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前半生是浪子后半生是诗人

白居易的偶像

韦应物是唐代诗人里的一个异类。他早年当过皇家侍卫,倚仗这个身份在长安城里横行霸道。但在安史之乱后,也许是经历巨变后重新思考了人生,韦应物开始发愤读书,成为中唐诗人的代表人物之一。

韦应物前后做过滁州刺史、苏州刺史。他最著名的作品《滁州西涧》,就写在出任滁州刺史期间——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独爱涧边生长的幽草,而不关心树上鸣叫的黄莺。晚上的时候下起了急雨,使春潮的水势更急;野外的渡口没有船夫,小船被流水冲得横了过来也没人理睬。”

后来在担任苏州刺史期间,韦应物经常和当地名士聚会,一起谈诗论文。在旁观者中,经常有一位少年,向他们投来欣羡的目光。这位少年就是白居易。

很多年后,白居易回想起当年的情景,称自己因为年纪尚小,没有机会和成年人们一起游宴,但对韦刺史的才华、事迹极为仰慕,称他“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举世无人能及。白居易同时断言,韦应物的诗虽然生前不受重视,但以后一定会大放光辉。

果然如白居易所料,后世对韦应物的评价越来越高,把他和王维、孟浩然、柳宗元放在一起,称为山水田园诗派的“王孟韦柳”。更有人认为,韦应物超越了王维、孟浩然等人,是这一流派自陶渊明之后的第一人。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多以描写归隐生活为主,风格闲适恬淡,但每人特点又有所不同。王维从小信佛,所以诗中常有禅理;孟浩然从未当官,所以诗里常有农家生活;相比之下,韦应物的经历更复杂,更像是阅尽繁荣之后的返璞归真。

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白居易的粉丝,也喜欢韦应物的诗。苏东坡诗里写道,“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就是指白居易虽然自己写了三千首诗,却也喜欢韦应物的五言诗。

说到韦应物的五言诗,代表作之一是《寄全椒山中道士》。全椒是滁州的属地,这首诗也创作于其担任滁州刺史期间,被认为最能代表韦应物的恬淡风格。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今天我的住处很冷,忽然又想起了远在山中的朋友。想必你在山涧下拾回柴火,正回来煮白色的石子当饭吃。我想带一瓢酒,在风雨交加的晚上去慰问你。可是满山都是落叶,怎么才能找到你的踪迹?”

全诗通俗易懂,“郡斋”是郡守的住处,也即韦应物本人的住处;“煮白石”是个道教传说,认为得道的人煮白石就可以变成米饭。这首诗受到后代的高度评价,其中“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两句,被认为可以和陶渊明最经典的两句诗“赏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相媲美。

据说这首诗也是苏东坡最喜欢的唐诗之一,他还有意模仿韦应物写过一首《寄邓道士》——

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

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

幽人不可见,清啸闻月夕。

聊戏庵中人,空飞本无迹。

然而苏东坡一世英名,这首诗却被后人批评得几乎无一是处。评论者认为,韦应物的诗妙在用笔自然,而苏东坡诗里用“不可见”“本无迹”这样的词语,刻意描写邓道士的隐居生活,反而显得过于生硬。

皇家侍卫 浪子回头

韦应物这么一位大诗人,《旧唐书》居然一字不提,《新唐书》也只是一笔带过。直到北宋,有人编了一本《韦江州集》,才第一次为韦应物做了一篇小传。

韦应物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典型案例。

年轻时,韦应物曾经给唐玄宗当过侍卫。皇家侍卫虽然不是什么大官,但地位特殊,一般人哪敢随便招惹。反而是皇家侍卫动不动就招惹别人,别人根本不敢反抗。

在韦应物晚年的一首《逢杨开府》里,有几句诗回忆了自己年轻时的荒唐事——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

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

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

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

…………

年轻的时候侍奉皇帝,倚仗皇家的权势横行霸道,家里藏着亡命之徒。早上聚众赌博,晚上偷香窃玉。地方官府不敢来招惹他们,只能远远地站在白玉墀外无可奈何。

“樗蒲(chūpú)”是唐代一种赌博游戏,据说和掷骰子差不多。这几句诗没用什么深奥典故,以上说到的这些事,虽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事,但也算是横行乡里。

这首诗后面还有两句“一字都不识,饮酒肆顽痴”——这个时候,韦应物虽然不见得真的“一字不识”,但肯定没好好读过书。

荒唐的日子倒也没有持续太久,很快就爆发了安史之乱。和千千万万普通人一样,皇家侍卫韦应物的人生轨迹也陡然发生了巨变。

唐玄宗从长安出逃时,韦应物并不在随行的禁军队伍里。在叛军占据长安的一年里,韦应物的行踪也缺少记载。但无论如何,韦应物的浪子生涯都就此画上了句号。

当唐军收复两京后,长安得到了暂时的安宁。重新出现在大家视野中的韦应物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他进入国立学校“太学”,成为了一名好学生,并从此走上了成为著名诗人的道路。

