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朝见”和“朝辞”,宋朝皇帝与地方官员的交流方式很独特

引言: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央集权制度始终伴随着王朝的浮沉兴衰。从战国中期到清朝末期,以君主专制为表现形式的国家权力体系,整体上呈现不断加强的态势。从战国群雄相继裂土称王,到秦始皇扫清六合自号皇帝,从西汉的“推恩令”“独尊儒术”,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无不体现了统治者对于权利收归中央的重视。

北宋建立初期,武将出身的宋太祖赵匡胤本身就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上的帝位,所以在加强皇权这件事上尤为在意。于是,他通过“杯酒释兵权”“崇文抑武”等举措,收回大批武将和边疆节度使的兵权,将行政、军事和财政权力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北宋的中央集权。而从北宋开始盛行的“朝见”与“朝辞”制度,也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君臣之礼:何谓“朝见”与“朝辞”?

通俗地讲,“朝见”就是指古代臣下拜见皇帝的礼节,或者天子在朝廷之上接见臣子,也可以谓之“朝见”。而“朝辞”则是指大臣即将远赴外地上任,在临走前入朝向帝王叩拜辞谢、告别。这种看似无关紧要的礼节性问题,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却发挥了重要职能。

唐朝后期,这种辞见的制度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地方官员任期届满,都会进京入朝拜谢。离京就任时,也会专门辞见天子。但是,随着唐末五代时期社会动荡的加剧,地方割据势力愈发猖獗,君臣之道渐遭凌替,“朝见”和“朝辞”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宋太祖即位后,从前朝的失败教训中深刻汲取教训,把对“辞见”制度的重视程度拔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宋朝文官治国的大背景下,这种制度也终于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

宋朝初期沿用五代时的旧有制度,凡七品以上官员入朝,都必须先到御史台录名,再过丞相府,然后才得以入殿面见皇帝。有一次,宋太祖紧急召见一位边关武将,有大事找他商量,结果一连等了好几日都不见人影。宋太祖等得不耐烦,就亲自跑到御史台询问,御史台官员告诉他,那位武将还没到御史台报名。经过此事,宋太祖觉得这种制度效率太低了,很快下诏改制,规定从此以后,入朝官员先见天子,然后再去丞相府衙门,大大拉近了天子与各地官员之间的距离,提高了宋朝朝廷的办事效率。

统一战争刚刚结束之际,国内政治动荡、朝局不稳,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急需一批精干的明吏能臣。为此,宋太祖频繁召见百官,亲自遴选人才,对前来应征的文人士子,不论出身贵贱,大都亲自诏入殿内面试,通过其谈吐举止,判断是否有真才实学,该委派什么职位。面试一遍之后,宋太祖会将自己心仪的人物在名单上勾出来,然后再送到中书省进行二次审校。作为日理万机的一国之君,如此费心劳神、亲力亲为,足以看出宋太祖对于治国人才的强烈渴望。而那些得到宋太祖赏识,从此改变命运的官员,自然也会对圣上感恩戴德,忠心耿耿地为其效命。

在宋太祖之后,宋朝的其他皇帝虽然做不到太祖那般事必躬亲,但也对“朝见”与“朝辞”制度予以传承和发扬。宋真宗时曾多次颁布诏令,强调全国各地的地方长官,如知州、通判、监司等,在回朝面圣之前,必须先推荐辖区内的有才之士,或者汇报当地属官近期的“为政善恶”,以便朝廷选拔能人、弃奸用贤,而后方得入见。这种附加给地方高级官员的任务,不仅能起到优化官场的作用,对这些大权在握的大官们也是一种鞭策和警醒。

北宋境内共有三百多个州,知州按例两年一任,不论赴任还是罢任,都要进宫亲自做汇报,这对于皇帝来说,任务量其实是不小的。宋哲宗即位之初,小皇帝少不更事,主要由高太后垂帘听政,这对于地方官员上殿“辞见”来说,无疑存在各种不方便,因此,中央逐渐放宽了对这一制度的要求,规定只有正负宰相等中央高官必须定期入见,其余职阶较低的官员则可以“免对”。直到绍圣四年,长大成人的宋哲宗亲政之后,这种情况才发生改变,增加了大量必须定期“辞见”的官员人数。

