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前中国就有水泥地?看古人如何高段位“玩泥巴”!


关注我们
探源中国


1824年,英国人阿斯普丁发明了水泥,成为不可或缺的现代建筑材料。但其实考古发现,早在5000多年前,仰韶先民就已掌握一种古代水泥的制作方法,用它打出来的地坪丝毫不亚于今天的水泥地面。


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考古现场 图源:河南卫视《华豫之门》官博


这块“水泥”现存于河南仰韶文化博物馆,其成分为氧化钙,主要是由料浆石和砂石混凝而成,类似于我们如今使用的90号水泥的砂浆地面,非常坚硬,是目前中国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类水泥混凝土房屋建筑材料。


仰韶遗址出土的古代“水泥” 图源:河南卫视《华豫之门》官博

仰韶遗址出土的古代“水泥” 图源:河南卫视《华豫之门》官博


这次发现不仅刷新了人们对仰韶文化时期房屋建筑类别、形制、建筑技术等方面的认识,也再现了古人的超凡技艺。其实,除了水泥混凝土外,古人对泥巴还有各种意想不到的妙用。比如封泥、泥塑、烧陶制瓷等等。



封 泥


封泥,也叫泥封,是古代把印章按在泥上作为门户和包裹封口的凭记。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守宫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御纸笔墨及尚书财用诸物及封泥。”这是我们所能看到关于封泥一词的最早记录。


封泥的发现和甲骨文有点相似,在清道光二年(1822),被一位农民无意间挖掘出来,当时人们把它当作是铸造印章用的“印范子”,后来,刘鹗在《铁云藏封泥》的自序中说道:“封泥者,古人苞苴之泥而加印者也。”至此,才揭开了封泥的面纱,人们对封泥才有了一个准确的认识。


古代封泥 | 图源:河南卫视《华豫之门》官博


封泥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封缄尺牍和文书。当时人们大都把信件、文书写在竹简或木牍上,写好后用绳子捆扎好,在绳结处加上泥团并钦盖印章来防止私自拆启。徐铉主曰:“书函之盖三刻其上绳缄之,然后填以泥,题书其上而印之也”


除此之外,封泥也可用于封物、封坛罐以及封钱。据云梦睡虎地秦简《秦律十八种·金布律》记载:“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以丞、令印印。不盈千者,亦封印之。钱善不善,杂实之。出钱,献封丞、令,乃发用之。”那时钱币中间有孔,用绳子把钱币穿起来,在绳结处用印印封泥,来保管钱币。


汉“楚中尉印”封泥 | 图源:徐州博物馆官网


值得一提的是,封泥有颜色之分,在使用上会随着等级用途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据《拾遗记·前汉上》记载:“浮忻国贡兰金之泥。上将出征,及使绝国,多以此泥为玺封”;《汉旧仪》载:“皇帝六玺……皆以武都紫泥封”;《东观汉记》上有:“训好以青泥封书”。可见,不同地位、用途的用泥是有所不同的。



泥 塑


从古至今,中国的泥塑艺术从未间断过。秦汉的泥人作品多见于墓穴的陪葬品,造型多为兵士、仆役和随从,体现了中国“事死如生”的观念;隋唐时期,随着佛道的兴盛,各类服务于宗教的泥塑作品推动了中国泥塑艺术的发展;北宋时著名的“磨喝乐”,是七夕节前后,广泛流行于民间的泥人玩偶;宋以后,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尤其是小型泥塑,以南方的无锡惠山泥人、北方的天津泥人张为代表。


无锡惠山中国泥人博物馆 | 图源:中国泥人博物馆官网


惠山泥人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惠山乡民农闲时就地取材,捏些小玩意出售给朝山进香的香客。后来做泥人的越来越多,惠山一带呈现出“家家善彩塑,户户做泥人”的兴旺景象。无锡惠山泥人的制作始于明末,《古今图书集成》有载。


惠山泥人手工作坊自清代开始专业化,五里长街、上下河塘开设了数十家泥人店、两百多家泥人作坊,形成有名的“泥人街”。20世纪初,惠山镇的泥人店不少于120家,这一状况一直延续至今。


无锡惠山泥人 | 图源:中国泥人博物馆官网


无锡泥人分“粗货”与“细货”两类,“粗货”大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表现内容,如大阿福、蚕猫、老寿星、渔翁等,寄托着民间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其造型粗犷简洁,色彩明快,挥洒写意,形神兼备;“细货”即手捏泥人,这类作品多取材于戏曲人物形象、神话传说、民风民俗,并用手工捏塑而成,故又称“手捏戏文”,人物塑画生动传神,色彩色调秀丽明隽。


无锡惠山泥人 | 图源:中国泥人博物馆官网


无锡手捏泥人对材质要求严格,需取当地水稻田一米深处的乌土为材料。传统工艺极为复杂,有搓、揉、挑、捏、印、拍、剪、色、压、贴、镶、划、扳、插、推、揩、糊、装等技艺。无锡泥塑以独特的艺术造型、鲜明的民族民间色彩和浓郁的江南乡土气息而深受海内外喜爱,其《手捏戏文》和《大阿福》名满天下,被视为最富有东方色彩的民间彩塑。


