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相当于如今什么学历?讲出来你别不信,别被影视剧误导了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说的就是考取上了科举功名之后的喜悦状态。考上了功名,就可以改变命运,实现飞黄腾达也是指日可待。但很多人因为影视剧的影响,就会产生这样的认知,科举功名一定是要考取到前三甲最好,最差也得是个进士。因此,很多人就觉得秀才是最末等,经常以“穷秀才”呼之。那么,秀才的学问究竟有多高呢?说出来,你可能会大吃一惊。

古代科举制

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在此之前,有上千年的奴隶制社会时期。在我们现在看来,这些社会制度都存在一定的糟粕和缺陷,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即便如此不好,它们依旧延续了几千年。之所以有这样的政治格局,是因为那个时代出现了无数有才的人维持着这一格局。

而这些有才的人就是通过各种方式选拔出来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才选拔制度。在最早期的时候,社会选拔人才的方式比较单一,基本上不会出现跨阶层的流动,因为那时候的人们讲究的是贵族世袭。到了战国时期,秦国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出现了奖励军功制。也就是说,一个人若是在战场上足够勇猛,就能实现阶层的跨越。

不过,古代的将领基本上是十万分之一,所以还是主要以世袭制为主。到了汉朝时期,开始实行察举制,也就是举孝廉。一个人若是有才的话,就可以通过名人推荐进入官场。虽然相对于世袭制来说,是有了进步,但是还是有一定的缺陷。那就是察举的人不一定公平公正,基本上也是倾向于世家大族的子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诞生。不过,这种方式跟察举制比起来就是换汤不换药,本质上还是为贵族服务,基本上进入仕途的都是世家子弟,权力的进阶渠道被世家门阀垄断。

直到隋朝时期,人才选拔的方式才相对来说,公平起来,诞生了科举制。从此,后来的唐宋至明清时代的社会,都开始沿用科举制选拔人才。为何说科举制相对公平呢?因为科举制不看出身,也不需要有名望的人推荐,只要有学识,就可以参加考试,然后层层考级,一直到权力的中心,实现阶层的跨越。也就是说,寒门学子有了逆袭的机会。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中国古代的政坛上,有了许多寒门出身的政治家。他们第一步要考就是秀才,秀才考中之后才有资格参加秋闱,也就是乡试。在这个环节中,考中第一名的称之为解元,其他的则称之为“举人”。

“举人”看起来只是比秀才高一级,但是他们已经可以做官了,所以范进中举之后,才会高兴的疯了。在明朝的时候,只要举人想要做官,就可以到官衙之地进行报名。不过这种风险较大,因为就是萝卜坑的模式,只有坑位空出来了,才有举人们的机会,偏偏古时候坑位又极难有空缺。

有了举人身份又暂时还想继续考的,则可以到京师参加会试。会试的第一名称之为“会元”,其他的人则称之为贡士。贡士之后再参加考试,考中的人就是进士身份了,而进士前十进行面试,面试的前三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状元、榜眼、探花。至此,朝廷可以给进士授予官职。

“穷秀才”可不“穷”

举人就可以领朝廷官职了,状元这类人才更是不用说。那么,这么看起来,似乎只有“秀才”是最不值钱的。因为他们既不能做官,又没有考中功名。所以古人经常把那些秀才喊做“穷秀才”。一方面固然是他们真的没有什么钱财,另一方面就是说他们学识“穷”。

那么,“秀才”真的是腹无墨水吗?其实,我们只要了解古代考生们读的书和秀才们干的事情,就可以发现他们的学历高低了。古代考生考试,首先就要学的就是“四书五经”。不要以为只是简单的填空背诵,实际上他们把四书五经内容烂熟于心,倒背如流。考中秀才后,他们还可以到私塾去教书。

不要以为私塾的学生都是影视剧中的小学生,实际上里面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比如童试考中的童生。那么,这么看来,秀才的学问肯定是足够高,才能教书了。我们现在一般的学校里面,教书的老师都得是本科生起步,所以这么看来古代的秀才绝对是本科生级别,并且还是985、211级别了。

秀才都是这个级别,更不要说天子门生状元这样的人才了,他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具有治国安邦之能,在现在看来,基本上是院士的水平了。毕竟在近代历史上,像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就是八股文秀才,而北大的校长蒋梦麟还是策论秀才。他们的知识与学问,你难道敢说他们是“穷秀才”吗?恐怕现在都没有几个本科研究生有他们的水平。

结语

虽然在科举考试制度中,秀才看起来确实显得平平无奇,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八股文的限制,考取就十分的僵化。很多人就会觉得古人的学术水平不怎么样。然而,我们细细了解之后,就会发现,依照我们现在的学历来估量,古代的秀才都是很多人难以达到的高峰,毕竟现在虽然说“大学生烂大街”,可是大学生的学历依旧难得,更何况还是985、211的本科学历。

所以,我们不可以带着偏见去看待历史,觉得古人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如我们,所以他们的知识水平更是不如当今的我们。实则不然,我们现在学习的很多文化都是过去的古人创造的,现在我们的很多科技思维可能也是从古人的思想得到启发的。所以,我们不能带着偏见小瞧古人的智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秀才   举人   科举   进士   功名   古人   影视剧   称之为   学历   时期   古代   人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