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名相杨炎为何因为一件小事被杀?


#二十四史名家精讲#

中唐名相杨炎祖孙三代均以孝著称。他由谪臣被升迁为宰相,继而独掌大权。两年之后,为德宗贬杀,死时55岁。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在政治生涯的顶峰一下子跌入低谷,甚至连性命都不保呢?

杨炎(727-781年)字公南,凤翔天兴(今陕西凤翔)人。史称杨炎相貌英俊,文辞出众,他所写的《李楷洛碑》,被当时文人争相传诵。杨炎豪爽讲义气,“乐贤下士,以汲引为己任,人士归之”。也就是说,他以荐贤举才为己任, 所以很多士人都愿意归附他。唐代宗时期,元载为宰相,便一直想寻觅一个有文学有才望的人,以备以后可以接替自己的相位。因杨炎与元载是同乡,且有才干,元载最后看中了杨炎,对他亲厚无比。大历九年(774年),元载提拔杨炎为吏部侍郎、史馆修撰。杨炎当时47岁,正是盛年。不想政治风云突变,三年后,元载被代宗诛杀,杨炎也被视作同党而贬为道州司马。

大历十四年(779年),代宗死,德宗即位。德宗早在当太子时就听说过杨炎的才学,又对他的《李楷洛碑》十分喜爱。在商议任用宰相时,宰相崔祐甫认为杨炎有文学,“可器任”,于是就提升杨炎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任用杨炎为相,德宗得到了史书的好评,史称“炎有风仪,博以文学,早负时称,天下翕然,望为贤相”。

《旧唐书》卷118《杨炎传》的作者最后评价杨炎时,用了孔子的“富与贵是人之欲,不以道得之不处,反乎是道者小人”作为评价的标准,认为杨炎为宰相后实行的经济改革是“富贵不以其道,小人之事哉”。大多数人不同意这种评价,认为是有失公允的。

杨炎上任之后,果然不负众望,做出了几项“救时之弊”的政绩,对国家经济作了重大改革。首先是恢复中央财政的钱物管理常规,建立起国家财政与宫廷费用的分配计划,对以后唐代的财政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就是说,杨炎上台以前,“天下公赋为人君私藏,有司不得窥多少,国用不能计其赢缩”,杨炎将这种局面进行了改革,国家财赋归左藏库,每年从其中拿出三五十万划归大盈库。这样使得皇室用钱与国家财赋区分了开来,宫中用钱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节制。

唐初就实行的租庸调制积弊较深,到中唐时已没有固定标准,官吏们巧立名目,随意增加赋税,新旧税接连不断,农民不堪忍受只能沦为逃户。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杨炎于建中元年(780年)创立了两税法,根据土地的实际面积决定赋税的额度,租庸杂徭全部废除,实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税收从以人头计税为主向以土地计税为主的转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杨炎在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政绩,一时受到朝廷内外赞誉,人们对他寄予了很大希望,不过杨炎的“贤相”之名并没有维持多久。几个月后,另两位宰相都不能参加政事讨论了,其中崔祐甫得病,无法参与议政,乔琳被罢免, 这时的杨炎开始“独当国政”了,大权一人在握。出于对元载的感恩戴德,他总想报答他。他奏请实施元载生前提出的在原州修筑城堡的规划,遭到了泾原节度使段秀实的反对,于是杨炎就将其解职,征召为司农卿。杨炎“酬恩报怨”的心理特别严重,对曾经有恩于他的,哪怕是点滴之恩的人也都大加提拔,如道州录事参军王沼被提为监察御史。

