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谁说我是“扶不起的阿斗”?换你还没我牛

刘禅,刘备的大儿子,小名阿斗,因为丢了蜀汉的江山,又在司马昭的宴席上说出“此间乐,不思蜀”这样的名句,被司马昭称为:“没心肝。”被世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

但是刘禅真的“扶不起”吗?诸葛亮第一个不服。

1.被动的前半生:既然不给表现机会,那我就认真做背景。

细数刘禅的前半生,其实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那就是——被动。

1岁时,刘备在长坂坡大败,无暇保护刘禅,只好把他抛在乱军之中。幸亏大将赵云拼死救护,刘禅才算捡回一命。

5岁时,继母孙尚香要把刘禅带回东吴,幸亏张飞和赵云拼命拦截,才把刘禅留了下来。

16岁时,刘备去世,刘禅继位称帝,成为蜀汉的新任霸主。做皇帝了还算被动吗?当然,因为辅政的人是丞相诸葛亮。

诸葛亮有多牛,自不必多说。但和这样的聪明人相处,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会被断送掉成长空间。

诸葛亮实在是勤政啊,“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这句话意味着,诸葛亮大事小事都要管,根本不给刘禅试错的机会。

按理说,16岁的刘禅也不小了,康熙15岁就擒拿鳌拜执掌大权,不也干得好好的吗?如果刘禅向康熙看齐的话,那被擒拿的可能就是诸葛亮了。

但刘禅始终对诸葛亮非常尊敬,坚持一颗红心一项原则:“丞相说得对!按丞相说得办!”活脱脱是诸葛亮的一枚“小迷弟”。

对此,诸葛亮也是心中有数的。他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能得到诸葛亮如此高的肯定,也说明刘禅并不简单。

228年,诸葛亮开始率军北伐,时年已经21岁的刘禅第一次表达了不赞成。蜀国和魏国实力悬殊,借助易守难攻的地形优势保全自身已经不易,离开蜀国难道能把魏国给消灭掉吗?

于是刘禅委婉劝说道:“相父刚刚南征回来辛苦了,马上再去北征的话恐怕您的身体撑不住啊,还是休息休息再说吧。”

“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

但是诸葛亮坚持要北伐,刘禅马上接受现实,给予诸葛亮全力支持,同时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保持蜀汉内部的稳定。

比如魏延在阵前发动叛乱被杀,臣子们都建议重判。但刘禅说:“念在之前的功劳的份上,赐棺椁安葬吧。”一句话平息了争议,也彰显了刘禅的智慧。

2.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

在诸葛亮辅佐的十一年时间里,刘禅和孙权修好,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发展地方经济,在和曹魏多次交手中互有胜负。

诸葛亮病逝后,刘禅真正成为了蜀国的主人,这一年的他27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他知道,蜀国不能再出一个诸葛亮,否则自己永远得做背景板。

于是在人事任命上,刘禅做出了这样的调整。他废除了丞相制,让费祎和蒋琬权力交叉,互相制衡,最终拍板人定为自己,避免了再一次被架空的可能。

执掌大权后,刘禅同样表现出超出寻常皇帝的容人之量。

公元249年,魏国大将夏侯霸前来投奔蜀汉,但因为山路难行,迷路了。刘禅得知情况后立刻派人前往接应,并宽慰夏侯霸说:“欢迎你的加入!你的父亲是在战场上死的,我们无仇无怨!”

刘禅的话听起来有点儿“此地无银三百两”,但其实他说得很真诚。

夏侯霸的父亲夏侯渊,是曹操手下的大将,他作战十分勇猛,为曹操立下了赫赫战功。

曹操曾称赞夏侯渊:宋建造为乱逆三十馀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有言:“吾与尔不如也。”

但在定军山之战中,夏侯渊因为分兵救张郃,导致自己兵力不足,被黄忠捡漏给杀掉了。因为在夏侯渊之死上立了大功,黄忠得到了火速升迁,与关羽、张飞、马超等人并列。

按理说,夏侯渊死于黄忠之手,而刘备又是黄忠的老板,说刘备跟夏侯渊之死毫无关系,是怎么都说不过去的。

但在刘禅看来,又不是刘备亲手刺出去的刀,所以刘家和夏侯家无仇无怨。

掰扯清楚这件世仇之后,刘禅又指着自己的儿子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

刘禅的儿子怎么会是夏侯家的外甥呢?

