灾过后,一片疮痍,亟待恢复。特别是因各种灾害导致庄稼歉收,每到征派赋税和劳役之时,民众怨声载道,多年形成积弊。历经初知巴东三年的宦海磨练,寇准的政治才干在成安再露锋芒。南宋李焘编修《资治通鉴长编》载:“寇准初知巴东、成安二县,其治一以恩信,每期会赋役,未尝出符移(官府征调敕命文),惟具乡里姓名揭县门,而百姓争赴之,无稽违者。

[南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太宗>

从巴东到成安,寇准理政概以“重德守信”作为宗旨,这也是儒家治国理念的重要体现。成安,为汉大儒戴德、戴圣故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戴德世居魏郡斥丘。”一代儒家礼义的代表人物就从这里走出。寇准,极具儒家思想在中国的至正传人,堪为礼义文化在成安的完美体现。寇准的到来,无疑为有着深厚儒家礼义文化的古县成安,再次注入新的活力,显示出勃勃生机,焕发出无比耀眼的光彩。

寇准刚一到任,一面治理水患,恢复生产;一面处理积案,安抚民心。他针对繁重不公的赋税,逐户排查摸底,详细登记造册,力求公平公正。待到秋后征缴,每村每户赋税,从未超出官府定额。而且还列出各户姓名,在县衙门口张榜公布。全县民众无不心服口服,争先恐后踊跃缴纳。就连家境确实困难者,也无有抵触违抗。上司布置的赋税任务,不几日便圆满完成。

这年的秋天,除了日常处理繁忙的公务,闲暇之余,寇准更是喜欢到附近游览,并作有多篇“感秋”诗词,借以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成安秋望有怀》一诗中,隐藏着对自己数年打拼无有建树,而时光一去不复返的内心独白:

年加心地转如灰,书箧经旬亦懒开。

诗句偶吟皆感事,文章无用独伤才。

秋蝉残韵摇疏树,夕照寒光下古台。

闲绕岸莎看野水,暗流红叶不重回。

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春,寇准任职成安以来,历经数月的治理,大见成效。多年的赋税弊政,得以治理,名列前茅,颇受上司嘉奖;多年的诉讼积案,对簿公堂,判冤决狱,深得民众拥护。时值春季,大名府各县奉诏以农闲时期,大力治理水患。对于繁重的徭役,寇准想方设法,或豁免、或代劳,兴修水利的同时,又不妨碍大力促进农业生产。堪当大用的寇准在成安县的政事治理,一切井然有序,看似毫不费力。闲暇之时,仍攻读儒家经典,充实自己的思想;采风之余,整几句格律诗词,抒发自己的情怀。

《春日书怀》一诗有一种回避现实、返璞归真的思想:

曾读前书笑古今,耻随流俗共浮沉。

终期直道扶元化,敢为虚名役片心。
默坐野禽啼昼景,闭门官柳长春阴。

世间事了先须退,不待霜毛渐满簪。

《春昼偶书》则有些无聊打发时光的念头:

白昼偶成芳草梦,起来幽兴有谁知。

风帘不动黄鹂语,坐看庭花日影移。

明万历《成安县志》卷四艺文考·诗

寇准所作《春日书怀》《春昼偶书》,均收录在万历《成安县志》。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寇准在草长莺飞的春季,怀有百无聊赖的心情。他索性来到成安南郊踏青,这里的自然美景与佛教古迹匡教寺,情景交融,聊以安慰寇准沉闷的心情,《春日登楼怀归》展示了诗人无尽的乡愁: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有惊。

此诗收录在明万历《成安县志》,历被多部著作收录时,皆注为寇准知巴东时所作,其实误也。诗中诸景皆在成安,特别是“杳杳一川平”句,更是成安平原沃野的真实写照。放在山区巴东,那就名不符实了。故该诗为寇准任成安县令时所作无疑。

寇准《春日登楼怀归》一诗,是“晚唐体”诗歌的代表作。《旌忠之碑》:“好为诗,警策清悟,有刘禹锡、元稹风格。”诗中“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更是深入唐人诗风。该诗极力体现对山水自然的吟咏,使乡愁更添几分伤感。作者走进城南匡教寺,登临高楼,极目远眺,茫茫原野,一马平川。野水、孤舟、荒村、古寺,交织在一起,不由勾起诗人的思乡情节。遥远的故园,在那清清的渭水河畔,很久没有回去,到底是何模样?寇准凝视漳河流水,低头沉思,忽而如梦惊醒,此身竟在异乡成安,而成安匡教寺那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却一幕幕在他的眼前回放。

