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社会主义汹涌澎湃下的冷思考-《列宁选集》第三卷

#头条创作挑战赛#

1917年,在列宁的带领下,俄罗斯的工人和士兵终于借助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俄罗斯帝国的削弱,成功发动了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宣告了马克思主义在俄罗斯从理论到实践的一次飞跃。在政权建立后,列宁认为不用强迫手段,不用专政手段,俄罗斯无法实现社会主义。在这场宏大的社会实验中,社会主义专政在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过于偏激的做法,为以后俄罗斯激烈的运动传统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一,偏激地将专政资产阶级理解为肉体消灭层面。由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程度不够,加之对于资本家、地主的私人仇恨,错误地将消灭阶级同消灭个人简单等同,忽略了肉体消灭一个资本家个体并不是消灭资产阶级的途径。马克思主义提倡的消灭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是在改变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情况下,让这个阶级失去存在的基础,从而消灭剥削。列宁提出,要解放群众,除了用暴力镇压剥削者,没有其他办法。到了斯大林执政时期,这种观点可推而广之,造成了60万人的死亡。

第二,错误地认为处在某个阶级的人是不可能被改变的。苏维埃的社会主义专政在没有缓冲的情况下对国内资本家、地主实行无条件剥夺,在大面积的群众运动中,这种剥夺私人财富的过程是暴力、无情的。随后俄罗斯国内的既得利益者的选择只能是死斗,导致后面苏维埃政权受到了更严酷的内部考验。事实上,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不能疾风骤雨式地强制改变某个人、某个群体的生存状况,而应当通过发展,让不同阶级的人自愿选择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自动选择被“改造”成共产主义的建设者。社会主义既要解决资产阶级的剥削问题,也要解决无产阶级的无产问题。人和人不能再有巨大的贫富差距。

第三,低估了生产关系改造的时间。苏维埃在很短时间内试图用休克疗法式的办法实现了土地、银行等国有化,虽然满足了无产阶级的报复欲望,但是紧随而来的社会化大生产却没有真正让他们尝到个人财富增加的甜头。没有了地主和资本家,但是国家的垄断使得财富有了一次大规模的集中,无产阶级生活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缺乏更加美好的设计。

激烈的暴力革命只是暂时的,巩固政权改造国家原来的社会基础不可能一蹴而就,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就像一个热血青年,急于将马克思主义在俄罗斯大地上生根发芽,大开大合的粗放手段一如其民族性格,造成了预期以外的巨大动荡。之后,中国革命及时吸取了教训,在恰当的时间节点,将激烈的专政冷却下来,走向了一条社会主义共和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俄罗斯   列宁   苏维埃   汹涌澎湃   资本家   无产阶级   选集   资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地主   政权   阶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