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董卓用所有人的余生来治愈我的童年


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这句话的原创版权归属于董卓。

公元190年,关东州郡纷纷起兵,共同讨伐董卓。一年前,宫中争乱,并州牧董卓同志得诏入京。然董卓却趁火打劫,废少帝立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抓起了全面工作。见群情激愤,同时也担忧祸起萧墙,董卓遂胁迫汉献帝西迁长安。这句惊世之言,就是在西迁长安之际说出来的。彼时,司徒荀爽谏阻道:丞相若欲迁都,百姓骚动不宁矣!卓闻言大怒,于是来了这么一句彪炳史册的神回复。

如果抛开以上场景,除去主观喜好,再结合我所处的时间纬度,潜意识里会自动映入这样一幅场景:晨曦的微光照进长乐宫,董卓矗立其中。夙夜忧劳,兢兢业业;他目光柔和,神情可亲。他缓慢踱步,认真思量,最后终于发出了这个最高指示。次日的邸报头版这样写道:元帅挥巨手,团结大进军。副标题:尽管没有小民,但他的心中装着天下。

董卓的真实面目是有史可考的,可我还是觉得奇怪,为何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董卓映射到我脑海中竟然是这样一副景象。这是置换反应吗?抑或是我的一厢情愿?总之,十分好奇。

董卓的凶狠残暴,诸多史书都有详实记录。《三国演义》中写道: “卓以鸩酒灌杀少帝,自此每夜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行不臣之事。” 《三国志》记载,卓常留百官宴饮,却将北地招安降士数百人,“于座前或断其手足,或凿去眼睛,或割其舌,或以大锅煮之,皆未死,于酒桌几前反复挣命,百官战栗失箸,卓谈笑自若”。 又或者,尝引军出城,行到阳城地方,时当二月,村民社赛,男女皆集。卓命军士围住,尽皆杀之,掠妇女财物,装载车上,悬头千余颗于车下,连轸还都,扬言杀贼大胜而回。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董卓是一个有人格缺陷的人。从童年到少年这个成长过程中,董卓的父亲都一直担任县尉一职,长期早出晚归,有家难回。可以说,在最重要的人格塑成阶段,董卓缺少了父爱。而家里又兄弟众多,其母池阳君(只知封号,不知姓氏)无法一一兼顾。如此一来,不光是父爱失位,就连母爱也基本没有。这种亲情的缺失,导致了董卓刚愎乖张的性格。

而这种性格特征又塑成了董卓的反社会人格。哪怕是路人的善意微笑,他也会恨得咬牙切齿。极度的自负和无法抑制的施虐倾向,在他得诏入京之后,终于喷发出来。与其说为了天下而不惜小民,倒不如说为了他自己。因为终其一生,董卓都在做这件事:他试图用所有人的余生来治愈他不幸的童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小民   阳城   司徒   长乐   县尉   长安   天下   百官   父爱   人格   童年   所有人   余生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