杨炎还构陷了著名理财家刘晏的冤案。刘晏是奉命审判元载的主审官, 当年任吏部尚书时,与任吏部侍郎的杨炎皆恃才傲物,已有积怨。元载案中,元载被杀,作为其余党,杨炎也受到牵连被贬,因此对刘晏更加怨恨。杨炎得势后,便想方设法地陷害刘晏,在德宗面前一番坏话一讲,德宗遂罢免了刘晏的财权。建中元年,杨炎又以刘晏奏事不实为由,将其贬至忠州。又任命与刘晏有过节的司农卿庾准为荆南节度使,诬陷刘晏在忠州谋反,将其杀害,并把他的妻子儿女流放岭南。此事使“朝野为之侧目”,上下都认为刘晏冤枉, 众人对杨炎更为不满。

节度使李正己多次上表,请求彻底调查刘晏反叛一事的真伪。杨炎害怕自己的阴谋败露,就派了心腹四处散播谣言,说刘晏之所以被杀是因为“昔年附会奸邪,谋立独孤妃为皇后,上自恶之,非他过也”。即指刘晏并没有其他过错,只不过是早年在立皇后一事上得罪了德宗皇帝,使德宗对他厌恶不满, 欲除之而后快,这样把杀刘晏的罪名推到了德宗皇帝的头上。这种流言传到了德宗那里,虽然德宗表面上并没有责怪杨炎,但心里已经起了杀机,欲寻找 机会除掉目中无人的杨炎。

于是德宗提拔了卢杞为相,与杨炎一同执政。卢杞相貌丑陋,又没什么才学,杨炎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对他极其厌恶、鄙视。不仅在处理朝中政事 时处处与他争执,还称病不肯与他一同在政事堂中吃饭,简直不给卢杞半分脸面。卢杞当然不是省油的灯,史称其“忌能妒贤,迎吠阴害,小不附者,必置之于死”,连被德宗称为“尚父”的郭子仪也不得不对这个阴险狡诈的政客小心防范。像杨炎这样任性妄为,全然不给卢杞半点面子的做法,必然会招致对他的陷害报复。

果然,卢杞抓住杨炎把私宅高价卖给官府的事大做文章,唆使与杨炎有旧怨的严郢弹劾杨炎“抑吏市私第,贵取其值”,又让大理正判杨炎“监主自盗,罪绞”。杨炎又在曲江建私家祠堂,而此地当年是玄宗活动的场所。于是又有谣言称杨炎选“有王气”之地造家庙,“必有异图”。终于把杨炎挤入十恶不赦的境地。建中二年(781年)十月,德宗下诏贬杨炎为崖州司马。在距崖州百里处,德宗又下诏将其缢杀,终年55岁。

史称杨炎的死因是“睚眦必仇,陷害之性附于心,唯其爱憎,不顾公道,以至于败”。的确,杨炎的悲惨结局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因于他的恃才傲物、睚眦必报的性格与处事方式。正因为他的这种性格,才使他在朝中树敌过多,积怨甚众,继而与小人卢杞结怨,遭受打击报复。但卢杞陷害杨炎的阴谋之所以能这么快就顺利得逞,与德宗的纵容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因此一定意义上说杨炎其实早把德宗也得罪了。

德宗是一个刚愎自用的皇帝,他一方面为杨炎入相提供了机会,一方面又不能长期容忍恃才傲物的杨炎在身边专权。他提拔卢杞为相,就已经隐伏了杀机,欲先削弱杨炎的相权,再进一步放任卢杞的陷害行为,让卢杞背害人之名,实现自己除掉杨炎的目的。这在杨炎死后多年,他与后来的宰相李泌的对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李泌认为杨炎罪不至死,全是卢杞排挤陷害的结果。而德宗也毫不隐讳地说:“卿言诚有之。然杨炎视朕如三尺童子,有所论奏,可则退,不许则辞官,非特杞恶之也。”可见,杨炎专权之后不把德宗放在眼里,君权与相权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才使德宗欲除掉杨炎以夺回专制君权。专制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酿成杨炎悲惨结局的根本原因。他是专制君权与相权争夺中的牺牲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建中   凤翔   君权   恃才傲物   节度使   吏部   政事   侍郎   宰相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