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一点养性心智系统

原创『修身养性』

华夏养性心智系统的原理

#头号解忧馆#​

『黄帝内经』

喜怒忧思悲恐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逆,脉满去形,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因此,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与内脏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情志活动必须以五脏精气作为物质基础,而人的各种精神刺激只有通过有关内脏机能,才能反映出情志的变化。

因此,中医理论讲究平衡及性平,就是说喜怒不过极,过极会损伤心神。还有比如“喜则气缓”,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

《灵枢•本神》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医碥•气》说:“喜则气缓•志气通畅和缓本无病。然过于喜则心神散荡不藏,为笑不休,为气不收,甚则为狂。”


『原理』

心藏神,心神散荡,喜笑不休则伤心。情志过激致病病机:“过喜”或“暴喜”会使心气消耗过度。


七情之变

内伤脏腑的病理表现:注意力下降,头晕,心悸,入睡不深,时常惊醒。严重时可引起精神失常,或突然晕倒。

如范进中举是开心过头了导致癫狂。就是说大喜之后这个气就缓,缓意思是涣,表示水一下子涣散开来。

太高兴、太兴奋了,往往气就散掉了,而产生喜笑不休、心悸、失眠等症,严重的甚至发疯。


五脏六腑

故,情志致病,还会引起脏腑气机紊乱、气血不和.阴阳失调等复杂的病变。一般说来,某一种情志发生变化,则与其相应的脏器同时出现病变反应

喜为心之志。在正常情况下,适度喜乐能使心气舒畅,营卫和调,表现出健康的状态。但是喜乐无极,超过正常限度,就可导致心的病变;

怒为肝之志。凡遇事愤懑,或事不遂意而产生一时的激怒,一般不会致病;倘因事非,或某些病理性易怒过盛,则可引起怒发冲冠,嗔目眦裂,在这种盛怒而又持续的情况下,则可导致肝气上逆,横逆等病变;忧为肺之志。

忧,即忧愁,也就是颓丧懊侬,沉闷不乐的表现。人当忧愁不解引起情志郁闷,精神不振,必然导致肺气不利而发生病变;

思为脾之志。思考本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倘若思虑太过,甚至空怀妄想,谋虑怫逆,皆可导致气结不行,积聚于中,所谓“思伤脾”;

悲亦为肺之志。悲,是伤感而哀痛的一种情志表现,当人有隐忧或痛苦非常之悲,往往通过暗耗肺气而涉及到心、肝以及心包络等多脏的病变。如悲哀太甚,引起肺气耗损,可见吁叹饮泣,意志消沉,萎糜不振等症状;

悲尤伤肝,肝伤则精神错乱,处事无为,筋脉挛急,胁叻不舒等证。

恐为肾之志。恐,是一种胆怯,惧怕的心理作用。长期恐惧或突然意外惊恐,皆能导致肾气受损,所谓“恐伤肾”。故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百病皆生于气。


原创『修身养性』

『对治』

一『治性内有方』

鱼儿不出外,纷纷渡内河;

喜忧不外张,有困自内脱;

悠游习内收,观无生于外;

性内有所居,性外皆自由。


原创

古人治性有奇方,

一曰:情性不外张法;

二曰:五常分类法;

三曰: 封锁清理法;

四曰:各自通性法;

五曰:识性取居法;

六曰:自建内居法;

七曰:自然复常法;


原创『修身养性』

于中医角度,情性分内外,当情性外张则形成性情,后变幻成各种情绪,当情性内收,以陶冶七情各自安居,则可养育成才情。

所以情绪是外张变幻而成。简单来说,当情性不变成情绪时,喜怒忧思悲恐惊内收各自分门别类并安置它们各自收发的合理通道,那么它就会开始转折,不外张即是不让它与“外”形成直接互动,而将之转折成才情通道。

比如:将喜变成吹笛子的习惯,将怒变成习剑,将忧变成诗歌,将悲吹成箫,将恐写成小说,将惊拍成恐怖片……诸如此类。

当情绪有了自己排解及消化的方式后,并以多年养育成某种习性,那么它便转成了有益的方式,而不至于与外形成冲突或者冲撞,也不会因为积压于内形成郁气。

所以帮助安性的方式其实就是要懂得合理科学地帮助七情各自寻找自我疏通的有益并且适合自己天性的渠道,这才是长久之计。

所以疏导郁气是有方向的,通过自我观察并取之与有益的喜好结合,那么使情性有各自安置的去处,这样情性就有了自己的居所。

因此,华夏陶冶性情从来不是陶冶性情本身,而是为治理情绪而生的道路,这个“养”不仅是修养,更重要的是以“养”为生,生出帮助排解郁气的有益健康的方式,所以外求医不如习内治。

我们不说情性变成情绪再变成各种不良习惯,光是以压抑的方式就容易导致抑郁症的产生,而消解它不是没有办法,那要花时间使它通过七情的专注力的转向,再辅助以建立新的良性的习惯。

帮助七情内动有所皈依之余,还使得它们能够形成良性的自我安性的通道,这样以调治的方式一点点通过新的建立而离开旧的不良的情绪运动模式。

这个过程是帮助建立科学的自我管理系统。此刻我们身处于外务繁忙的时代,要同时养育七情以不同的才情渠道很艰难。

那么发现一种简单有效又能对七情的循环有益的方式就很关键,它要符合七情的内疏导方式,又简单方便、便于随身才能在七情变化的当下即可自我提醒实现于当下转折,而长久之往又能助于开启自我安性的渠道,借此改变七情的运动习性。

