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历史”:佛教导人向善,历史上为何出现四次大的灭佛运动?

佛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古代印度,两汉前后传入中国后(传入中国准确时间不确定,至今存在争议),对中国人的思想意识、民族关系、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很多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时至今日,国内依然寺庙林立,僧侣众多,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一派兴旺景象。

然而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让人“内灭心外绝物”,导人向善,最终教人超越生死和苦难的佛教,历史上却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灭佛灾难。

中国历史上四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唐武宗李炎灭佛和周世宗柴荣灭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武一宗”灭佛。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有这四次灭佛运动,其内在的原因在哪里呢?

要想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理清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为什么会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且不断壮大,套用一句佛教的话,“有果必有因”。

佛教两汉前后传入中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到达了第一次顶峰,特别是梁武帝萧衍更是佞佛之帝。佛教之所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极大发展,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社会现实有很大关系。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五胡乱华的大乱世时期,是门阀士族政治,形成了“流水的皇帝,铁打的豪族”的社会怪象,国家真正的统治者是那些门阀豪族,皇帝则成为了傀儡。

如此黑暗动乱的社会中,那些掌权的门阀豪族,根本不想怎么治理国家,匡扶天下,满脑子都是自己家族的利益,都是自己的私心私利,于是外来的佛教成为他们满足自己私心私利的最好的工具。佛教教义本来是让人“内灭心外绝物”,导人向善的,那些掌权的门阀豪族正好利用了这一点,大力推广发扬佛教,以此来麻醉民众愚弄民众,从而满足自己的私心私利。

这些掌权的门阀豪族之所以选择外来的佛教作为自己贪财敛财的工具,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作为中国古代主流正统意识的儒家思想讲究“仁义”,推崇天下为公,这就给那些追逐私利的门阀豪族造成了很大的麻烦,所以他们选择“以佛攻儒”,用外来的佛教来制衡正统的儒家思想。

佛教让人“内灭心外绝物”,导人向善,而那些佞佛的门阀豪族真的崇信佛教吗?完全不是,正好相反,他们的内心比任何人狂野,他们对财富比任何人都贪鄙,他们只是利用佛教来实现自己家族贪财敛财的目的。佛教兴盛的时期,寺庙田产都被免征赋税,寺庙和尚免服徭役、兵役。于是,我们看到,寺院大肆的兼并扩张土地,失去土地的自耕农为了生计大批的进入寺院当和尚,寺庙的过分扩张,严重地损害了国家收入,阻碍了国家经济发展,唐朝武宗灭佛时就有“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之说,所以那时候最有钱莫过于寺庙,僧侣成为了最有钱的人,而寺庙和僧侣背后的真正金主其实是那些门阀豪族。

《隋唐五代史》记载,唐武宗会昌灭佛,毁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毁“招提” (官赐额者为寺,私造者为“招提”)和“兰若” (山台野邑为“兰若”)四万余所,收缴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会昌灭佛时间虽不到一年,对佛教寺院经济打击严重,但却大大增强了国家的实力,极大地解决了国家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保证了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佛教的过分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掌握大量社会财富和资本的僧侣资本家,这些畸形发展的私权,对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时也严重抑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说这才是灭佛的根本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佛教   豪族   门阀   僧侣   私利   寺庙   四次   中国   时期   社会   国家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