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士情怀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原创 诸葛绪堂

——议秦二世胡亥篡权所涉人物


近来百度APP贴出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扶苏手掌几十万大军,但为何竟被赵高假传的一道圣旨逼到自杀了?》,文章比较客观,也挺有道理,说扶苏未反抗的原因有三:首先扶苏乃忠臣孝子没有反心。其次秦始皇死密不发丧,无人知其死。第三是事发突然,想反也来不及。不过,天意灭秦,扶苏耐何?即使他知道秦始皇已死,圣旨是假的,他和蒙恬一起带领30万长城守军反胡亥赵高李斯集团,你觉得能赢吗?或者大秦帝国就能免于灭亡的命运吗?未必!或者说依然无力回天!大势天作主,扶苏没有办法象后来的李世民那样快刀斩乱麻,三下五除二解决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别忘了扶苏远在长城脚下,三十万大军开向都城长安不是小事,不仅未必能胜,更重要的是同室操戈,两败俱伤,消耗的是大秦的国运,那是社稷灾难。或许,放弃对于大秦是最明知,最人道,最能体恤民情的,所以,说扶苏是愚忠是不公正的。首先是扶苏不愚,作为皇子和既定的皇储,他应当有圣旨有诈的认知,但圣旨毕竟是圣旨,岂能不尊?!这是法律,是秩序,必须敬畏之。在古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亡,这是天道!没有申辩的余地,不容迟疑观望!而扶苏识破圣旨有诈,也未必有反抗的机会,赵高一定有所预设,所遣执行者不会只是送达那么简单,一定会强力执行。由不得扶苏拒绝。更何况扶苏似已失宠,并被贬守边修长城。果真要反,也果真能反,甚至真的反了,以其30万大军开向都城长安如何?或为先于陈胜吴广罢了,结果大秦帝国灭了,取而代之的并非起事者,而是后来者!这是历史,也是天义,作为后来者,我们有自由评论的权利,但我们和当局者一样,都具有历史局限性,不能用我们今天的认知和立场去评判古人,那是对历史的不尊和亵渎。忠于事实,忠于历史,就要忠于历史环境和历史秩序,否则忠于历史便是一句空话,是自欺欺人!总之,无论是胡亥的自私,扶苏的“愚忠”,还是赵高的奸诈,李斯的投机,这都是历史,都是无法改变的过去,我们只能从中汲取教训,只能尊重历史的选择。因为,就当时来说,人民苦秦久矣,灭秦是天道,这些人物都是天道的执行者,无有对错!

当然,说扶苏是被害者,是牺牲品,也是尊重皇权,尊重法律,尊重秩序的模范,他的就范,不仅没有罪责,也值得尊重,是成仁的义者。相反,李斯呢?就显得不光彩,不仁义!作为当朝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朝廷至关重要的官员,对阴谋篡权的赵高集团,不作反抗斗争,而是瞻前顾后、首鼠两端,最终竟俯首帖耳、亦步亦趋成为谋反成员。李斯,作为秦始皇的最重要幕僚和得力干将,其能力才华首屈一指,为秦帝国的建立殚精竭虑,是秦朝的重要开国功臣,受到秦始皇的恩宠与信任,在遇到密谋篡权的胡亥赵高集团时,不敢反抗,不敢斗争,为了自己的权利地位和身家性命,牺牲朝廷,违背圣意,篡改圣旨,助纣为虐,为历代所不齿。或许,在当时只有李斯才有上演玄武门之变的机会,一举平定赵高胡亥篡权集团,传旨拥立迎接扶苏登基,完成秦帝国万世基业。因为,无论从权力地位来讲,还是能力水平来说,只有李斯可以反抗,只有李斯有能力反抗,也只有李斯有反抗取胜的把握。可是他没有选择为朝廷和江山社稷斗争,为正义王道而斗争,而是投降逃避,最终与谋反者沆瀣一气、同流合污,最终不仅未能保住身家性命,还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成为历史罪人和不仁不义的典型,被后世不齿。

其实,李斯还是扶苏的老丈人,其女是扶苏的夫人,是秦始皇巡游队伍中职权最高最重的人,也是跟扶苏最密切的人,是扶苏登最得利的人,就是这个人却极不给力,被赵高威逼利诱,幻想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官职,置亲情于不顾,义无反顾地加入了篡权谋反集团,亲手害死了女婿,令亲生女儿为寡妇,可谓丧心病狂!

