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4岁让梨,司马光7岁砸缸,古人比较早慧吗?

#头条创作挑战赛#

孔融让梨和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孔融4岁的时候,每次和哥哥们一起吃梨,他总是拿小的。大人问他为什么,他就说自己年龄比较小,应该拿小梨子,于是人人都说他懂得谦让,年纪小,却明事理。

司马光7岁就喜欢读史书,表现得很聪慧。有一次,一群孩子在玩的时候,一个小孩掉进了水瓮里--其实不是水缸,别的小孩都吓跑了,唯独司马光急中生智,用石头砸破了水瓮,救了这个掉进水瓮里的小孩。一时之间,司马光聪慧、勇敢的名声就传开了。

这种例子在古代有很多,有些小孩从小就显得很聪明或者品德高尚,像匡衡凿壁偷光、王祥卧冰求鲤孝亲、骆宾王7岁作诗《咏鹅》等。

古代为什么有那么多早慧的孩子呢?

分开来看,在科举之前,古人早慧的事例更多一些,其实与那时候做官的制度有关。

想要做官,需要靠官位高、地位高举荐,可实际操作时,大家都会优先举荐自己家族的人,但总得找个理由吧,不然说好了要考察品行或者才智什么的,任人唯亲不就不合规矩了吗?

于是,就出现了很多早慧的孩子或者“神童”,出名要趁早,这样在以后举荐时,别人才不好说闲话。

像孔融的官位就做到了北海相兼领青州刺史,人称“孔北海”,当然孔融作为建安七子之一,确实是有真材实料的。

科举制诞生之后,虽然年少出名的人减少了一些,但是毕竟我们国家历史悠久,一个朝代出那么几个少年奇才,累积起来数量还是比较“可观”的。

而且在科举制的鞭策下,书香门第家族的小孩,很多刚会说话,就开始学习文史知识,自然也会出现一些少年才子,留下一些让人称奇的佳作。

司马光的故事之所以出名,还有一个原因是司马光的个人成就非常大。

司马光做官的时间跨越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个时期,官位最高做到了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死后还被追赠太师、温国公。

而且他不只是官位高,文化成就也高,他所编纂的《资治通鉴》,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都推崇备至,与《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并称为“史学两司马”,可以说史学成就极高。

成就大的人,儿时总会有些“异象”,比如很多开国皇帝出生时,一般家里长辈都会梦到龙在自己家上空盘旋,就是这个道理。

更何况“司马光砸缸”确有其事,当然就被传得更广、更久远了。

经历了如此漫长的历史,在中华大地上,也许出现过的“早慧”儿童并不止这些,反而很多是被遗忘了。

有些可能是因为家族没有背景,没机会登上历史舞台;有些可能是因为个人成就不够大,不值得流传;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也许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神宗   北海   都会   官位   科举   史学   古人   小孩   成就   家族   孩子   司马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