黄袍戴蛐蛐罩武丑泥人 清晚期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戏曲泥人是清宫玩具的一种,多出自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之作,取材于戏曲故事和神话传说。无论是人物造型、性格刻画、色彩配置都紧扣人物个性。清宫收藏的玩具戏曲人物与当时的戏曲剧目相互对应,有《英雄会》、《二进宫》、《草桥关》、《群仙阵》等。


绿褶子戴桥梁巾花脸泥人 清晚期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黄袍戴蛐蛐罩武丑泥人背上贴有纸签,上书“英雄会”三字,应是《英雄会》戏曲中的武丑。人物造型单纯粗放,色彩鲜艳明快,用笔信手随意,拙中有巧,生动传神。绿褶子戴桥梁巾花脸泥人源于京剧《群仙阵》中的人物造型,是京剧中铜锤花脸的扮相之一。这件戏曲泥人曾是当年宫廷为小皇帝准备的玩具,小皇帝通过把玩可以从中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知识。


泥人张世家 天津古文化街店 图源:微博@泥人张美术馆


清代城市经济的发达促使泥塑木雕商品化,朴素大方,明朗健康。耐人观赏的雕塑艺术品不仅可以点缀贵族官僚文人士大夫的高堂书房,而且也极适应城乡广大群众的需要。“泥人张”的作品在这样的环境中发展起来。


天津泥人张彩塑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流传、发展至今已有190多年历史。泥人张第一代,张长林(1826-1906年),字明山,自幼随父张万全学习捏塑,练就一手绝技,18岁得艺名“泥人张”,以家族形式经营泥塑作坊塑古斋,泥人张创始人。


他“技艺高深、触手成像”,不拘陈规,创作了不少富有浓烈的民间气息和风格独特的彩塑。徐悲鸿赞,“虽杨惠之(我国唐代名塑家)不足多也”。张长林作品数量稀少,大部为清宫廷、富贾所藏,少数流传海外。


彩塑 惜春作画像 清 |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惜春作画》彩色泥塑一组为故宫博物院藏张长林作品。取材于清代小说《红楼梦》,以贾惜春在大观园暖香坞作画为内容。惜春正在聚精会神地运笔作画,两旁少女二人一坐一立,正在会心地欣赏惜春的传神妙笔。据传,这组彩塑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泥人张”负誉盛名之后,应慈禧太后之诏进宫塑造的。


《孙夫人试剑》 作者:泥人张第六代 张宇 图源:天津泥人张世家官网


1915年,张长林的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奖,张玉亭的作品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誉奖,后经张玉亭、张景福、张景禧、张景祜、张铭等传承,“泥人张”成为中国北方泥塑艺术的代表。


《鲁迅像》 作者:泥人张第六代 张宇 图源:天津泥人张世家官网


将常见的泥土变成一件件传神的泥人作品,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发展至今,泥人早已不单纯是可供把玩的寻常玩具,而是发展成了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拥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烧陶制瓷


陶瓷是人类驾驭水火土三者的最高艺术成果,贯穿人类活动的各个历史时期。陶瓷也是外国人认识中国的一种途径。china(瓷器)一词是中国的代名词,是中国的英文国名。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远不止于上下五千年有文字的历史记载。追溯到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条件相当恶劣,为了生存下去,一代又一代的祖先通过经验积累创造出了各式各样的生活必需品。


彩陶钵 |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工艺也从初期粗劣简陋的粗陶,逐渐向精细唯美的瓷器演变和发展,最终升华成生活与艺术相融的境界。人们不但解决了生活所需,而且在精神上得到了享受和满足。现如今我们所看到的诸多陶、瓷品类——诸如白瓷、黑瓷、青瓷、汝瓷等——都是历经岁月洗礼和沉淀后展现出各自的光华。


哥窑青釉菊瓣式盘 | 图源:故宫博物院官网


当然,古人的智慧远不止于此。无论是泥塑还是陶瓷,它们作为几千年古老文明的承载器,历经时光的风雨洗礼,见证人类的文明进步,今天依然未曾离我们而去。反而,不断发展壮大,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新华社,《河南仰韶村遗址发现距今5000多年前疑似水泥混凝土》

郑丽君,《浅论泥塑发展史》

仲涛,清宫藏“泥人张”彩塑,《紫禁城》1981年06期

《紫禁城2004.4》之《中国瓷器的时代特征》

泥塑(惠山泥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泥塑(天津泥人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备注:封面图为《惜春作画像》,张长林彩塑作品,故宫博物院官网


END


【小提示】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作者自摄,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为配图表达。如有问题,请私信联系【松兰书社】小学士说明,万分感谢。转载文章需经【松兰书社】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中国   封泥   彩塑   水泥地   泥塑   泥人   段位   无锡   天津   泥巴   戏曲   古人   水泥   年前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