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百年》:辉煌新时代 一路向前进 - 中国纪录片大会特别节目

2021年,我们共庆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2022年初,北京成功举办了第二十四届冬奥会。2022年十月,又隆重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大型纪录片《一路百年》应运而生。

纪录片通过讲述以“大1路”为主要线索的城市公共交通的变迁以及几代公交服务者、城市建设者和规划者的故事,来展现北京城市百年成长的历程和国家百年来的发展。

记录新时代·北京推荐,大家好,我是首都纪录片推广人,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嘉佳,今天,我为大家推荐的纪录片是《一路百年》。

交通、城市的发展与变化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人民的智慧。“一路公交车”贯穿长安街东西,沿线经过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地标建筑,被北京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为“大一路”。

让我们跟随纪录片《一路百年》,以“大一路”“历史的车轮”作为视觉化象征,从时间意义和空间格局上,感受国家的辉煌发展历程,感受中国共产党推动历史向前的伟大史诗。

首都纪录片推广人——

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嘉佳

《一路百年》,缘起“大一路”!

这是行驶在有神州第一街之称的长安街上的1路公交车。

司售人员们每天要48次经过这座红色大门,反复阅读影壁上的这句直指人心的朴素话语“为人民服务”。并以日常的行为春风化雨般将这句话的精神蔓延在这宽敞通透的车厢里。于是老百姓像老朋友一样称它为“大一路”。每个黎明到夜晚,清洁能源驱动的大一路,静默无声的搭载上万人,奔走在各自的生活里,他们间或不经意临窗一望十里长街的风景。有心的人更会捕捉到写在街边建筑上的岁月痕迹。

“大一路”每天搭载着数不清的市民百姓,也搭载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游人。很多人都知道北京这条最著名的公交线路,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它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

邢川(纪录片《一路百年》总导演):这部片子的缘起是来源于北京老百姓非常熟悉的一趟公交车,就是我们的1路公交车,老百姓都叫它大一路。但是很多朋友其实不了解这趟车其实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了。

邢川(纪录片《一路百年》总导演)

在北京最早的公交车是有轨电车,但是北京老百姓叫它铛铛车,也是以1路命名的。然后这一百年间,我们的车型还有线路都不断的发生变化,当然整个城市的发展也在发生着变化。所以我们这部影片就想以大一路的发展作为线索,通过选择我们的公交服务行业,还有城市规划,城市建设相关的人物,通过他们几代人的故事来展开,讲述北京市乃至国家的百年发展历程。

当然我们知道公共交通是整个城市发展的其中一小部分,但这也是我们这部影片的一个创作初衷,就是小切口大主题。就是将这个百年的历史通过从新中国成立前到我们现在新时代划分成五个阶段,来进行结集的,所以这是我们这部片子的一个五集的分集逻辑。最主要的长安街的场景是在第三集来体现的。比如说长安街西侧的京西宾馆,当时是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从这个位置开始讲起,然后再到一路通过长安街不同位置的变化,来体现我们改革开放的一个历程,比如说当时在民族文化宫举办的一个法国的皮尔卡丹第一次的时装秀,是通过这种不同的历史事件,来串起长安街不同的地标。

既然邢川等主创人员想通过一路公交车的变化唤起不同年龄人们的时代记忆,那么,他们首先就要找到不同时代的公交车。

1930年北平电车线路图

邢川(纪录片《一路百年》总导演):从制作上来讲,我们这部影片其实有一些亮点,第一就是拍摄了很多难得一见的公交车型。而且是按照年代比较全面的拍摄了这些公交车型。比如说最早的第一代的铛铛车,因为公交集团复原了一部这样的车,所以我们影片中也是拍摄到了复原的这个一个场景。同时还有煤炉公交车。还有第一代的57式,就是红色的那种单机的公交车,还有第一代的无轨电车叫京一型,包括后面的黄河通道,一系列的公交车都有体现。

五七式国产公交车

京1型无轨电车

黄河大通道车

黄海链接式公交车

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纪录片选用了大量历史资料,但如何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邢川等主创人员可是下了大功夫。

邢川(纪录片《一路百年》总导演):影片使用了大量史料与 CG动画相结合。因为我们这一百年也是摄影技术发展的一百年。在这一百年间有很多珍贵的图片资料,甚至是影像资料。作为一个纪录片的创作来说,我觉得我们应该最大化的发挥这些资料价值。我觉得真实的资料的呈现其实要比一些虚构的或者表演出来的历史可能更有价值,更有说服力。所以我们这不影片收集了很多珍贵的老照片、老的影像,并且通过后期的AI技术,比如一些老照片有破损或者画质不清,我们进行了修复,甚至进行了上色,然后通过动画进行呈现。

