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出现前,古代有什么藏书机构?李耳曾当过“图书馆馆长”?

前言

高尔基曾经说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汉朝大文学家刘向也说过:

书犹药也,善读可医愚。

中国自古以来就给予了书籍十分崇高的地位,华夏文明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靠的也是书籍和文字。

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书籍的整理、搜索也都无比重视,像宋朝时期编写的《太平广记》,明朝时期编写的《永乐大典》,清朝时期编写的《四库全书》,无不证明了国家对书籍的重视程度。

古代国家图书馆以及图书管理员的出现

书籍的出现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文字。

作为文字的载体,只有文字出现了,才有可能出现书籍。而华夏文字出现的年代已经无从追究,远古时期的“神魔年代”什么都没有留下。

夏王朝作为华夏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也没有留下任何一个文字,所以夏朝的藏书机构究竟是一个什么情况,没有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夏朝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文字。

夏朝创始人便是治水的大禹,而大禹之所以精通治水之术,是因为他得到了一本有关治水的书籍。东汉学者赵晔对此事有着详细记载。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三月庚子,登宛委山,发金简之书, 案金简玉字,得通水之理”。

由此可以推断,夏朝之前是一定有文字存在的。

既然有文字,那就会有记载它的“书籍”,《吕氏春秋》中曾提到过一个官职——夏太史,也就是夏朝的太史,此官职主要负责管理典籍,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国家图书管理员

太史是不是图书馆的馆长,还尚不确定,虽然夏朝历史频繁地出现在后世记载中,但毕竟没有发现夏朝文物,也没有发现夏朝文字,所以说无论是夏朝的图书管理员还是图书馆,我们只能靠推断。

但是到了商周时期,图书管理员和图书馆就已经非常正式了。现如今已经发掘出土的甲骨卜辞的总量已经超过了15万块,其中所使用到的文字也达到了4500多个。

由此可见,商朝的文字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

既然文字已经如此繁荣,那么必定会出现“书籍”,也就是甲骨文了。

商朝时期,管理甲骨文的官吏叫做“作册”。他会根据时间跨度的不同,将甲骨文分批放在对应的穴窖之中,这样查阅起来就会非常方便。

所以说商朝时期不但有着正规的图书管理员,而且也有了国家图书馆。保存甲骨文的地方就是中国最早的图书馆,“作册”就是中国最早的图书管理员。

到了周朝时期,奴隶社会走向鼎盛,文化也是空前繁荣,统治者对于图书的管理也越发细致,不但有帮助周天子处理政务、随时随地记录时事的太史,还有为周天子传达命令、制作册书的内史,而周天子所用的御书也都会被收藏在“守藏室”之中。

除了图书馆越来越正规之外,周朝时期的国家图书馆也出现了“馆长”,此人姓李,名耳,我们可以叫他李耳,也可以尊敬的称呼他一声:“老子。”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三公九卿”之御史大夫的出现

夏商周奴隶社会结束后,华夏历史进入封建社会,始皇帝横扫六国,建立千秋霸业。随后车同轨、书同文,实现了文字上的统一,这是非常令人钦佩的,但始皇帝随后便开始“焚书坑儒”,民间书籍以及学子们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灭顶之灾。

很多人并不理解秦始皇为什么要这么做?

原因其实非常简单,秦始皇不但焚书坑儒,而且还收缴了天下的兵器,铸成了12个巨大铜人,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要愚民、弱民,毕竟这有利于秦朝的统治。

秦始皇虽然残暴,但他并不傻,他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只有文字统一了,文化才能统一,文化统一了,中华民族才能最终的统一。

所以秦始皇一边“焚书坑儒”,一边大力建设国家层面的图书馆。这两种行为其实并不矛盾,民间不可以有书籍,但不代表着国家也不可以有。

秦朝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度,而管理书籍的最高官职为御史大夫,官拜上卿,地位仅次于太师、太傅、太保(三公)。

