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 孙吴的建国道路:瓜农的儿子?

01


孙氏在发家后,也给自己安了一个有名的先祖:孙武。相对于曹操的曹参之后,孙坚的孙武之后,刘备的汉室血脉一下子就显得真实度过高。

《宋书·符瑞志上》中记载孙坚之祖名钟,家在吴郡富春……以种瓜为业。《太平御览》注引《幽明录》中也记载:“孙钟,吴郡富春人,坚之父也。少时家贫,与母居,至孝笃信,种瓜为业。”所以陈寿说孙坚“勇挚刚毅,孤微发迹”,非常贴切。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瓜农,也绝非后世理解的穷困潦倒的样子。中古时期的所谓寒族包括织席贩履的刘备也绝不是平民阶层。所以,孙氏所谓种瓜为业,极有可能是种瓜为产业。这样的话,孙坚走的是县吏,而不是举孝廉这条路,也说得通了。因为孝廉不但对行为和德行有要求,也规定了,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孙坚是没有这样的条件的。

《吴书》说:坚世仕吴,家於富春,葬於城东。坚生,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强调孙氏世代在吴郡为官,并未被陈寿采信。如果是这样,孙坚应该是按照家族安排举孝廉的。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中认为,吴、蜀两国统治者的阶级性不同。蜀汉与曹魏固然是死敌,但曹操出身于寒族,以法术为治。刘备虽自云汉朝的宗室,可是渊源既远,又不能记其世代之数,实亦等于寒族。吴国的情势则大大不然,孙吴政权是由汉末江东地区的强宗大族拥戴江东地区具有战斗力之豪族,即当时不以文化见称的次等士族孙氏,借其武力,以求保全,从而组织起来的政权。故孙吴政治社会的势力完全操在地方豪族之手。[1]可能也是以《吴书》的这条记录为主要参考。

即使是孙氏“世仕吴”到孙坚这一代也是只能是一个县吏了,从政治地位及他的行为看,绝算不上什么不以文化见称的豪族。

02

孙坚十七岁那年,随父一起乘船去钱塘,途中,正遇海盗人抢掠商人财物,在岸上分赃。行人见此情此景,都吓得止步不前,过往船只也不敢向前行驶。孙坚见状,对父亲说:“让我去捉拿这些强盗。”父亲劝阻他,而孙坚并未听从父亲的劝阻,而是提刀大步奔向岸边,一面走,一面用手向东向西指挥着,好像正分派部署人众对海盗进行包抄围捕似的。海盗们远远望见这情形,错认为官兵来缉捕他们,惊慌失措,扔掉财货,四散奔逃。孙坚不肯罢休,追杀一海盗而回,其父亲大惊。孙坚却因此声名大振,郡府里召他代理校尉之职。

从这可以看出来,孙坚虽然是县吏,但干的更多的是打杂的活儿。凭借着机智(并不完全是武力)大败强盗后,孙坚有了名声,成了郡府里的代理校尉。孙坚的仕途并未因此一帆风顺或者平步青云,而是还在郡县的基层不断锤炼。

天下大势给了孙坚这样的人机会。黄巾起义的前夜,也就是熹平元年(172年),会稽郡人许昌在句章兴兵作乱,孙坚以郡司马的身份召募勇士千余人,击溃了这股势力。因功被任命为盐渎县丞,数年后,又相继改任盱眙县丞和下邳县丞。也因为这次征战,孙坚初步积攒自己的军事班底。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汉遣车骑将军皇甫嵩、中郎将朱儁(朱俊)将兵讨击之。朱俊看中了孙坚,表请坚为佐军司马,孙坚拉起他的军事班底,又在淮、泗聚齐精兵千许人,开始了他正式征战。这是孙坚军事力量的核心,后来又被称为“淮泗集团”。

03


朱俊为什么会看上孙坚?