再说赵高,非等闲之辈,武功高强,书法出众,法律专家,可谓文武双全,足智多谋,勇敢果断,可谓阴险狡诈。深得秦始皇宠信,指掌大内事务,掌玺大臣,实力不容小觑,连宰相李斯都惧怕有加。因史书以宦官称呼赵高,更因其后历史上有人借此污其为阉人,便被误以为太监。由此又联想到小六子等人,把他当作靠在后宫讨好逢迎的女里女气太监。其实不然,赵高能言善辩,巧舌如簧,曾为胡亥之师,深得胡亥崇拜,也深知胡亥之愚钝与懒惰,所以赵高坚信胡亥登基,如同自己当皇帝,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赵高的判断。赵高不仅上演了指鹿为马的历史滑稽,还直接扮演了皇帝的替身。然而,赵高也是一个坏事做绝,毫无底线的人,当局势变得难以掌控的时候,赵高毫不犹豫地指派自己的女婿干掉胡亥,拥立公子扶苏之子婴为王。子婴指掌摇摇欲坠的秦廷,虽无力回天,却也替天行道,将坏事做绝的赵高送上西天。结束了赵高非凡而耻辱的一生。不过,在那个时代,老实巴交也真不行,那样的话有谁知道赵高何许人也?就如,吕不韦,若不光亮异人的门庭,谁知道历史上有个吕不韦?历史的是是非非,都是名人的是是非非,庸人没有是非,庸人的是非无名。比如,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帝王,其兄弟子侄能在历史留下名字的屈指可数。比如他的儿子,不知多少,只知长子扶苏(郑夫人生),少子(十八子,胡夫人生),还有公子高,公子将闾,至于秦始皇到底有多少公子不得而知,但至少有十八吧,十八子胡亥即位时已经二十岁了,此时秦始皇才五十岁,不难想像胡亥尚有一众小弟。那么多人都没有留下名字,为什么?没什么值得一记的动静。而李斯不用说了,那赵高如果不是弄这多故事,恐怕是没有机会留名于史的。

再说胡亥,这个人虽然一直都在赵高的故事里,且似乎都是主角,但他却都不是主演,只是个任人摆布的玩偶,既没有作为,也没有作恶,既没有野心,也没有仁心,只是被历史裹挟着,不明不白地来,又糊里糊涂地去,在历史记年表上占据三年空档。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相信和依赖别人,崇拜别人,没有主见,没有主意。但至少不令人生厌,否则秦始皇为什么总是带在身边呢?秦始皇何许人也?大智大才也!那么多儿子为什么偏偏就带着他?他崇拜依赖父亲,可以想象他对父亲的忠爱与孝敬,深得秦始皇的喜爱。同样,作为老师,他对赵高信任依赖,崇拜有加,也深得赵高喜爱,所以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当然,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他的智力和智商,如果他是个傻子,秦始皇可能花这么大力气培养他、历练他?!然而,他做的这些事何异于傻子?他感叹自己的父亲辛苦了一辈子,没有享受一天好日子,五十岁就去世了,实在没意思,便萌生了想享福的念头,赵高趁机告诉他:那陛下可不敢让大臣们知道这个想法,你以后就呆在宫里享福,有事让我去办,我当你的联络员。这样的事胡亥都甘心,让赵高去处理朝政,自己在宫里享福,自此赵高连胡亥这个木偶也不用摆了,成了名符其实的一把手了!只能说胡亥对赵高的死心踏地竟然到了痴迷的程度。

至于说大将军蒙恬,虽疑圣旨有误甚至有诈,而未立刻听旨赴死,但也没反,只是要求申诉,所以束手就擒。后来真相大白,却拒绝接见手下和将军旧部,即使侄子蒙山劝其领兵起事,为公子扶苏报仇救国,或者隐居山林,但蒙恬都不答应,仍以江山社稷稳定和人民生灵为念,英勇服毒赴死。他知道,扶苏已死,胡亥登基的事实已经无法改变了,只有将错就错,接受胡亥为帝才是秦朝走向安定的唯一出路。而自己虽三代事秦有功,无过治罪,虽心有不甘,但不能逃避,那样胡亥赵高就会兴师动众地捉拿,不仅无路可逃,还要搞得鸡犬不宁,不值得。所以,英勇就义,服毒成仁。作为一个士大夫,蒙恬的诠释是完美的,所以蒙氏一族虽遭赵高血洗,但名垂青史,是将军的典范,是朝臣的典范,官员的典范,也是名士的典范。他的高大形象永远矗立在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他的忠贞不渝和爱民胸怀,激励着世代中国精英的家国情怀,一切以江山社稷为重,一切以人民大众为重,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的权利地位声誉冤屈,乃至生命皆可放弃!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跟中华文化完美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形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扶苏蒙恬一样的民族精英,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牺牲,这种牺牲精神已经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这种利他主义、为民精神不正是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点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马克思主义   都城   江山   社稷   帝国   圣旨   典范   公子   情怀   集团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