据《三国志》记载,张飞曾将夏侯渊13岁的侄女夏侯氏掳走,给自己当了老婆。

为了这个事,夏侯渊快要气炸了肺,这个侄女是夏侯渊已经去世的弟弟的唯一血脉。对于向来重情重义的夏侯渊来说,他是宁可自己的儿子有个三长两短,也绝不会不管侄女的。

(《魏略》:时兖、豫大乱,渊以饥乏,弃其幼子,而活亡弟孤女。)

但是当时毕竟是乱世,魏国和蜀国又是敌国,夏侯渊只能在战场上拼命打刘备,却没有办法救出自己的侄女。

不过好在夏侯氏运气还算不赖,张飞对她很好,娶她为正妻,她也生下了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后来都嫁给了刘备的儿子刘禅,也算是有了一个不错的归宿。

所以刘禅指着自己的儿子对夏侯霸说“这是夏侯家的外甥”时,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你父亲最惦记的侄女生活得很好,子女们也都很幸福,他老人家可以含笑九泉了。

这种精神上的慰藉对于夏侯霸来说,比赏赐给他黄金百两要更受宽慰。

除了在言语上拉近距离,刘禅还拜夏侯霸为车骑将军,给了他无尽的尊荣。夏侯霸明白刘禅对自己的好意,从此也就选择真心交付,为蜀汉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几年后,夏侯霸在蜀国寿终就寝,得到了刘禅亲自追赠的谥号。

作为降将尚且能够得到如此待遇,其他臣子的命运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和那些动辄猜忌群臣,动辄血洗功臣的君主相比,刘禅堪称一股清流。

3.既然现实无法改变,那就做一个快乐的“傻子”。

当然,“清流”不代表杰出。刘禅四十一年的帝王生涯,并没有改变蜀国积贫积弱、先天不足的局面,“苦苦支撑”是他几十年帝王生涯的真实写照。

总之,刘禅就是一个,渴望有一番作为,但是实力又不允许的普通人。

263年,魏国攻打蜀国,刘禅马上派遣张翼、廖化、董厥等人迎战。但蜀国的实力实在虚弱,没多久邓艾便偷渡阴平直奔成都。

紧急时刻,刘禅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北地王刘谌主张背城一战,与魏军战斗到最后一滴血。刘禅衡量双方实力,知道蜀国实力不如魏国,一旦拼死抵抗,蜀国一定伤亡巨大,搞不好会招致魏国屠城。

既然早晚要败,何必垂死挣扎,招引报复呢?刘禅直接选择开城门投降,蜀汉从此灭亡。

之后,刘禅被俘虏到魏国都城洛阳,做起了阶下囚。

司马昭为了测试刘禅的归属之心,特意在宴请蜀国君臣时奏起了蜀乐。蜀国的臣子思念故国,都十分难过。只有刘禅表现得十分开心,说了一句:“此间乐,不思蜀。”因为这句话,司马昭将刘禅鄙视了一个彻底,说他:“一个人怎么可以没心肝到这种程度!”

刘禅也因此被封为安乐县公,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享年64岁。

4.面对现实,并不是一种罪恶。

千百年来,“乐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成为汉语的俗语,形容做人没理想、蠢人难成才。但回看刘禅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他并不是扶不起,只是当时的形势已然如此,他也只不过是顺势而为,做了一个识时务的普通人罢了。

周国平说过:人生有三次成长: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的时候,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人到中年,越发明白,一个人能够发挥所长,建功立业固然好。但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实力,那么认清自己的短板,调整心态、面对现实、顺势而为,其实也是一种智慧。

面对现实,并不等同于放弃,而是与生活的主动和解。

你怎么看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阿斗   魏国   蜀汉   司马   蜀国   臣子   丞相   侄女   夏侯   实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