匡教寺,坐落在成安城南三里,始建于南北朝佛教兴盛时期。唐代高僧释智炬编著《宝林传》载:“禅宗二祖慧可大师,于邺都管城安县匡救寺讲《涅盘经》,县令翟仲侃非理损害而终,葬在磁州滏阳县东北七十余里,时当隋开皇十三年(593年)。”这里的城安县匡救寺即为今成安县匡教寺。唐初,唐太宗李世民在滏阳县芦村(今成安县二祖村)为二祖修寺建塔,成安县匡救寺(后改匡教寺)遂因二祖说法台而兴盛。至宋代,古老的漳河从古寺前逶迤流过,这里仍是遐迩闻名的禅宗胜地。

可以说,南北朝时,佛教禅宗中国化由慧可最终在邺地完成,唐宋时期达到鼎盛。生于北宋初的寇准,深受中国人文最具影响力的儒、道、释三大思想体系的熏陶,青少年时期便对佛教情有独钟。北宋高僧文莹撰写《湘山野录》载:“寇莱公尝曰,‘母氏言,吾初生两耳垂有肉环,数岁方合。自疑尝为异僧,好游佛寺,遇虚窗静院,惟喜与僧谈真。’公历富贵四十年,无田园邸舍,入觐则寄僧舍或僦居。” 据此可知寇准喜游佛寺,更喜与僧人交往。这在他初知巴东县时,与大名府高僧想见,促膝谈心,彻夜不眠,可见二人关系非同一般。直到风烛残年,病魔缠身,仍作有“书唯看药录,客只待医僧。”纵观寇准一生所作诗词,很多都与佛、禅、僧有关。寇准宦游四十余年清净无染,受佛教之潜移默化,与禅宗有着不解之缘。

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寇准数次造访城南匡教寺,与年事已高的僧人惠政相见。当秋天来临之际,两人敞开心扉,无所不谈,并结为知己。《忠愍公诗集》录有寇准诗作《赠惠政上人》写道: 

寥寥长日掩松关,白首忘机古寺间。

香烬石房终晓讲,叶堆莎径忆秋山。

澄泉心地清无染,野鹤精神老更闲。

孤坐有谁同此意,白云空见渚禽还。

[北宋] 寇准《寇忠愍公诗集》卷中(康熙辨义堂刻本)

该诗题下注有:“惠政,成安人也。此诗碑在成安县公祠西壁。” 这首“晚唐体”诗歌对禅林隐逸生活的描绘,领悟了佛教净业修持的境界。寇准把此诗刻在石碑上,镶嵌在成安县公祠西墙壁。诗中“澄泉”二字,象征着僧人们清净无染的心地,也反映了仕途大显身手的寇准,向往闭合内敛的另类心态。

在成安任职期间,年轻的寇准以饱满的热情投身政务,自己的私事早已抛到九霄云外。《旌忠之碑》载:“在成安,兄弟以卜葬为请,准曰,未也,父为士,子为大夫,葬则士,祭则大夫。吾先人以文学中高第,卒事王藩。若追赠未逮,则陪臣矣!吾岂忍以士礼葬?”成安,地处大名西北,两城相距不到过百余里,寇准儿时在大名府的好友们不断来成安相见,并且预测占卜最好的坟地,请求寇准回大名府厚葬父亲。寇准婉言谢绝了大家的好意,坚持严格按照周礼安葬祭祀父亲。并声言父亲当年以文采超群而高中榜首,终其一生在王府任职,死后如果不能得到皇帝的赏赐,说明和皇上之间还隔着一层官阶。我怎么能忍心用普通“士大夫”的礼节来安葬父亲呢?寇准直言自己官职卑微,没有使父亲获得封赠,所以请求暂缓安葬父亲。大家听说后纷纷议论:“寇氏的后代果然有大志向啊!”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寇准的政治抱负的确是非常远大的。

治理成安一年多来,寇准政绩突出受到道宪、府宪的赞赏,并多次上书推荐,朝廷予以升迁,寇准调任之前,所作《成安感秋》,其雄心壮志一吐为快:

