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系列谈之九:合纵苏秦:身佩六国相印 一怒天下惧(上

战国时期,有这样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他身佩六国相印,搅动天下风云,“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谋略家苏秦。

苏秦(公元前337年-284年),己姓,苏氏,名秦,字季子,战国时期韩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郊太平庄)人,早年拜鬼谷子为师,学习纵横之术。学成游历多年,潦倒而归。他刻苦钻研《阴符经》,以致“引锥刺骨,血流至足”。再次出山,游说列国,首得燕文王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构想,得到赵肃侯认可。随后,游说韩、魏、齐、楚,成功组建合纵联盟,出任“合纵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兵出函谷关。

今日分享:《合纵苏秦:身佩六国相印 一怒诸侯惧》上篇。

初出茅庐 潦倒而归

苏秦祖上世代经商,其父苏亢,更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靠着聪颖智慧,经营商道,终成洛阳巨富。但苏亢志向远大,见多识广,目标不止于此。他有四个儿子,他将资质平庸的老大苏昌留在身边经商掌家,将老二苏秦、老三苏代、老四苏厉送出求学,指望他日步入仕途,青云直上,以改变“富而贱”的商人身份,让苏家步入贵族世家。兄弟三人不负父望,学问非凡,成为洛阳一带名士。特别是苏秦离家到齐国求学,投于鬼谷子门下,拜其为师,学习纵横术,与张仪为同学。


学成后,苏秦信心满满回到洛阳苏氏别庄。休养一段时间后,苏秦辞别父亲,准备西行入秦。

“千金之数如何?”临行,父亲问他。

“百金足矣。”他说,“否则,为人所笑,名士颜面何存。”

此时的苏秦,信心爆棚,以他的学问,何用百金?必当马到成功。他怀揣理想来到秦国,游说秦惠文王采取帝王之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此时,秦惠文王刚刚继位不久,又处死了商鞅,此时采取帝王之术,未为可也。“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熟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愿异日行之。”秦王认为时机不够成熟,等待他日,条件许可再行帝王之术。苏秦不死心,又连续给秦王上了十道书疏,秦王十分冷淡,置之不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就这样,苏秦在秦国待了数月,“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此时此刻,苏秦衣服破烂,资金耗尽,生活所需费用匮乏,不得已从秦国返回洛阳老家。

引锥刺骨 攻研《阴符经》

回到洛阳苏氏别庄,苏秦十分落寞。他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挑着书橐,身体消瘦,神情憔悴,面容黎黑,惭愧而内疚,“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黎黑,状有愧色”。妻子见他不下织布机,嫂子见他不给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此情此景,令苏秦慨然长叹,说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

虽然遭到失败,但他初衷不改。

“季子,可要改弦易辙?”看到落魄的苏秦,父亲问他是否要改变初衷时,他目光坚定:“不,初衷无改。”

“不后悔?”

“不后悔。”

“吃得苦?”

“吃得苦。”

“受得屈辱?”

“受得屈辱。”

老人“笃”地一顿手杖:“创业三难,败、苦、辱。三关能过,可望有成!”

苏秦肃然向父亲深深一拜:“父亲,请赐儿荒田半井。”

父亲说:“商人无恩,唯借不赐。”

苏秦回答说:“是。请借季子荒田半井。”

“借期几许?”

“三年为限。”苏秦肯定的说。

“好,这才是大丈夫所为!”父亲赞许的说。

这是苏秦与父亲的一段对话,从此,他开始了艰苦卓绝的生活。

他结完草庐,收拾好屋子,就开始翻阅父亲送来的一大堆书籍。突然眼前一亮,《阴符经》跃入眼帘。这是一本了不起的兵书,乃当年姜太公所著,他师父鬼谷子曾给他们讲过。他如获至宝,伏案诵读,刻苦钻研,并选择其中重要的加以熟读,探求它的真谛,“简练以为揣摩”。饿了,吃个馒头;渴了,喝口凉水;困了,拿起锥子刺自己大腿,鲜血直流到脚上,“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一年工夫,学有所成。他自言自语地说:“现在,我可以真正去游说各国君主了。”