纵观两宋,南宋孝宗朝是国家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也是“朝见”“朝辞”制度执行得最严格的时期。宋孝宗非常注重加强皇权,甚至规定地方上所有的知州和武官,就任离任时都务必亲自上殿奏事,即便是远在蜀地、两广的大员,也必须不远万里入朝觐见,否则就会面临乌纱不保的风险。一路上路途遥遥,耗时耗力,来回一趟可能需要小半年的光景。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淳熙十三年天子下诏,四川、两广的知州可以就近,到掌管边防军务的制置司做汇报,不必再受长途跋涉之苦。

二、推心置腹:“朝见”“朝辞”的时候,天子和大臣都说些什么?

在朝堂“辞见”的过程中,最高统治者的期望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自然是通过面对面交谈的方式,拉近与地方官员的关系,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能力,从精神上加强对他们的控制,只要笼络了这一个人,就相当于笼络了一方百姓的人心。其次,面见天子也会令地方官员心生敬畏和感激,从而更加勤勉廉政,自发地将统治者的意志贯彻落实,也就达到了巩固中央政权的目的。

当然,从外任官员的角度来说,“朝见”和“朝辞”也是难得的面圣机会,他们可以越过层层权力关卡,直接向天子汇报工作,能提出一些更接地气的建议,或者传达当地老百姓的心愿。

(一)统治者的目的:考察官吏、了解民情、鞭策勉励、笼络人心

宋朝天子召见百官,往往会颁布降戒辞,传达一些勉励或督促的戒谕,鼓励官员在任期间不可玩忽职守、玩弄职权。从宋太宗的“戒谕百官辞”到淳化五年的“戒励辞”,从宋真宗的“文武七条”到后来印刷成册人手一本的“戒石铭”,无不体现了朝廷对于在野官员的考课督促。

宋仁宗时,大臣刘平在三川口之战中殉国,天子为了抚恤刘家,特别提拔刘平之弟刘兼济,接替刘平之位做了一州太守。赴任之前,刘兼济照例入朝辞谢。宋仁宗亲口勉励他说,国家的忧患还没有解除,你哥哥的血海深仇还没有报,不能不用心啊。又如宋杜宗时,刘子荐任融州知府,朝辞之时,度宗谆谆告诫:戎州地广民稀,荒僻贫瘠,全靠爱卿用心治理。对于即将远离京师,远赴要职的官员来说,这种在大殿上与天子面对面的谈话,无疑是对其勤勉治政的一种极大促进。

南宋之初,面对战争留下的烂摊子,朝廷非常注重边关辖区内的防务和民情,吩咐即将上任的边臣到任半年后,要详细地向朝廷汇报民生疾苦和边关防务,以供中央制定相关对策。后来,这种制度得到长期沿用,甚至出现了专门的法案,如《淳熙重修令》《庆元令》等。宋高宗时,广州知府龚茂良任期届满,回京师朝见天子述职。龚茂良说,岭外地广人稀,有大片田地被搁置荒废,都是因为外地流寇侵扰广东,导致人口大量外流。如今这种情况正在慢慢好转。听了龚茂良详细的汇报,宋高宗非常满意,朝廷也就知晓接下来在广东一带该如何行政,有利于国家权力机关从政策上对全国各地进行权衡、调整。

此外,宋朝法律规定,外地官员上朝朝见、朝辞的时候,朝廷都会根据其官职大小,发放衣物、金带、鞍马等赏赐之物,以皇恩浩荡外示荣宠。对于个别特殊要员,朝廷还会专门为其举办告别宴会,天子时不时还会钦赐御酒送行。又是受封又是受赏,百官自然更加倾心拜服,对天子感激不尽,地方叛乱的情况随即大大减少。