蝉噪木叶下,远客忽惊秋。凝恨悲晚候,万绪皆如抽。

芳时同梦幻,急景如奔流。念我何为者,年来生百忧。

贫居负胜事,壮岁伤羁游。临民惭墨绶,垂钓思沧洲。

达则济天下,穷当守一丘。胡能效时辈,腼冒随沉浮。

这首诗表露了他决心“达则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也显示了他决不“腼冒随沉浮”的坚强意志。

就在这年的秋天,北宋与西夏发生一场重要战事。据《长编》记载,雍熙元年(984年)九月,宋朝军队偷袭西夏反叛李继迁的驻地,李继迁与其弟趁乱逃走,遂转战各地与宋军对抗。《迁葬序》亦载:“越明年,迁殿中丞,循恩例也。时夏师未复,兵食颇艰,乃诏平仲使西北边。”出任成安的第二年,寇准获得皇上的恩宠,升迁为殿中丞(殿中省佐官,从五品)。时西夏叛乱还没有彻底平复,军队粮草供应颇为艰难,于是下诏命令寇准出使西北边塞,监管调运军粮。

自宋太祖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秋补任成安县令,至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九月离任成安,寇准治理成安仅一年。就在这短短的一年中,寇准显示了他卓越的治理才能。在上“治行尤异”,道府数度举荐,频受嘉奖;于下“造福一方”,百姓交口称赞,深得民心。以致升迁离任之日,百姓遮道挽留,执手涕泪相送。时年二十三岁的寇准,满怀报国热情开赴西北边塞,开始了一段影响其一生的战斗经历。

寇准青年仕宦,出知成安县,勤政爱民,政绩卓著。自宋至今,他的事绩在成安影响深远,他的故事在当地世代传颂。明嘉靖《广平府志》载:“仰功祠在成安县治西。”时光州(今河南潢川)进士、御史喻时撰文:“成安仰功祠,祠寇公忠愍、桂公文襄者也,寇相宋、桂相明而合祠成安焉,以尝知成安而功于民,可仰之者也。

明嘉靖《广平府志》卷七坛宇类·仰功祠

明万历《成安县志》亦载:“寇公厅,即寇准知成安时与民其会赋役处,今之忠爱堂是已。”明万历间成安知县李三畏有《吊寇莱公》诗云:

曾忆当年恢相业,不知此地郁棠阴。

我今祠下聊瞻怅,愧与先生步后尘。

明万历间成安儒学教谕王孙昌成安怀古,作《寇公厅》诗云:

当年期会地,寂寂讼庭闲。

始信澶渊捷,磨砻在此间。

清康熙《成安县志》记载:“寇公厅,宋寇莱公准知成安时与民其会赋役处,今忠爱堂是也。”1996版《成安县志》录有寇准治理成安政绩。2006年,成安县政协出版《名相寇准在成安》一书,详尽叙述寇准一生以及任职成安期间的传说见闻。2014版《成安县志》记载:“寇公厅遗址位于县老招待所院内,原建筑无存,现有县政府立‘寇公厅遗址碑’一通,在寇准步行离县处——小东门建有‘寇公门’。

各版本《成安县志》对于寇准出任成安令,均有明确记载,从未间断;历代文人骚客每至成安,都会吟咏赞颂,不绝于耳。时至今日,曾经的成安老县城东西主大街即以“寇公路”命名;行走在成安县城雪涛北街,就会看到路西建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寇公门”,以示纪念北宋成安令寇准。

成安县城雪涛北街路西“寇公门”

本文刊载于2022年第二期《成安人文》

【作者简介】

康世民,男,1967年出生,成安县封边董村人。邯郸赵文化研究所人物研究委员会、成安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广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邯郸广平邵雍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成安县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成安县作家协会会员。成安县政协《文韵成安》《礼记与成安》编辑,成安县方志办《成安县旧志校注》(旧志四部)副主编,成安县人民法院《成安县人民法院志》、《成安人文》杂志执行主编,成安县老促会《乡村振兴路上老区村》编辑。编著有《广平清漳文史》一书。历年来其作品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具有很高的历史及学术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成安   成安县   巴东县   巴东   广平   太平   县志   史话   北宋   大名   父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