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人是如何融入中华的?又是何时融入的?

中国现有的 56 个民族是历史时期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各类人群交往交流交融的结

果 ,他们既有本土起源者 ,也有域外迁入人群与本土人群交融而来者 。粟特人向中国持 续迁入后 ,在各地形成了大小不等的聚落 ,与其他民族交错杂居 。 由于粟特人只是一个 基于迁出地或祖源地的松散认同群体 ,无紧密地民族心理认同 ,迁入中国后并未整合成 一个单一的民族 ,而是融入了历史上的汉 ( 华夏) 、突厥 、 回鹘 、吐蕃 、沙陀等民族。 后因政权更迭 、民族集团裂变 、民族文化交融 ,成为今汉 、维吾尔 、裕固 、回等民族族 源的组成部分。

历史上粟特人的分布地区 ——昭武九姓国家

( 一 ) 融入汉族 ( 华夏) ,成为今汉族中族源的一部分

汉族族体壮大的过程是其在历史上不断吸纳其他民族的过程 。粟特人融入汉族的过 程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直接融入汉族 。粟特人最早进入汉族 ( 华夏) 聚居的地方当属河西四郡 。河西本是匈奴浑邪 、休屠王游牧之地 ,浑邪王杀休屠王降汉后 ,汉朝开始向河西四郡大举移民。 这些移民中的绝大多数是汉族 ( 华夏) ,其后又有其他类型的汉族 ( 华夏) 迁 入 。汉武帝征和二年 ( 前 91 年) ,戾太子兵变被平息后 ,将其中的罪民迁入河西。 此后 ,河西的居民在较长历史时期内是汉族 ( 华夏) 。

唐三彩——粟特商人


唐三彩——粟特女人

汉代来华的西域质子或侍子中仅有部分人是粟特人 ,三国魏晋以来由中亚西域来华的商旅 、宗教教职人 员 、政治人物等应以粟特人为主 ,他们在以汉族 ( 华夏) 为主的河陇 、关陇 、河洛等 区域形成了人数不等的诸多聚落 。在族际互动中 ,粟特人或主动吸纳汉文化 ,或为汉文 化所濡染 ,数个世代之后逐渐融入了汉族 ( 华夏) 。如长安的粟特人在姓氏 、婚姻 、丧 葬 、宗教 、习文儒等方面逐步出现了汉化。 洛阳的粟特商人 、官宦 、僧侣 、奴仆等在 唐代中期以后 ,在婚姻 、丧葬习俗 、文化认同等诸多方面与汉族渐趋一致 ,并最终与汉 族无异。 河西走廊的史姓粟特人在归义军时期通过参政 、商贸 、农作等方式全部变成 了汉族。

粟特武士


二是与其他民族多重混融之后 ,再融入汉族 。典型的是粟特人融入沙陀之后 ,再融 入汉族 。 沙陀的主体是沙陀 、萨葛 ( “ 薛葛”“索葛” ) 、安庆三个部落, 此外还吸纳了突厥 、 回鹘 、吐谷浑 、鞑靼 、汉族以及党项等民族。 在“ 沙陀” 三部 中 ,萨葛是粟特的音译经历史语言学家考证后已被学界公认 。

根据 《 旧五代史》 中的“ 武皇节制雁门 ,敬思为九府都督 ,从入关 ,定京师。” 和 《 全唐文》 收录的 《 义成军节度使赠太保史匡翰碑铭》 中的相关资料推断“ 九府都督” 即“ 安庆九府都 督”,并有可能是“ 昭武九姓府” 的简称。 那么其为粟特人则无疑 。五代时期 ,沙陀 人建立了后唐 、后晋 、后汉 、北汉四个政权 ,其统治者想通过倾慕唐文化手段获得中原 华夏的认同 ,其下层与汉族普通百姓交流 ,长期互动使他们的汉化更多地掺杂浸染了北 方汉人的习俗。 宋统一北方后 ,沙陀人失去了政治 、军事主导性 ,便逐渐融合到汉族 中去了。

( 二) 融入突厥 ,成为我国西北部分突厥语族少数民族一部分

突厥汗国兴起之后 ,一些粟特人建立的王国臣服于突厥 。西突厥统叶护可汗征服西 域后 ,对“ 诸国王悉授颉利发 ,并遣吐屯一人监统之。” 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时“ 自 龟兹 、鄯善 ,且末 、吐火罗 、焉耆 、石国 、史国 、何国 、穆国 、康国 , 皆受其节度。”

