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币驱逐良币,古代人才逆淘汰现象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所谓“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由16世纪英国的伊丽莎白造铸局长提出,又称为“格雷欣法则”,是对历史现象的一种归纳。

然而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货币流通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存在类似现象。“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简单的几个字却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一起讨论的便是历代皇帝的“用人”问题。

“逆淘汰”的真相比概念更残酷

那么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

在铸币时代,当那些低于法定重量或者成色的铸币“劣币”进入流通领域之后,人们就倾向于将那些足值货币“良币”收藏起来。最后,良币将被驱逐,市场上流通的就只剩下劣币了。

当事人的信息不对称是“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存在的基础。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用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

人才竞争,优胜劣汰,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犹如大自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样。但是,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人才"逆淘汰"现象也是存在的。也就是说,相比较而言,表现杰出的人被淘汰了,表现平庸的人反而得到了重用。

当这种现象蔓延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身边所有的事物都成了一种“表面功夫”,所造成的社会影响真的是细思极恐。然而历代王朝都不缺乏“小人淘汰君子、庸才淘汰天才、狗熊淘汰英雄”这样的逆淘汰进程,逆淘汰与正淘汰轮番成为决定社会走向的主要力量。

纵观两千年的历史,将选拔人才、人尽其用理解通透的朝代,都实现了朝代盛世;相反,忽视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都走向了衰亡。

“逆淘汰”是一个残酷的概念,折射的却是历史甚至当今这个社会存在的事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这种现象愈演愈烈?为什么这种现象渐渐出现在现代各行各业?

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在国家的历史上可以看到,当王朝的政治趋势低迷时,朝廷的忠将良士就走到了尽头。 这个时候,忠诚的存在就是对小人流派的威胁,此时这些小人便会联合起来对抗忠将良士,使得越来越多的昏庸无能之才过得更加风生水起。而这将会面临的,便是王朝衰落 朝代更替。

秦始皇,雄才大略,“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最终却被陈胜、吴广起义导致秦朝二世灭亡。可谓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秦朝统一前,重用外来人才。因为重用百里奚而称霸,因为重用商鞅而自强,因为重用张仪而统一六国。秦始皇巧用这些人才对秦的强大和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惜的是秦始皇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全国统一、转入发展经济、文化和平的时期后,仍然坚持战争年代的用人政策,实行严酷的法治治理国家。重用之人不是好大喜功之人,就是刻薄寡恩之辈。

原本儒生们坚持的“仁政”理想和“德主刑辅”的理念,可以纠正秦朝“以法为教”的弊端,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磨灭了儒生们对秦朝的最后一丝幻想,将他们活生生的逼到了秦朝的对立面。

秦始皇用极其残忍的手法将文人义士斩尽杀绝,造成了精英人才的逆向淘汰。所以当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军兵临城下时,那些愚蠢无能之辈根本无法挽救秦朝的命运,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大秦帝国走向毁灭。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唐朝还积极发展对外关系,使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但如此强大的帝国也难逃衰落、灭亡的结局。

唐玄宗初期,名臣辈出,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玄宗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开元盛世的出现,他们功不可没。

史书中对“贞观之治”是这样描述的:贞观初年,全国人口不到300万户,一匹绢能换一斗米。

到了贞观四年(630年),一斗米四五分钱,牛马满山坡,人出行几千里都不需买粮食,周边少数民族归附者有120万人。

这一年,全国被判处死刑的只有29人,社会出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太平景象。

唐玄宗最初在政治上,任用贤能、善于纳谏。太宗任命房玄龄、杜如晦等德才兼备之人出任宰相,同时,虚心接受以魏徵为代表的大臣对自己提出的意见,重视吏治,注重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严惩贪官污吏。

但是唐玄宗致命的缺点是缺乏唐太宗身上那种“守成难”“慎终如始”的自省精神。在开创盛世局面以后,便不思进取,产生了骄傲自满和怠政的情绪,骄侈心代替了求治心。

在朝中开始重用李林甫、杨国忠一类的奸臣,在外则赋予胡人安禄山以较大的权力。李、杨二人在朝中打击异己、陷害忠良、贿赂公行,使朝政日趋腐败,安禄山一面表示效忠朝廷,一面招兵买马,集结力量,企图自立。

而唐玄宗却视而不见,仍沉浸在开元盛世的自豪与满足之中。在内有奸臣当道,外有叛匪磨刀的形势下,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明朝到清末这500年,又称为精英人才的至暗时期,也是逆淘汰独霸中国的倒退时期。所以明英宗时期又被称为中国人才逆淘汰五百年的开端

宦官王振,落第秀才出身,为求发达自阉入宫服侍皇太子(明英宗)。

王振极其善于察言观色,逐渐获得张太后与三杨忠将的认可,致使后来王振羽翼丰满、本性暴露,朝中选人用人全凭他的一句话。最终自食其果,在怂恿英宗御驾亲征瓦刺的这场战役中丧命。

或许大家认为官宦时代结束了,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明朝被称为“最大的太监帝国”并非虚构,“人才辈出”,从汪直到魏忠贤,一个比一个厉害,也是拜他们所赐才使得明朝最后走向了灭亡。