再次出山 说服燕赵

豁然开朗的苏秦,认真分析了各诸侯国形势,他把首次出使选择了燕国。当然,也与他与燕文公夫人燕姬私下关系甚笃有关。

来到燕国,他对燕文公说:“燕国之所以不受他国侵犯,是因为有赵国为其南面屏障,赵国与燕国有其相依之势。秦国攻打燕国,来自于千里之外;赵国攻打燕国,作战于百里之内。不担心百里之内的赵国,却担心千里之外的秦国,没有这样的道理。希望大王与赵国相亲,结为一体,天下合一,那么燕国就没有忧患了。”

苏秦接着说:“秦为虎狼,已对山东构成灭国之患。然山东列国犹不自知,一味地相互攻伐,陷入到一片乱象。长此以往,不消十余华,秦必逐一吞并中原。此情此景,绝非危言耸听。当此之时,中原列国本当结盟同体,形成山东一体合纵之大格局。若得如此,强国并存,天下安宁。惜乎无人登高一呼,连接天下。若燕公能做发韧之举,燕国纵不是盟主,亦当成为堂堂大国。其时外患熄灭,境内安定,再行变法,燕国何愁不强?王族何愁不兴?此为合纵抗秦也。”

“好!”燕文公听得血脉贲张,霍然站了起来,“先生真长策,燕人举国从之。”说罢,深深一躬。

“原是燕公贤明。”苏秦连忙扶住燕文公。

“大佑燕国,赐我大才。”燕文公满面红光,兴奋地对天一拜,又转身看着苏秦,“从明天起,先生便是燕国丞相,安赵合纵!"

苏秦冷静地揺摇头,“安赵合纵,臣唯以特使之身可也。骤然大位,反使燕公有诸多不便。”

燕文公思忖有顷,猛然拉住了苏秦的双手:“成功之时,卿必是大燕丞相!”

就这样,燕文公采纳了苏秦建议,资助苏秦车马,去游说赵肃侯。

据《资治通鉴》卷二、周纪二记载:周显王三十六年,苏秦乃去,说燕文公曰:“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且秦之攻燕也,来自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文公从之,资苏秦车马,以说赵肃侯。

来到赵国,苏秦对赵肃侯说:“当今的形势,崤山以东的国家以赵国最强,秦国最担心忧患的也是赵国。然而,秦国不敢发兵来攻打赵国,是因为害怕韩国、魏国在背后算计他。秦国要是攻打韩国、魏国,没有名山大川阻挡,只要吞并一些地方,就很快面临国都了。韩国、魏国不能抵挡秦国,必定臣服于秦国。秦国没有了韩国、魏国的牵制,那么战乱之祸很快就会降临赵国。我私下拿地图察看,诸侯的土地相当于秦国的五倍,诸侯的兵力相当于秦国的十倍,六国团结一致,合力向西去攻打秦国,秦国必定灭亡。现在有人主张连横,就是割让土地以讨好秦国。如果成功了,他们就能获得荣华富贵;自己国家是否会受到秦国攻击,他们并不关心。所以,这些人只会用秦国的权势来恐吓大家,让大家被迫割地。希望大王能够看清形势。为大王考虑,不如韩、魏、齐、楚、燕、赵联合,共同对付秦国。六国可以在洹水边相互交换人质以缔结盟约:‘只要秦国攻打六国其中的任何一国,其他国家都要派出精锐部队,要么去援救,要么去骚扰。有违背盟约者,其他五国共同讨伐他。’只要六国同心协力对抗秦国,秦国就不敢兵出函谷关了。”

这一席说,赵国君臣无人反驳,人人都觉得一股凉气直贯脊梁。

这时,赵肃侯说:“先生之策若何?”