原创『修身养性』

『每天学一点养性心智系统』

手作与心:“玩”出来的养生

一、玩封闭

说起与手作结缘,应是始于2014年。在此之前,虽然也一样写作,但主题却是与研究有关的。

那时我在研究道家哲学思想,但后来研究走向了死胡同,因为年代太过久远,许多的思维无法链接于当下,也无法寻究其思维体系的来源,整项研究处于瓶颈,便决定停下来,那时便开始了许多其它的尝试。

而于机缘巧合下,在玩手作时,心灵层面竟然被开启了,这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

便一路通过手作与心灵交流,一路将本来做研究的观察转为体察,一边记录,一边了解心灵,一边通过手作完成某些情绪上的疏通。

原创『修身养性』

而在这个过程,竟然无意中解决了一些之前关于研究道家哲学思想所存下来的疑惑,从而将对逻辑思维的追查转成了对内性养生学的体察。

这个转折是无意中展开的。

古人的生活纯粹天然,他们那时也没有媒体,也没有传播学,也没有电视,又各自住得很远,鸡犬不相闻,他们的“纯粹天然”是真有其实的,而在他们的一生中被外部干扰的情况相对很少。

而我们一出生便已经在被引导被教导当中,我们哪里来的“纯粹天然”的状态?我们的思想与心灵是相互感染的,不仅是来自外在,还来自人与人之间,“纯粹天然”四字事实上离我们的真实情况甚远。

在意识到这点后,便决定尝试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在封闭与自在中完成自己“心灵回归自然”之旅。

而奇妙的事情是,当借助手作展开新的旅途后,竟然与心灵建立了新的交流模式,在摸索的过程中,许多原本的认识悄悄改变,比如审美的角度,比如品尝一件事情的方式,它是自内部重新诞生的,而不是来自思想,这其实很容易体察到。

所以在封闭中,手作打开了新的角度,心灵洗涤旧有的思考模式。

所以反而是当你展开新的方式后,你的心灵带来的新的角度,是它洗涤了旧有的思考模式。

手作与心灵是有共存共生的巧妙联系,手能开发心与大脑,心灵手巧并非虚言,而通过手作也能将情绪有效地进行疏导,而手在与心与创造力合作时,它能改变你的思考。

原创『修身养性』

二、『心灵的语言』

而在这个过程中的困扰是与心交流有时候会如堕迷雾。

“无得解”,“得离所”,“失无忧”,“乐知锁”,“悄落墨”,“离稍卧”……

它们是心灵自己的明白,无得解,是叫你该事别问;得离所,是告诉你那个事儿做了就连家都没有了,千万别去;失无忧,是叫你这事无患;乐知锁,是让你在乐中要看着戒锁;悄落墨,是要你该项书写在自心里;离稍卧,是让你离开那事儿去睡一下就明白了。

所以心灵有着的这一点一滴的明白,心灵有心灵自己无言的语言。

再后来才自《黄帝内经》中核对到,“心乃神所居”心智不与外张,也就是说,健康的方式是,你的智慧来自你的心灵,而不是来自与外部掺杂。而再再后来才明白“一个人的内性是它自己独有,而每一个人的自性是有它自己天然的生态环境,假如这内性相互干扰,感染了认识,那么内部的生态环境就会被打乱了自身次序与步骤,这对心灵的健康极为不利”。

而通过短暂的封闭使它返回自己的内部环境里,在自然中恢复它本来的次序与节奏,并自内部自然消解于被打乱了的次序。

在封闭的过程中,同时发现的是内性的平衡,原来内心的转折是诞生于每一个变动的当下,它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怎么看待选择的本身,心灵有它自己的方式,我们反而能够在最干净而最封闭之下自然而然明白了心灵转折的奥妙。

故而开启心灵后,里面是平衡的指引,而不是情绪的变化,那么所开的才是“心灵真正的门户”。

在自由自在中,它会飞舞,带着你见证心灵自己乃至大自然本质的力量。“没有对的方式,而是在你此刻的环境里发现它平衡的奥秘,你在你的方式里导致平衡的诞生。”

这就是心灵的语言。

天然的指向是往内心,它恰恰是你恢复了你的自然便自然看懂了外部的自然,你可以通过心灵而学会某种平衡,而在可见的自然中它的平衡会与你自身的平衡产生某种互动。


『未完待续……』

原创『每天学一点养性心智系统』

『写在后面的话』

大家好,我是认知君,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已经了解,手作与心灵可以开启内性,那么老子说的“清净无为”指的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心,当心于规律中运作,是能与规律运行一致的,而一旦心欲内生则离规律之所,外翻后,五脏六腑其生变奏,后生七情以外,后再行九气逆行。而返,是返回对规律的明白中,以清净无为而守心内之明通,是天人合一的基础。

『而修身养性的障碍是什么?』

是对性理不明因,也就是内性病毒的不明,因此要辨别,什么是不变的心,什么是变化后来生成的心,因此需要明心见性的过程

我们通过华夏修身养性的通道

明心见性

懂得

健康的心=本质不变之正因

不健康的心=起源各种后来变化的心

不健康的心=内性扭曲

导致内性变异

后来的心生其心

因此华夏修身养性

是能治愈一切变异后来的心

以不变的正因生长

因此『每天懂一点内性心智系统,认识心灵的阴阳转换二法及如何守护本质不变的心,乃至如果心病产生,如何进行自我治愈及调节的原理』

也同时解密『老子道德经的来源➕清净无为心的作用➕天人合一系统的运行原理等等』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心智   清净无为   华夏   修身养性   喜怒   情绪   自我   心灵   自然   方式   系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