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清魏晋南北朝那段历史

秦国统一中国开始,到刘邦创立西汉,再到东汉

接着是东汉末年逢三国

三国后期,司马懿掌控了曹家大权。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废了姓曹的,自己当了皇帝,建立了西晋,这个晋国又灭了孙吴,一统江湖。

西晋灭完后(公元 316 年),琅琊王司马睿跑到了江东(今天的江南、东南沿海地区),建立了东晋,此时中国的北方有政权吗?当然是有的,按时间线来说,有五胡十六国 -> 北魏 ->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而中国南方的政权更迭顺序为:东晋 -> 宋 -> 齐 -> 梁 -> 陈

也就是说西晋灭完之后,中国就进入了南北朝时期,中国南方(以长江为界)有一堆政权(国家,主要是汉人),中国北方也有一堆政权(国家,主要是外族,“五胡乱华” 正源于此),而且它们存在的时间都很短,朝代更迭都很快。公元 581 年隋朝建立,中国结束了长达 200 多年的混乱的分裂的局面。当然,隋文帝杨坚,包括后来的高祖李渊都是从南北朝后期政权利脱颖而出的(下文还有详细介绍)。

如果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进入了统一局面下长达 100 年的屈辱时期,那么南北朝时期就是中国分裂局面下的黑暗时期。

关于南北朝时期这段时期里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国家的兴衰史,高赞回答已经写得很详细了。最近刚好看到一本书《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作者著名历史大家陈寅恪),谈下自己的看法。

1、东晋政权本身就是奇葩 - 王与马共天下

晋朝的司马氏皇族内斗导致政权灭亡,但这里的灭亡只是相对的,实际上司马氏的另一支逃到了南方,在今天的南京另起炉灶,又重新建立了政权。由于两个政权都叫做晋,为了区分,之前灭亡的那个通常称作西晋,而新建立的这个称为东晋。从西晋到东晋的转换,本质上是汉文化中心的南移。

东晋这个政权建立得有点蹊跷。它既不像传统的王朝那样,是靠武力打下来的;也不是某个王朝内部篡权的改旗易帜。而是靠南迁和本地的大家族撑起来的。西晋灭亡以后,司马氏的另一支皇族司马睿又是落难逃过来的。说不好听点,就是高级难民。如果没有大家族的支持,任凭怎样的尊贵身份也很难立足。

多亏这个时候,同样从北方南迁的王氏大家族公开支持司马睿。王家有王导、王敦兄弟俩。其中王敦执掌兵权;而王导则从中斡旋,协调和本地豪门的关系,不仅帮司马睿在南方立足当上皇帝,也让王家总揽朝纲,形成了皇权与士族共治的局面。这种局面在当时有一句话形容得非常贴切,叫做“王与马共天下”。其中王指的就是王导、王敦兄弟,马指的就是司马睿这一系的司马氏家族。

总体看来,南北朝的形成,始于魏晋末期五胡乱华的游牧民族入侵,但之所以南北方能形成这么长时间的对峙,也和东晋内部长期的权力博弈、皇权不够强大脱不开干系。那么这种情况总不能一直持续下去吧?这种碎片化的政治格局,最终又是怎样重新归于统一的呢?

2、北方政权是游牧民族和汉人的混合体,内部有隔阂

在南北朝末期,中国北方出现的一个军事贵族集团。它的分布大体在今天西北地区的关中和陇西一带,因此合称作关陇集团。

在南北双方的对立中,北方占主导。当北朝民族问题尚未解决之时,则南北分;一旦解决,则南北合。

早期的解决方案是胡汉分隔,也就是你们汉人干活,我们游牧民族拿着刀枪逼着。但事实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不管怎么样汉人多、游牧民族人少,你不把占人口大多数的人团结过来,就意味着政权不稳定。

中期的解决方案叫做汉化,也就是一切都向汉文化靠拢。提到这一点很多人应该不陌生,我们都知道:有个著名的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就发生南北朝期间的北魏。北魏是由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孝文帝为了汉化,不仅把首都从北方迁到原来汉文化的中心洛阳,甚至把自己皇族的姓氏,都从复姓的拓跋改成了单字的元。但从结果看,这样也存在问题:虽然一部分人迁到洛阳,变成了儒家的士大夫,但还有很大一部分没去洛阳的人,仍然保留着鲜卑族尚武的传统。

最终,这两批人在理念、文化方面发生了激烈的冲突,酿成了内乱。内乱过后,北魏分裂成了西魏和东魏两部分。其中,东魏占据了今天山东等传统富饶的区域,西魏拥有的则是关中、陇西等当时条件不那么好的地方。按理说,在和东魏的军事对抗中,西魏是不占优势的。但最后偏偏是它,在逆境中孕育出解决北方民族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表现出来,就是刚才说的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的奠基者叫做宇文泰,这个人是西魏的权臣。他看到了之前几个政权失败的教训:不汉化不行,汉化过头了也不行。那怎么办?走了一条中间道路。首先在顶层设计上,他搞了一套叫做八柱国的体系,就是由八家军事贵族共同执掌兵权。从这个名字就能听出来,八柱国形容这些军事贵族像柱子一样,支撑起这个国家。这样一来,鲜卑人都高兴了。因为他们一看,这不就是我们之前鲜卑族古老的八部落制吗?而另一头,汉人也高兴。因为这八柱国里,除了宇文泰本人不算,还有一个柱国是皇室只挂虚衔,也不算,那剩下的只有六柱国。而六这个数字,在汉文化里是有特殊含义的。比如《周礼》就曾经说过:只有天子才能执掌六军,大一点的诸侯国只能执掌三军。现在,这实质上的六柱国和汉文化里的“天子掌六军”是遥相呼应的,自然也取得了汉人的认同感。

在顶层设计解决了之后,宇文泰又开始在中层动起了脑筋。它大胆地启用了很多当时有才智的汉人,但启用的方法很巧妙。之前北魏孝文汉化改革不是招来很多鲜卑人的不满吗?那我就反着来,把这些汉人招过来再给他鲜卑化。这样就既利用了汉人的才智,又得到鲜卑人的认同。比如有两个人分别叫杨忠和李虎。这俩人是谁呢?他们其实就是后来隋文帝杨坚的父亲和唐高祖李渊的爷爷。其中杨忠的杨,就给他改成了普六茹;李虎的李就改成了大野。这些都是鲜卑族的姓氏。这样,无论是国内的汉人还是鲜卑人,都说不出什么。

除了这些改革,宇文泰还给这些带兵的军事贵族授予了大量土地,并且把土地上的鲜卑游牧民和汉人的农民都发动起来当兵。通过这些方式,就把政权内部的鲜卑人和汉人紧紧地拧成了一条绳,形成了所谓的关陇集团。最终这个关陇集团打通了民族隔阂,再统一只是个时间问题了。果然后来,关陇集团内部产生的隋统一了全国,至此,将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大乱局最终落下了帷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东魏   司马   西魏   鲜卑   西晋   北魏   东晋   汉人   南北朝   政权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