有别于其他纪录片,通过历史道具以及演员表演在舞台上还原历史场景,也是纪录片的一大亮点。为了全面、真实的回顾历史,在拍摄前,剧组成员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走访历史当事人,听他们讲述过往。在拍摄中,他们还十分注重细节,小到历史人物当年使用的钢笔。

邢川(纪录片《一路百年》总导演):因为我们的这个再现是舞台形式的表现,因为想更加的提纯当时的历史场景表现它的张力。但是在里边有一些细节我们是要注意的。比如说朱启钤用银镐敲下正阳门第一块城砖,那么这个银镐长什么样,怎样做这个银镐。我们当时也是费了一些功夫吧。找老照片,包括规划博物馆是有一个实物的,然后我们就是根据图片资料、实物资料,找美术道具,先画了一个CAD的图,然后再去制作了这样一个银镐。看起来还是非常的像,很真实。第二个就是有些历史人物的细节,比如说第一集提到很多老舍在创作时候的场景,写骆驼祥子,写日记什么的,用什么样的钢笔,当时穿什么样的衣服,我们有一系列的道具,提供不同时期的图片素材,谈话根据这些素材选择合适的道具,也是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

说说唱唱《北京的桥》!

著名歌手蔡国庆演唱的歌曲《北京的桥》,当年可是红遍北京的大街小巷。那么您知道咱们北京第一座立交桥建在哪里吗?那会儿,立交桥对于北京百姓来讲可是个新生事物。为此,总导演邢川找到了一位资深人物,有着30年城市规划经验的邱跃老师,他给大家谈了一下北京的立交桥,尤其是复兴门立交桥,它是北京的第一座立交桥。

邱跃:这个立交桥也是在长安街上,复兴门立交桥是比较早的,我们专业的话就是扁平苜蓿叶双层立交,它是苜蓿叶的一种变形。一开始的时候,人民群众还不理解呢,你看复兴门建的时候,建桥,没有河你为什么建桥啊?建完了以后大家才感觉到,哦—原来是这个样子!那个时候我们做规划的时候,还统计过,现在北京有多少座立交桥了呢?15座!都在哪?写上!什么型!17座!20座!30座!数不过来,说别数了!越来这立交桥越多!

北京的桥

大一路每天奔跑在神州第一街上,行驶在立交桥上,司售人员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总导演邢川提到了一个人,她就是常红霞,大一路的司机,全国劳模,更关键的是她是1978年生人,所以她和改革开放是同龄。

常红霞:如果从西边来讲的话,上到我们这个公主坟这个地段,因为我们知道公主坟这个桥上,它有一个小上坡,上桥的过程中,就是跟我们城市的发展一样的那种变化,就是真的是我们这个生活越来越好了,然后我们的路真是越走越高了。

这是一路公交车司机的角度,更是建造立交桥和城市发展的角度。所以,就因为常红霞的这一句话,总导演邢川想到了一个拍摄方式。

邢川(纪录片《一路百年》总导演):因为她这一句话,我们还去做了一个特殊的拍摄,我们当时一开始是站在公交车上进行拍摄,长焦推上去,但实际上那个感觉还不足以体验她说的那个爬坡的那个感觉,所以我们后来又专门去车拍,把机器架在车前面贴近地面的角度,专门去拍摄这样一个慢慢爬坡的这样一个场景。

正是当年一座座崭新的立交桥拔地而起,才促使艺术家们创作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北京的桥》。总导演邢川、演唱者蔡国庆对此深有感触。

邢川(纪录片《一路百年》总导演):我们还采访了歌手蔡国庆,他当年是在北京台的春晚上演唱了《北京的桥》,也是从千年前北京的古桥讲起,然后一直讲到现在的北京立交桥,其实也是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城市建设的一个发展,对于他来讲,也是非常激动。他印象比较深的是当时紫竹桥还在施工,现在我们来看,紫竹桥也是年代比较久远的一座立交桥了,当时施工场景也是非常的大,当时还在工地里给工人们演唱这首歌,也是收到了热烈的欢迎。后来,也是北京的桥越来越多,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所以这首歌也是深受北京市和全国老百姓的喜爱吧!