苏秦为之一振,直抒胸臆:“安国之本,内在法度,外在邦交。刀兵争夺,邦交为先。今山东六国皆在强秦兵锋之下,赵国又在山东六国之腹心。山东大乱,赵国受害最深,威胁最大。山东安,则赵国自安。唯其如此,赵国当审时度势,借燕赵修好之机,发动合纵盟约,六国一体,共同抗秦!如此则天下恢复均势,赵国可保中原强国之位。”

赵肃侯听后,很是高兴:“先生长策,我君臣皆服,愿从先生大计,燕赵修好,六国合纵,以图恢复中原均势,求得长安。本侯书封:苏秦为赵国上卿,兼做赵国特使,代本侯出使列国,同盟合纵。”

宁为鸡口 不为牛后

苏秦作为赵国特使来到韩国,他对韩宣惠王说:“韩国有地九百多里,军队数十万,且善于冶炼兵器,强弓、劲弩、利剑都产自韩国。韩国士兵勇猛无比,一以当百。如果大王臣服秦国,秦国必然索要宜阳、成皋,一旦同意,秦国就会变本加厉,继续索要土地。韩国土地有限,秦国欲望无限,如此,离灭亡就不远了。有句谚语说得好:宁愿做干净的鸡嘴,不要做肮脏的牛肛门,‘宁为鸡口,不为牛后’。大王如此英明,军队又如此强悍,却有牛后之名,我真替大王感到羞耻啊。”其“宁为鸡口,不为牛后”,成为著名历史典故。

据《资治通鉴》卷二、周纪二记载:于是苏秦说韩宣惠王曰:“韩地方九百馀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利剑皆从韩出。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又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削矣!鄙谚曰:‘宁为鸡口,不为牛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

韩国朝野压抑得太久了。自从韩昭侯申不害死后,韩国一直抬不起头来,元气大伤,民心沮丧,连宋国这般小疯子都要来趁火打劫。虽然国君硬撑着宣布了称王,事实上谁也没有高兴起来。尤其是秦国强夺了宜阳铁山之后,韩国朝野就像泄了气的风囊,大骂了一阵“虎狼暴秦”便惨兮兮地沉默了。三晋之中,韩国与魏国有血战大仇,与赵国也是龃龉不断,如何能指望人家帮助夺回宜阳?齐国与秦国修好,不愿再插手中原;燕国自身难保;楚国也被秦国逼得迁都淮北了。天下乱象纷纭,韩国竟找不到一个盟国,落到了在强秦虎视之下奄奄待毙的地步。当此之时,燕赵忽来与韩国结盟,如何不使韩国人惊喜万分?尤其是赵国,在魏国衰落之后军力已经是三晋之首,与赵国修好,无异于韩国有了一个使秦国顾忌的强大盟邦,韩国人当真是求之不得。

韩宣惠王听完苏秦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与对韩国危境的估测,已经是挽起大袖,双眼圆睁冒火,霍然而起,按剑长长叹息一声道:“君毋多言,韩国若屈身事秦天诛地灭!我韩国上下,愿举国追随先生,合纵抗秦!”

成功说服韩国,苏秦又来到魏国,对魏襄王说:“您的土地方圆千里,看似虽然不大,但田舍密集,已经到了无处可以放牧的境地。百姓、人口众多,日夜不停、绵延不绝行于道路,熙熙攘攘,好似千军万马。我私下考量,魏国与楚国不相上下。现在,我听说大王有二十万武士、二十万苍头军、二十万敢死队、十万仆从,战车六百辆、战马五千匹,却打算听从群臣的意见,去臣服于秦国。希望大家认真考虑。所以,赵王派我来向您献愚计,订立盟约,希望大王明察决断。”

据《资治通鉴》卷二、周纪二记载:苏秦说魏王曰:“大王之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庑之数,曾无所刍牧。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輷輷殷殷,若有三军之众。臣窃量大王之国不下楚。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乃听于群臣之说,而欲臣事秦。愿大王熟察之。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之诏诏之。”

魏惠王眯起了一双老眼,思忖沉默片刻,悠然笑道:“先生所言,甚是有理。既然燕赵韩三国都合力了,老夫也乐观其成吧。我大魏不惧秦国,然毕竟做过山东盟主,不能撇下盟邦也。”稍作停顿,魏惠王突然一拍竹榻道:“本王决断,依赵国例:拜先生为上卿,派公子无忌做魏国特使,随同先生促成合纵!”

未完待续!

敬请期待!敬请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苏秦   宜阳   魏国   秦国   宁为鸡口   燕赵   洛阳   资治通鉴   韩国   山东   大王   系列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