不过,韦应物的“浪子回头”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在唐朝,“韦”这个姓氏也是唐代豪门之一。而韦应物确实出自官宦世家,家族的深厚积淀不可小视。

韦应物的曾祖父韦待价,曾是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到了韦应物这一代,家境虽然有所衰落,但也非普通人家可比。他的父亲韦銮、伯父韦鉴、堂兄韦鶠都是当时著名的画家,韦鶠画马的神技还在杜甫的诗里出现过——“戏拈秃笔扫骅骝,倏见骐驎出东壁”。

出生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在艺术的熏陶下长大,对韦应物的性格和人生观有很大影响。尤其在韦应物晚年,不仅真成了像陶渊明一样的恬淡之士,而且“为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不仅没有一丝“浪子”的痕迹,风雅的程度也非常人能及。

睢阳感怀 真情流露

值得一提的是,韦应物笔下既有“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样的闲情雅志,也有“甘从锋刃毙,莫夺坚贞志”这样的慷慨激昂。这两句诗出自《睢阳感怀》,描述的是安史之乱八年中最为惨烈的睢阳保卫战——

豺虎犯天纲,升平无内备。

长驱阴山卒,略践三河地。

张侯本忠烈,济世有深智。

坚壁梁宋间,远筹吴楚利。

穷年方绝输,邻援皆携贰。

使者哭其庭,救兵终不至。

重围虽可越,藩翰谅难弃。

饥喉待危巢,悬命中路坠。

甘从锋刃毙,莫夺坚贞志。

宿将降贼庭,儒生独全义。

空城唯白骨,同往无贱贵。

哀哉岂独今,千载当歔欷。

“豺虎犯上作乱,而天下升平缺少防备。阴山的士卒长驱直入,践踏三河大地。张侯(张巡)是一位忠烈之士,也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在梁宋之间抗战,但筹划的是有利于吴楚的大事。坚守将近一年,友军却心怀二意不愿支援。使者(南霁云)在大厅中哭诉,还是没有请来救兵。虽然自己突破了重围,却难以舍弃一起捍卫孤城的同伴。甘愿一起面对敌人的锋刃,成全坚贞的志向。虽然有很多宿将投降,但几位儒生却大义凛然。睢阳空城留下累累白骨,大家一同赴死,没有贵贱之分。这样的事迹不只在今天哀悼,而应该千载万代流传下去。”

睢阳在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境内,大运河汴河段就在睢阳,当年是长安和江南之间的连接要道。当时,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一大半来自经济发达的江南,粮食、物资、钱财的运输,都主要通过大运河来完成。

正因如此,安史之乱爆发后,睢阳的战略地位就更加重要——由于山西、河北、河南大部已经落入叛军手中,如果睢阳也被叛军控制,长安和江南就无法正常联络,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将急剧下降。而打仗很费钱,如果没有足够的军饷,还怎么组织军队对抗叛军?

睢阳保卫战有几个关键人物:张巡、许远、姚訚、南霁云。其中张巡出身名门,兄弟都以“文章德行”闻名,张巡本人也是天宝年间的进士;许远是前朝宰相许敬宗的曾孙,为官清廉且事理明达;姚訚是前朝宰相姚崇的侄孙,性格豪放,喜欢喝酒,擅长演奏丝竹乐器;南霁云出身于河南清丰县农家,是位弓马纯熟的猛将。

睢阳一战攻城的叛军有十二万,守军还不到七千人,但在张巡、许远几位领袖的带领下,十个月里,守军击败对方数百次进攻。

不幸的是,从那年七月起,睢阳就陷入了粮荒。起初,每人每天只能分到一勺米,和茶叶、树皮甚至纸张混在一起充饥。后来粮食完全耗尽,马肉、鼠雀甚至皮制铠甲也被吃光,就开始了人吃人的惨剧,如《旧唐书》所说“城中粮尽,易子而食”。

最后时刻,张巡杀了自己的宠妾,强令将士吃下充饥。但孤城坚守至此,终究无力回天。叛军攻陷睢阳城时,城中仅剩的四百余名守军已经饿得无法起身。

叛将捉住张巡后,听说他“每战眦裂,嚼齿皆碎”,就用大刀撬开他的嘴,发现果然只剩下三颗牙齿,不禁也对他钦佩不已。后来,南宋末年的著名爱国将领文天祥在《正气歌》里写下“为张睢阳齿”,就是以张巡作为自己的榜样。

张巡、许远、姚訚、南霁云等三十六名将领全部遇害,睢阳保卫战也以失败告终。但从大局来看,唐军获得了宝贵的时间。大文豪韩愈高度评价睢阳保卫战的意义,称其为“守一城,捍天下”。

在现存唐诗中,提到睢阳保卫战的作品也有不少。但韦应物作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这首《睢阳感怀》似乎和他一贯的风格不太一致。可见在他的闲情逸致背后,别有一番热血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全椒   滁州   锋刃   安史之乱   叛军   长安   刺史   后半生   保卫战   侍卫   浪子   皇家   诗人   前半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