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妈妈,娃一天到晚只会喊妈,只因为你从来没跟TA说过这句话

CD妈 CD爸妈

妈妈,给我穿鞋;

妈妈,帮我搭这个积木;

妈妈,姐姐打我;

妈妈,我喝水;

妈妈,DD抢我东西……

这不居家办公了吗,好么,刚一天,就被俩娃这不绝于耳的“妈”声吵得脑瓜子疼。

现在想想啊,当了妈妈之后,自己就好像变成了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就拿娃一天妈妈,妈妈个不停来说吧。

娃不会说话的时候吧,我们着急让娃开口,真的开了口叭叭个没完没了的的时候我们又嫌烦。

然后一边嫌烦,一边屁股后边当救火员。

大家也是如此吗?咱聊2块钱儿的?

虽然,在生命早期,我们给孩子的反馈是否及时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的自我认知。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让他们明白,他们任何时候都能从爸爸妈妈身上得到支持,好为以后迈向独立做准备。

但是更多的情况却是,大部分父母都把这份支持,变成了不厌其烦地帮娃解决问题,也就是咱们经常提到的包办。

比如:

袜子找不着妈给找,顺便给穿上;

积木搭不上妈给搭;

鞋子穿不上妈妈来……

甚至有时候孩子只需要一个眼神,妈就已经开始动了。

如果总是这样的话,那就早晚都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实在不会的喊妈;

其实会,就是感觉有点难的,喊妈;

会但是不想做的,喊妈;

最后啥啥都得喊妈。

人都是有惰性的,既然人家想要什么喊妈就能来,人家干什么还非得自己去想,自己去做呢?!

最后,娃也就越来越不愿意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最后甚至可能丧失这个能力,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那既要让孩子感觉到被爱,同时又不损伤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怎么办呢?

其实非常简单,只需要跟孩子说这句话:那我们可以想一想,可以怎么做。

PART1为什么是这句话呢?

于我们而言:

咱们想想啊,是不是孩子一喊妈,咱们自己立刻马上就赶去救火了,就好像条件反射一样。

而这句话,就相当于留一个时间,让我们可以摆脱惯性思维,停一停。

即便是孩子真的需要帮忙,也可以留个时间思考一下,到底怎么做,才可以真正地帮到孩子。

于孩子而言:

也是给孩子一个主动思考地机会:

孩子会觉得:既然爸爸妈妈可以跟我一起想办法,那这件事好像也没那么难!

可以让孩子暂时从畏难的情绪中跳出来。

削弱了孩子的畏难情绪,才能让孩子集中精力去思考,这件事除了找爸爸妈妈帮忙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解决办法。

比如:

DD玩积木的时候,想摆一个多米诺骨牌,然后呢,每次摆了十多块积木的时候都会一不小心,前功尽弃。

尝试了2、3次之后,又全倒了,DD就开始可怜兮兮地,想让我帮他摆。

“你想摆很长,但是积木总倒是不是?”我问。(先跟他共个情)

“嗯”。

“那妈妈和你一块想想,还有别的办法行吗?”

“行”。

然后我们就开始各种假设,但是操作起来还是不那么尽如人意。

后来还是DD想了一个可行地办法,一截一截地摆,每截少摆几个,多摆几截,最后再把它们连起来。

没想到最后真的成了。

你看,就是这么一小步,就可以让孩子从畏难、暴躁中走出来,然后去思考,去尝试,去努力寻找解决问题地办法。

虽然过程中他们可能会不愿意、会暴躁,会难过,会哭,但就是经历了痛苦,之后还能擦干眼泪接着干的勇气才是最最难得的呀!

也是锻炼孩子发散思维的重要途经。

比如:

有一次,DD拿着一袋饼干想要吃,让我帮他打开,而且啊,还跟我表示,他已经很努力的撕过了,甚至还用了咬的,最后也没打开。

就这样啊,我都没直接帮他开,我就说了那句标准话术:“妈妈和你一起想象,除了撕和咬还有没有什么其他办法吧。”

DD思考了半天也没想出来,后来我提示了他一下:“姐姐平时都是怎么开零食的啊?”

这一下就让他想起来了,还有剪刀可以用。

国际领先的科学周刊《自然》(Nature)杂志中,刊登着来自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一项研究。

研究指出:

The brain is like a muscle that grows stronger and smarter when it undergoes rigorous learning experiences.

意思是:人的大脑就像肌肉,在经过有强度的学习训练之后,大脑中的神经元会形成新的、强有力的联结,长久下去,人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也就是说,脑子是越用越活的。

而且呀,这样也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除了这样还能,引导孩子相处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仅能让孩子的脑瓜更灵光,更重要的是,这样会给孩子传递一种办法总比问题多的感觉。

这样才能让孩子在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有逆流而上的资本和勇气。

因为他们从小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办法呀!

看到这,肯定很多人会说,我也问了,也引导了,也启发了,那孩子就是不会/想不出来怎么办啊?

PART2孩子想不出来的时候怎么办呢?

C妈怎么可能想不到这点呢!

之前的文章里咱们也提到过,孩子的能力发展是存在一个“最近发展区”的。从「现在的能力水平」如何进阶到「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最需要的就是我们充当那个“脚手架”的角色。

所以,孩子是真的不会的时候,帮他们去示范方法、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是更重要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嘛!

比如:

前几天DD玩拼图,其中一套啊,他研究了半天都没找到下手的地方,然后,他就来找我帮忙。

我一看,这套拼图啊,对于DD来说确实有点难了。

怎么帮呢,我是这样做的:
咱们可以先大致看看拼图上有几个颜色啊,然后咱们来把这些按颜色分个类。

然后咱们先把每个颜色的区域拼起来。

最后再把几个区域拼到一块就行了吧!

也就是说,你要先给他一个思路,示范着、引领着,一起完成,最好啊,多操作几遍,让他形成一个类似的问题可以这样解决的方法,然后带他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

咱们都希望孩子主动思考,但是这个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

它是需要引导和培养的,而培养孩子主动思考能力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一步一步向娃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

C妈说:

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所以很多时候都是一不小心就开始包办了。

帮孩子解决问题虽然重要,但是千万别忘了,帮孩子建立“我能行”的思维模式更重要。

虽然过程中孩子会有痛苦,但痛苦之后体验的成功的喜悦和勇气却是实实在在伴随孩子一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妈妈   都会   积木   拼图   勇气   主动   痛苦   能力   办法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