(二)臣子的愿望:汇报工作、为民请愿、提出建议、针砭时弊

吉州知府郑作肃卸任之际,就在朝见天子时汇报了州内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吉州一度盗寇猖獗,为害一方民不聊生。后来官府派兵捕拿,虽然将贼人消灭殆尽,却损坏了渡过黄河必须经过的索道。重新修建索道需要一大笔数目,州内百姓肩上的负担过重了。于是郑作肃为民请命,请求朝廷给予恩旨减免。

南宋时,北方防务时常告急。宋理宗时,徐佑朝、张元简等边关将领就多次入朝上奏,向天子陈述边防利害,介绍边疆的驻兵多少、防务虚实、情报搜集等情况,加强了南宋北境的稳固安宁。

即便是与自己所辖州府不相干的政事,只要有好的建议,官员们也可以在辞见时提出来,天子大都会认真听取。比如政和七年时,明州人楼异被任命为随州知府。辞谢的时候,楼异诚恳地对宋徽宗说,自己的家乡明州已经是东南沿海重要的贸易港口,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楼异建议,朝廷拨款在当地建两艘大船、百余艘小船,以充分利用湖海航运之便,为国家府库创造税收。此外,还可以把广德湖垦作良田,那里水土丰饶,十分适合粮食种植。

听完楼异的建议,宋徽宗频频点头,对这位有自己独立思想的年轻人非常赏识,当即调任其到自己的家乡明州做太守,随州知府另换他人,并自掏腰包把六万两白银交给楼异。后来,楼异果然没有让宋徽宗失望,到任后不久就开垦出良田七百倾,大大改善了当地民生。

三、“祖宗家法”:“朝见”“朝辞”制度的影响

从宋初逐渐盛行起来的“朝见”“朝辞”制度,虽然在不同时期的被执行程度各异,但是从总体上讲,对两宋的朝堂格局、君臣关系一直有着深刻的影响。一场司空见惯的辞见仪式,可能会左右一位封疆大吏的仕途,可能会改写一部颁行天下的法律,更能够将文武百官的忠心紧紧凝聚在一起,如众星拱月般环绕在九五之尊的周围。

对于官员来说,辞见制度可不是一种浮于表面的形式主义,反倒更像是一场面试考核,其在入朝面圣时的表现,可能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仕途命运。如果某位官员答非所问或者老迈昏聩,就会引起天子不悦,严重时可能当场遭到罢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滥竽充数的贪官庸吏无所遁形,相继被淘汰,而空出来的职缺正好可以提供给有抱负有才能的人,让他们一展才华。


当然,朝辞后原地升迁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如著名的监察御史王蔺,原本朝廷委派给他的官职是舒州太守。后来皇帝聆听他的辞对时,觉得他耿直敢言,所指出的时症弊端皆切中要害,遂出手诏擢升其为监察御史。

宋朝的上殿面奏制度,深受广大官僚士大夫的支持,甚至赞其为大宋江山的“祖宗家法”,时常提醒当朝天子将这一制度传扬下去。元祐八年,苏轼任定州兼河北西路安抚使,按惯例理应上殿朝辞,但当日天子懒政得过且过,下诏通知苏轼朝辞取消。苏轼却不依不饶,当即上奏称:我听说天下或治或乱,都源于民情能否通达中央。祖宗传下来的的老规矩,不可随意废止。天子闻奏后非常羞愧,再次邀请苏轼上殿面谈。

结语:

“朝辞登对之日,亲闻陛下圣语”,宋朝时期兴起的“朝见”“朝辞”制度,成为当时地方长官与最高统治者面对面直接交流的重要机会。作为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重要一环,一直沿用到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刻。

参考:

1、《朝见与朝辞——宋朝知州与皇帝直接交流的方式初探》

2、《宋朝辍朝制度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宋朝   御史台   官员   知州   地方   知府   太祖   朝廷   天子   皇帝   独特   制度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