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洋务运动

一般意义上的洋务运动是指1860-1895年的第一次洋务运动。

六王爷爱新觉罗·奕訢上奏的《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开始。

实干的洋务派代表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人。

1895年在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的北洋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1898年的维新变法,随后的义和团运动、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这三件事给了慈禧三记重拳,差点没把她锤死,慈禧不得不考虑做点什么——

既然你们要变,那就变。

“世有万祀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制法。”

“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月之照世。”

“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慈禧话说的好听,还有:
“去西方之长,去中国之短。”

乍一看,这是要继续1898年的维新运动啊。

然而,慈禧又说了:
“维新派妄分新旧,乃乱法也,非变法也。”

一切都要在三纲五常下进行,这哪里是维新变法,这就是第二次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是同一个目的:缓解矛盾,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当然,有很多进步人士希望通过洋务运动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为国家计、为民族计,洋务运动有一定的好处。

清政府把练兵当成第二次洋务运动的首要任务。

清朝廷雄心勃勃,要在全国建立三十六个军镇。

一个镇,相当于一个师,人数一万两千五百人左右。

镇、协、标、营、队、排、棚。

对应今天的:

师、旅、团、营、连、排、班。

每棚标配14人。

清朝灭亡前,清廷共练成新兵15-16万人。

可是,很多新兵却成了清朝的掘墓人。

伟大的武昌起义正是湖北新军发动的。

另一个掘墓人是大量的留日学生。

甲午战争前,谁看到上小倭国哦。

甲午战争,特别是俄日战争后,小倭国嫣然和欧美列强平起平坐了。

以前派遣留学生,基本都是留欧、留美。

这时,留日成了香饽饽——离得近,所以物美价廉。

1901年,留日学生280人。

1905年,留日学生8000人。

1906年,留日学生23000人。

成几何数增长。

所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就很好理解了。

日本有很好的学生基础。

这些留日学生,回国后就成了革命的骨干力量。

清朝的“新政”——第二次洋务运动,最终并未达到清朝廷想要的结果。

反正增加了资产阶级的力量。

第一次洋务运动,以甲午战争失败为终点。

第二次洋务运动,以清朝皇帝逊位为终点。

腐朽终将逝去,历史车轮的碾压是残酷的。
本文由寂寞火炉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

同盟会开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洋务运动   义和团运动   爱新觉罗   甲午战争   掘墓人   目的   新兵   清朝   慈禧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