宦官专权只是其中一方面,另一个重要的导火索是廷杖泛滥。

据考证,廷杖这种刑法最晚在东汉时就已经出现,但当时并未有规范的相关制度。在明朝时将廷杖的运用达到了规模化、常规化、标准化、制度化

这一时期,王振专权,廷杖成为了他排除异己的手段,被他运用的“活灵活现”。然而这种刑法不仅会给受刑官员带来身体上的疼痛与煎熬,还会带来更加直接的心理伤害。通过身体羞辱的方式在无形中改变士大夫的精神面貌。

久而久之,事态发展到了扭曲的地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受虐体制,他们将这视为荣誉的标志。

黄仁宇评价说:“有的人却正好把这危险看成表现自己刚毅正直的大好机会,即使因此而牺牲,也可以博得舍生取义的美名而流芳百世。”

就这样,活生生的将国家治理从是非之争变成了意气之争。

三、君非亡国之君,臣乃亡国之臣

用人腐败是最危险的腐败。如果说财物腐败只是涉及权钱交易,污染的是水流,那么用人腐败危害的是党组织肌体,污染的是水源。

在“为人择官”的逻辑下,以私人情义侵蚀公共资源,以圈子文化取代公平正义,最终必然坠入用人腐败的泥淖。

一些腐败分子在用人上搞小圈子,以私相授受而始、以先后落马而终,人前“同气连枝”、狱中“同病相怜”,不能不令人警醒。

面对任人唯亲的歪风,有人形象地讽之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歪风之下,必然导致热衷走关系、图攀附而不尚实干、实绩的沉闷氛围,我们的事业就会停滞。

如果“荫亲”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怪圈,那么好干部如何脱颖而出,更孰与破难题、促改革、平天下?事实告诉我们,“为人择官”只会带来人才的逆淘汰,“为官择人”才能激发政治生态的正能量。

西晋大将羊祜举荐贤才而焚烧荐稿,认为“拜官公朝,谢恩私门,臣所不取也”;宋朝宰相范纯仁引荐人才而不加以笼络,认为“朝廷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

今天,改革大潮奔涌向前,要“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首先就要堵住“关系”的缝隙、打开公平的闸门。如此,才能让一切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

楚平王即位之初,政治还比较开明。他恢复陈、蔡二国的地位,使各地交互迁徙的人民还归本土,归还以前侵夺邻国的土地,做了一些施舍、宽民、赦罪、任贤等好事,局势稳定下来。

平王开始宠信一个奸佞之臣费无极,费氏干坏事极多。

前523年(鲁昭公十九年),平王要帮太子建娶媳妇,身为太子少师官的费无极为了邀宠,看到从秦国接来的新娘很美丽,就劝平王自己娶了,立为夫人。又出计把太子建调遣出都,安置在城父之地(今河南平顶山)。

这还不算什么,一年过后,开始造谣生事,污蔑太子与其师伍奢想要蓄谋造反。平王轻信了费无极的谗言,并没有调查便派人去捉了伍奢并让奋扬暗杀太子。幸亏奋扬将太子私遣离开,太子才幸免于难。

费无极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再次觐见谗言说:“伍奢的两个儿子甚有才华,如若让他们逃到敌国,那将会对我们楚国大不利啊!”

平王一听那还了得,于是假意释放伍奢以勾引伍尚和伍子胥前来一举歼灭。为人憨厚的伍尚知道这是他们的计谋,便让弟弟伍子胥趁机逃走,伍子胥才免遭灭口。遭遇灭门的伍子胥来到了吴国,最终帮助吴王灭掉了楚国报了杀父杀兄之仇。

不得不说楚国的灭亡,九成是毁在了费无极手上。楚国并非没有贤才,以前说到“楚才晋用”,导致楚屡败于晋。后来伍子胥等人奔吴,还有文仲、范蠡入越。柏举之战中也有不少忠臣良将,苦战救国,壮烈牺牲。这是因为楚国政治制度落后,统治集团内部腐败,使他们不仅不能施展才能,而且横遭迫害和杀戮。春秋后期,楚国的政局也非意料之外。

有为官为己之奸佞,就有为官为民之忠良。

北宋名臣包拯,廉洁公正、不附权贵、铁面无私、敢于为百姓打抱不平、伸张正义,故有“包青天”和“包公”的美誉。面对盗卖官盐的包勉,纵使视己如出的嫂娘跪地求包拯放过自己的儿子,他也未曾动摇半分心思。

他自知为官要清廉,不可为一己之私枉顾国法。他宁愿承受着嫂娘的责骂、弟弟一生的不满与埋怨,也要为民执法。宋朝的百姓爱戴他、官员敬畏他,形成了良性的“池塘效应”,宋朝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风气也稳定了许多年。

结语

当无数的人才精英挤在入仕做官这唯一的独木桥上时,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甚至刺刀见红,竞争自然也是残酷绝伦。在这种没有底线的生存斗争中,一般只有腹黑者胜出,而恪守崇高道德操守者,如果不以“外圆内方”的姿态顺应官场文化和通行的潜规则,鲜有不被淘汰者。

其结果是,我们总能看到,人格高尚的人往往败在人格低下的人手里;受教育程度高的往往要败在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手里;说真话的人往往要败在说假话的人手里。这就是“逆淘汰”能在中国官场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楚国   廷杖   无极   明朝   现象   人才   秦朝   太子   用人   腐败   古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