但是雄才伟略的秦始皇很快便废掉了“三公”,只保留“九卿”,增设左右丞相,所以说秦朝时的御史大夫就相当于“三公”之一,地位仅次于丞相,属于朝廷最为核心的成员。

秦始皇不但提高了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身份和地位,而且还新建了多处国家图书馆,比如说明堂、石室、金匮等。

随着国家图书馆的数量越来越多,秦朝也进一步加强了对书籍的管理,以《秦律令》为例,正本必须要收藏在中央禁室(最大的国家图书馆),副本则会收藏于皇宫之中

当然了,无论是丞相还是御史大夫,手里也都有副本,可以让他们随时查阅。

刘邦灭掉秦王朝后,所有人都去国库里面抢夺金银财宝,唯独萧何去了丞相府以及御史大夫的府邸,他的目的就是秦朝的国家藏书。

刘邦在起义之前就是一个县城小吏,他知道天下有多少户口吗?

他不知道!

要想了解天下大事,就必须依靠秦王朝的国家藏书。

也正是因此,刘邦登基称帝后,立刻对秦朝的军事藏书、律令藏书,甚至是礼仪藏书,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整理。通过对这些藏书的研究,汉朝统治者也迅速掌握了许许多多他们不知道的国家大事。

了解到书籍的重要性后,汉朝统治者们做出了三个决定:

1.取消秦王朝在文化上的愚民政策。2.废除百家独尊儒术。3.收罗天下之书,充实皇家藏书。

得益于这三条制度,到汉成帝统治时期,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已经“堆如山丘”。

汉武帝统治时期又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图书管理机构,图书馆馆长依然叫御史大夫,下面则出现了数个中层领导,分别是太长、太史、傅士。

太长负责宗庙礼仪和选拔博士,太史则负责起草文书、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博士主要是负责某一经典学派的知识传承。

除了这三个中层之外,汉朝还有很多管理图书的官职和机构,比如说兰台令史,再比如说秘书监。在秘书监里还有很多校书郎中,校书郎,典籍等一系列的官员。也正是因为秘书监的出现,才奠定了日后秘书省的崛起。

“三省六部”之秘书省

隋唐时期,国家图书馆馆长有了新的名称,因为这一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所以秘书省便成为了管理国家图书的机构

机构中的一把手叫做秘书监(正三品),下面还有一名秘书丞以及多名秘书郎、校书郎、楷书郎,全部加起来的话共有三四十个人。

隋唐时期的国家图书馆馆长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也仅次于三公,同样是朝廷核心人员。在秘书省的努力下,隋朝时期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数量达到了3.7万卷。

唐朝时期仅仅是弘文馆的藏书数量便超过了20多万卷。除了弘文馆之外,唐朝时期也出现了专门编写国事的史官,以及专业的藏书机构——故史馆

除了这些地方之外,唐朝时期书院也非常盛行,这里不但培养选拔人才,而且也会珍藏图书,就比如说唐朝时期的集贤书院,其藏书数量便达到了8万卷,一个书院的藏书量竟然超过了隋朝时期的总和。

《唐会要》: 弘文馆,隶属 门下省,聚书 20 余万卷。

从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的结束,经济高度发展,文化空前繁荣。在科举制度以及活字印刷术和套版印刷术的推广普及下,无论是国家藏书还是民间藏书的数量都达到了历史巅峰。

就比如说明成祖朱棣编修的《永乐大典》,数量直接达到了22877卷,这也成为了世界上公认的最早最大的一部书。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编写的《四库全书》,数量更是达到了79337卷。

结语

纵观中华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最为重要的传承方式便是书籍,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对此也非常重视,不但大规模修建国家图书馆,更是给了图书馆馆长以很高的身份地位。

谁若是能成为国家图书馆的馆长,那绝对是清贵中的清贵,也会成为天下士子们的至高偶像,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才让我们知道了一件又一件的历史往事,中华文明也得以延续和传承下来。

参考文献: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唐会要》

《吕氏春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馆长   国家图书馆   藏书   御史大夫   夏朝   秦朝   秘书   时期   图书馆   古代   文字   书籍   机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