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

在中国近代史上,僧格林沁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率兵击败太平天国;另一方面,因为他的一些军事思想与清政府政策之间存在矛盾而被称为“异端”;但在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民族英雄,作为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化军事变革最主要的推动者和组织者之一,在同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对清廷实行军事改革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作为晚清第一个封疆大吏,僧格林沁以其军事才干和政治智慧而闻名于世。


一、从镇压太平天国到抗击外国侵略者

1851年8月26日爆发太平军起义后不久,曾国藩即率湘军在安徽太湖地区与太平军作战。太平军头领李秀成向曾国藩求救。咸丰皇帝命令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前往安徽前线组织指挥作战。僧格林沁受命后,立即率领清军与太平军战于采石矶而大获全胜。

采石矶是安徽安庆的门户要地,太平军欲夺取采石矶以切断清江通往安庆的道路,并使安庆成为孤城。面对太平军的进攻威胁和清军的抵抗压力,咸丰皇帝在1860年10月14日下了一道“死”命令:“着该大臣会同两淮督抚及湖北巡抚、两江总督会同布置各营官兵奋力作战”;并要求僧格林沁在采石矶一线“筑城坚守”;命令曾国藩迅速派兵增援;僧格林沁还决定将采石矶作为“进兵之口”。



这道死命令下达后几天之内即收到了效果:在咸丰皇帝亲自部署和指挥下,湖北、安徽各地清军及湘军共2万余人先后从四个方向向采石矶发动进攻——其中包括太平军统帅陈玉成派来援鄂的湘军水师第二营和湘军水师第三营。太平军在攻占采石矶后即在长江上游设置了四个水寨,其中两个是湘军水师第二、第三营的根据地。

在太平天国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为了使这支主要由北方人组成的军队可以长期驻守长江上游一带地区不受外国侵略者侵犯和威胁,清朝政府决定在咸丰十年(1860年)底开始对清军进行大规模改革:第一步,将原先驻防采石矶的湘军水师第二、第三营和由湘军水师第三、第四营改编而成的湖北新军陆续移驻长江中游和下游地区;第二步又于1851年8月1日将湖北新军第一营改编为第一团和第二团;第三、第四团也由原来驻防采石矶的湘军和淮军主力分别改编为第八团和第十团。


僧格林沁的死,泄掉了满清提着的最后一口气。

满清失去了最后一支骁勇善战,维护满人利益的武装力量和统帅,八旗军自此成为了一支一打仗就跑,见好处就上的废物兵。

难怪老慈禧会哀叹:“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国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国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僧格林沁   太平军   太平天国   咸丰   安庆   湘军   水师   晚清   作战   湖北   安徽   转折点   军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