《后汉书·皇甫嵩朱俊列传》:朱儁字公伟,会稽上虞人也。少孤,母尝贩缯为业。朱儁的母亲曾经以贩缯为业,按道理他们家很清贫的吧?结果在熹平二年(173年),会稽太守尹端征剿许昭失利,要被问斩的时候。朱儁悄悄到京师,花费数百金,买通相关官员,为尹端减了刑。所以,记载中的尝……为业,并不代表着贫困。

后来交州群盗并起,朝廷任命朱儁为交州刺史平叛。朱儁不辱使命,旬月之间,州郡平定。朝廷封他为都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户,赐黄金五十斤,并征他入朝任谏议大夫。

这样的人能看上孙坚,除了孙坚之前征战的英名外,还有就是地缘因素了。

孙坚也因为朱儁的提携,参与平叛,有军功后顺利的被拜为别部司马。

别部,就是偏师。司马,主要是掌领兵征伐,其兵多少随时宜会变化。这样的职位不见得有多高,重要的是,孙坚成了军旅体系中的比较重要的力量。

04


朱儁之后,又有人提携孙坚。

边章、韩遂作乱凉州,董卓奉令讨伐,结果失利。

中平三年(186年),朝廷遣司空张温行车骑将军,西讨章等。温表请坚与参军事,屯长安。

这里有个细节,张温召见董卓,董卓姗姗来迟,张温怪罪董卓,董卓还言语冒犯。张温参军孙坚见状,劝张温趁机杀掉董卓,张温不同意。

我在《说三国12 | 董卓的发迹,与地方豪族背景有很大关系》中说过这段冲突。表面上看这是军事纪律方面的冲突,实际上则是中央与地方豪强的冲突。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里记载了此次孙坚劝张温的细节。

温以诏书召卓,卓良久乃诣温。温责让卓,卓应对不顺。坚时在坐,前耳语谓温曰:"卓不怖罪而鸱张大语,宜以召不时至,陈军法斩之。"


温曰:"卓素著威名於陇蜀之间,今日杀之,西行无依。"


坚曰:"明公亲率王兵,威震天下,何赖於卓?观卓所言,不假明公,轻上无礼,一罪也。章、遂跋扈经年,当以时进讨,而卓云未可,沮军疑众,二罪也。卓受任无功,应召稽留,而轩昂自高,三罪也。古之名将,仗钺临众,未有不断斩以示威者也,是以穰苴斩庄贾,魏绛戮杨干。今明公垂意於卓,不即加诛,亏损威刑,於是在矣。"


温不忍发举,乃曰:"君且还,卓将疑人。"坚因起出。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孙坚劝张温杀掉董卓。张温回答孙坚说:“董卓在黄河、陇山之间一向有威望,今天将他杀死,西征将没有依靠。”

董卓在凉州地区有威望不假,他在本地有势力,哪怕张温也不敢随随便便杀他,恐怕是真。黄巾之战失利,董卓都没有被杀,而且他还先后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其势力可想而知。特别是他还给司徒袁隗做过掾属,这些资源不是一般荒蛮人应该有的。可见,孙坚在这个时候,还是没有政治敏感度的基层军官。

不过,可喜的是,这次评判后,孙坚因军功被拜为议郎。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被拜议郎,标志着孙坚进入高官系列,也得到士大夫阶层的认可。

议郎是光禄勋所属郎官之一,多由贤良方正出任。虽然没有固定的工作,但可是领着比六百石俸禄的中央官员。而且议郎是授予实权出任高官的一个阶梯。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议郎就是中央的“储备干部”或者“管培生”。

举个例子,熹平三年(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入京都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后被明升暗降,调任顿丘令。光和三年(180年),曹操又被朝廷征召,任命为议郎。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因功被迁为济南相。

果然,当时长出现叛乱后,朝廷火速任命孙坚为长沙太守,孙坚平叛后因功被封坚乌程侯。乌程县是扬州吴郡下面的一个县。乌程侯是等级最高的县侯,是孙坚实打实打下来的,可以说含金量相当高。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孙坚从县吏一跃封侯,官至一郡太守,用了足足十五年。我主要是按熹平元年(172年)孙坚平许昌叛乱到中平四年(187年)被封侯。这其中,自然有孙坚个人武勇的原因,甚至这个原因是最主要的。但是,也别忽略了历史进程的原因和贵人的提携。这其中有同乡朱俊的作用,也免不得让人怀疑陈寅恪“孙吴政权是由汉末江东地区的强宗大族拥戴江东地区具有战斗力之豪族,即当时不以文化见称的次等士族孙氏,借其武力,以求保全,从而组织起来的政权。”之论断的合理性了。

所以陈寿说孙坚“勇挚刚毅,孤微发迹”,非常贴切!

参考文献

[1]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M].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2007.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孙吴   中平   太守   豪族   司马   瓜农   孝廉   黄巾起义   元年   朝廷   政权   儿子   道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