蔡国庆:北京台那年的春晚叫《京腔京韵自多情》,然后在那个晚会上呢,成功地推出了几首京腔京韵的歌,最成功的两首就是《北京的桥》和《前门情思大碗茶》。所以它在当时的中国的流行乐坛,可以说引起了特别大的轰动。 歌曲《北京的桥》片段 我也没有想到,它会成为我的经典,也没有想到这首歌,成为我的成名之作。这首歌是从千年的古桥,唱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北京的现代化的立交桥,所以就一下就是从古唱到今,它一下成为了老百姓非常喜欢的一个作品。所以这首歌就唱出了改革开放的中国的那种老百姓的那种自豪感。

双奥之城,难忘初次成功之夜!

2022年初,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也让咱们北京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座双奥之城。而长安街同样是这两个历史时刻的见证者,特别是2001年7月13日,北京第一次申奥成功的夜晚,长安街更是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所有的汽车都在鸣笛,互不相识的人们互相击掌欢呼,可以说全北京都沉浸在欢乐之中。为了重现这个画面,总导演邢川又想到了途径长安街的公交司售人员。

邢川(纪录片《一路百年》总导演):我们当时就在想,大一路其实是行驶在这条街上的,这条街上除了1路车肯定还有其它的公交车,肯定有当时的司售人员的见证者。我们当时也是询问了公交集团。了解情况的相关领导,他们给我们推荐了一个当时的售票员见证者,叫马辉,是52路的。所以我们也对她进行了一个采访,想通过亲历者的视角讲一讲当时申奥成功的场景。当然她也讲得是非常生动的。因为他们在车上本来是不知道消息的,本来是正常行驶,突然发现人越来越多,大家欢呼雀跃,在广场上跳舞,不知道是怎回事,后来知道是申奥成功了。从这个亲历者的角度来讲,能更加的生动把我们带入到当时的那个场景里。

马辉:当时晚上八点多钟,我们车就行驶在长安街上,突然间街上涌现了好多好多的人。申奥现场萨马拉奇宣布:二十九届奥运会城市——北京。是北京!是北京!北京申办奥运成功了!

然后车行驶在长安街的时候,车速都在缓慢行驶,都在鸣笛,当时天安门广场放礼花了,特别特别激动,好多人看了这个场景,都已经热泪盈眶了。

申奥成功,让每一位中国人感动、自豪。总导演邢川为此采访到了奥组委成员魏纪中。

魏纪中:我们在莫斯科不知道,国内给我们的反应,天安门都挤不动了。据我知道,这是自发的,不是组织的。我们当时组织了三千人,在人民大会堂里边看电影,一旦成功了,他们出来欢呼。可是没有想到,等他们出来的时候,天安门都满了。这就说明,2008年我们拿到奥运会是水到渠成。

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以小见大、聚焦重点题材的《一路百年》所要呈现的,不仅仅是一趟公交线路的历史,更是北京城里,京味文化底蕴的变迁史,是京城岁月跌宕起伏的蜕变史,是百年间国家民族的奋斗史。

关注五集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一路百年》,可以让您感受到辉煌新时代中,北京,这座伟大城市一路向前进的巨大变迁!

欢迎大家在下列时间段收听

《中国纪录片大会》特别节目!

新闻广播:《北京的声音》

(5:00-5:30首播,19:30-20:00重播);

交通广播:《徐徐道来话北京》

(6:00-6:30);

体育广播:

11:00-11:30、14:00-14:30

(12月14日-12月16日集中播出);

故事广播:《听听讲书》重播时段

(16:00-16:30);

文艺广播:20:00-20:30;

城市广播:13:30-14:00。

收听“中国纪录片大会”特别节目完整音频。

出品

中国纪录片大会组委会

北京国际设计周有限公司

北京广播电视台

总策划:李秀磊

总统筹:张丽

总协调:刘莹

总撰稿:张世强

统筹协调:张新颖、刘威海、殷欧阳、张然、李玉婷

主持人:张楠

纪录片推广:嘉佳

栏目曲、宣传带录音:郭兆龙 唐甜甜

栏目曲、宣传带制作:叶思成

节目编辑:乐乐 冬梅 老白

节目制作:尹丽 丁立

鸣谢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

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

《京之轴》主创团队

《一路百年》主创团队

《黄河安澜》主创团队

《紫禁城》主创团队

《百年巨匠》主创团队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有版权异议及其他任何问题,请权利人通过后台留言及时告知,我们会尽快妥善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纪录片   复兴门   中国   司售人员   长安街   中国共产党   特别节目   北京市   立交桥   北京   公交车   老百姓   场景   辉煌   公交   大会   城市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