突厥朝中常有一些粟特姓氏的文臣武将 ,如安附国的祖父安乌唤“ 为颉利吐发 ,番中 官品 ,称为第二。” 唐玄宗开元二年 (714 年) ,突厥可汗默啜“ 遣其子移涅可汗及同俄特勒 、妹婿火拔颉利发石阿失毕率精骑围逼北庭。” 此条史料所说的石阿失毕是可 汗妹婿 ,官职“ 火拔颉利发”,从姓氏及突厥与粟特各国的关系推测应为来自石国的粟 特人 。

因统驭关系 ,突厥汗国内的粟特人商团 、宗教职业者数量较多 ,唐高宗“ 咸亨 中 ,突厥诸部落来降附者 ,多处之丰 、胜 、灵 、夏 、朔 、代等六州 ,谓之降户。”史 书中有关突厥降户的记载颇多 ,就不一一列举 ,从姓氏及突厥与粟特的关系判断 ,这些 “ 降户” 中有一定数量的粟特人或粟特人后裔 ,如安附国之父安朏汗 ,于“ 贞观初 ,率 所部五千馀人朝 ,诏置维州 , 即以朏汗为刺史 ,拜左武卫将军 ,累授左卫右监门卫二大 将军 ,封定襄郡公。” 因政治认同 、文化吸纳 ,一些粟特人及其后裔出现了突厥化。 学者将有一定粟特人特点的突厥人称为 “ 粟特系突厥 人”,如河北卢龙 、成德 、魏博三镇在安史之乱后有大量的粟特系突厥人。

影视剧中唐朝的粟特人


唐玄宗开元九年 (721 年) 在鄂尔多斯兰池州爆发的康待 宾之乱中出现的康待宾 、安慕容 ,两人虽为粟特姓氏 ,却自称叶护 、可汗等突厥首领称 号 ,他们应是粟特系突厥人。 无论是粟特人是否已经突厥化 ,突厥汗国境内人口中与 粟特人有关者占有一定数量毋庸置疑 ,东 、西突厥及后突厥被灭后 ,其部众几经演变散 融于部分突厥语族民族之中 。从这个视角来看 , 中国境内的部分突厥语族少数民族的族 源中有或多或少的粟特人成分。

( 三) 融入回鹘系统 ,成为了今维吾尔族和裕固族族源的一部分

吐蕃据有河西走廊及安西四镇后 ,丝绸之路东段 、中段受阻 ,此时崛起的回鹘汗国 控驭之地便成为了丝绸之路的主要交通线 ,好商贸 、善政治 、尚武功的粟特人便很快通 过与回鹘上层交好 ,成为其兴贸易 、拓外交 、伐异己可资利用的力量 ,粟特人信奉的祆 教 、景教等更是被回鹘上层接纳并大力推行 。


摩尼教一度成为漠北回鹘汗国的国教

安史之乱后的回汗国

,可 汗对摩尼僧侣十分倚重 , 摩尼 僧侣还常作为回鹘使者出使内地王朝, 回鹘的入贡使团中常杂有粟特商 团 ,常会留驻不归。可见 , 回鹘中的粟特人数量极多 。

回鹘汗国粟特人的来源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类是很早以来就留居草原的粟特人及其后裔, 一类是 8 世纪因大食侵入而迁入者 ,三是因中原王朝禁绝摩尼教而从中原流入者 ,他们 与回鹘在政治 、经济 、宗教等领域呈现频繁互动乃至深度融合 ,推动了回鹘族群的熔铸 和成型 ,汗国末期 ,粟特与回鹘间出现的族群界限上的模糊化 ,既可视为二者长久以来 深度混融的标志 , 当更是其持续互动 、融合的结果。 今维吾尔族和裕固族源于回鹘, 既然大量的粟特人融入了回鹘 ,那么说粟特人是这两个民族族源的组成部分无可厚非。

( 四) 融入其他民族 ,有些有迹可循 ,有些深度融入

来华粟特人融入中华各族 ,有些可以根据文献 、出土文物等考证 ,有些则需根据不 同民族的活动的历史轨迹推断 。在北方草原 ,古代各种民族集团组合与分离变化不断, 突厥和回鹘之后 ,契丹 、女真 、蒙古等又相继兴起 , 留居草原的粟特人又相继加入其后 兴起的民族集团 ,至少今蒙古族的族源成分中有一定的粟特人成分 。一些研究成果发现 回族族源中也有粟特因素 ,虽然粟特地区在唐代已被阿拉伯帝 国征服 ,但来华的粟特人并非穆斯林 ,今西北地区一些安 、曹 、石 、米 、何 、武 、史等 姓氏的回族源于粟特人 ,应与回族是多民族融合而来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吐蕃   回族   河西   汉族   语族   可汗   突厥   华夏   姓氏   中华   民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